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心充满负能量的孩子,在家庭里一定经常受到父母的奚落、嘲讽和苛责。

相反,一个在外人看来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从小到大都被父母的宽容、善意和谅解所环绕。

由此可见,孩子的情绪人格和心理素质,离不开父母家庭的培养和塑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说教育孩子,当然不是供他吃好穿暖,成绩优异就可以。

毕竟孩子和大人一样,都有着喜好厌恶,思想观念和偏见烦恼,他会有自己的个性情绪,也拥有自己的想法意志。

而如果父母一直都抱着“老一套”的陈旧观念去教育孩子,以为靠着逼迫督促,让孩子摒弃掉所有与学业考试无关的兴趣爱好,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备考复习上,取得了一个高分数,就能拥有一个好未来。

那显然,是太过肤浅的认识。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理智和成长来说,都应该拥有一个宽容和开明的环境:

可以承载成长的烦恼,可以疏解内心的困惑,也可以帮忙驱散前路的阴影。

或者说,对于孩子而言,父母不应该只是一个训诫者和牧羊人,而应该是个引导者和领航员。

在很多时候,当你说教孩子的陈词滥调,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的时候,你会发现相对平和与温柔的话语,孩子更愿意接受。

这就说明,作为父母的我们,不该有意或刻意地将孩子从身边推开,搡到和我们完全对立的另一面。

而是应该想尽办法、费尽心思,先和孩子处在同一高度和角度,做一个比其他人更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和真实意愿的家人。

先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喜爱,再来对孩子推心置腹和良言相劝。

只有这样,才会更容易说出,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的大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抱着数码产品,沉浸在拥有海量信息的网络世界里,他们对于身边各色各样的事件和事物,相比80后和90后父母,明显具备了更为敏锐、超前和理性的认知。

所以我们经常会惊讶于:

从孩子口中“蹦”出的妙言金句、犀利分析和前沿观念。

当然孩子的这些表达和陈述,很多都是照搬和显摆,根本做不到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但只要父母能够用心、用脑和用力,在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上稍作发挥,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取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

所以我始终觉得,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难以融洽相处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不少的大人,始终把孩子看做一个没有想法、兴趣和见识的“木头人”。

他们认为,只要我们照顾和保养好这个木头桩子,孩子就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天赋水平,在学业和职场的“修罗场”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这可能吗?

如果孩子自始至终,都是一台只知道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用来提升、思考与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那么这样的学习和成长,又能取得怎样的收益和效果呢?

教育学上有一句话,特别发人深省:

“作为父母,我们的经验其实并不比孩子多一天!”

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在陪伴、引导和督促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抱着一种时时刻刻谦逊、敏感和宽容的心态。

因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是极其细微和潜移默化的。

很可能就是因为成年人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做出的一个眼神、摆出的一个姿势,就让孩子在心里耿耿于怀,甚至是终生难忘。

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有些父母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孩子进行训斥和苛责,反复多次以后,实际上孩子的内疚情绪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现状和父母做法的无比厌恶和烦躁。

那你说这样的教育,既费心又费神,最后也起不到什么好效果,不但孩子烦躁,大人也痛苦,这又是何必呢、何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摆正心态、调整情绪,先和孩子搞好关系,在亲子之间具备亲和力和信赖感,然后再用积极、客观和理性的心态来教育孩子,何愁大事不成?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也要树立榜样、做好表率,在多关注和关爱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孩子在成长和家庭中,能够明确而清晰地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

这样的教育,才是能够被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