□母平昌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参加小升初考试,被录取到通江县麻石中学重点班。教我初中语文的老师有3位,他们都是我一生中遇到的好老师。
  第一堂语文课上课铃响后,教室里很安静,同学们等待老师的到来。他是怎样的老师?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阳光帅气的小伙?是令人敬畏的人还是亦师亦友者?
  “我叫张武廷,刚毕业于达县师专,请大家多关照……”在同学们好奇和期待的眼神中,语文老师自我介绍说。张老师是恢复高考制度后毕业的前几届学生。他知识丰富,有生活阅历。走路常常仰着头,自信满满。
  张老师对待学生严而不厉。记得我在一次语文课上被抽问,回答问题一点都不沾边,不料他却表扬我说,学语文就是要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张老师上语文课从不照本宣科,常常引领同学们的思绪,一起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他的教学风格。“年轻的老头儿”才教我们一年就调走了,同学们还真有点不舍。
  “大家要向母平昌同学学习,作业本封面内容用毛笔字书写,虽然水平尚待进步,但做法值得表扬。书法能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同学们要学习书法。”初二的一节语文课上,老师举着我的作业本,向全体同学展示。他就是教我初二语文的老师向登义。
  向老师穿着整洁,长相帅气。他上课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尤其是他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颇受学生喜欢。
  记得上《青纱帐——甘蔗林》这篇课文时,他指导我们采用男女轮诵、集体合诵等形式朗诵这首诗歌,他也不时独诵。一声盖过一声,仿佛青纱帐——甘蔗林就在我们眼前。同学们精神饱满、声音嘹亮、充满激情,思绪在诗歌的意境中飞扬,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向老师把一堂诗歌课上成了诗歌朗诵会,引发众多老师在教室外驻足观赏。
  他要求我们不会认的字要查字典,不懂词语的意思也要查词典,养成阅读习惯,多读名著名篇。在那时,学生的经济条件都差,每周家里给的伙食费少得可怜,哪有钱去买课外书?我学习语文的唯一工具书就是一本《新华字典》,是父亲托在县城读中师的堂哥买回来的。
  每次考试,向老师出的题都有点违反“常态”,如写出有“虎”字的10个成语,描述《水浒传》中最感兴趣的人物形象等等。这种开放性的语文试题,阅读量少的乡村孩子很难考出好成绩。他教我一年语文,我的每次语文考试成绩都在及格线边缘。
  向老师当年的教学思想,不就是现在倡导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吗?
  初三时,学校给我们安排了教过几届毕业班语文的许明衢老师上语文课。许老师戴着眼镜,进教室喜欢把书夹在腋下,有一种学者范儿。他性格温和,学生再调皮,他都不生气。
  那时,我个子很小。许老师看我瘦小,给予我特别的关照。一个周末,他把自己寝室的钥匙交给我,让我们几位同学在寝室开小灶煮饭吃。我不小心打坏了泡菜缸水槽,正当大家不知所措时,许老师回来了。他笑着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许老师上课讲解非常细致,每篇课文的生字、生词、名句、关键段落都要求我们理解和记忆。因此,全班同学的语文成绩很好,我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在80分以上。我如愿考上了中师,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初中3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各异,但他们的职业精神和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让我受益匪浅。如今,我在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已耕耘30多年了,真的非常感恩一生遇到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