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开幕式在京举行。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主体活动之一,本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性创作,精心遴选1000余件作品,特别是集中展出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推出的优秀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摄影等多个美术门类。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石家庄市美术馆举办。“三大展览”的举办,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图源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一、舆情传播总体情况(一)舆情传播量8月31日至9月6日11时,“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相关关键词舆情传播量共计5935篇,其中客户端2879篇,网站1102篇,微博986篇,微信694篇,视频184篇,数字报74篇,互动论坛16篇。(二)舆情传播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舆情传播走势

从舆情传播走势来看,8月31日,@文旅之声发文【奋进新时代,扬帆新征程!明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9月1日,新京报发文《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系列展览9月举办,京津冀三地同步线上开幕》,舆情开始升温。9月2日,中国新闻网发文《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开幕》,@文旅之声发文【#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在北京开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 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开幕】,引发众多媒体转发和网民点赞、转发、评论,舆情迅速进入传播高点,当日传播信息量超2700篇。9月4日,中国文化报发文《大美铭刻时代 丹青奉献人民》称,走进中国美术馆“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展厅,雕塑《旗帜》引人注目,观众仿佛看到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文章引起不少网民的“共鸣”。当日,文旅中国也转载该篇文章,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网络传播量。9月5日,中国日报网发文《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云上”、“云下”同步举行》,@成都发布发文【宅家可享云端文艺盛宴!即日起至9月11日,23场线上展演来了】,引发媒体转发和网民点赞、转发、评论,舆情再次小幅上升,当日传播信息量近800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舆情情感分析

对5935条舆情进行情感聚类分析,正面及中立信息占比达98.85%,中性信息占比为1.15%,舆情态势总体积极正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舆情传播词云

对5935条舆情传播进行热词传播分析,优秀(7983次)、美术(7258次)、作品展览(6071次)、展览(4360次)、摄影(4134次)位列前五位。(三)舆情传播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舆情信息传播渠道统计

客户端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总量占比达到了48.51%。除客户端外,网站、微博和微信是新闻类媒体中最活跃的区域,占比新闻网站传播的46.8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媒体级别传播分布图

央级媒体是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传播信息量1325篇。除央级媒体外,排名前三的还有省级媒体和地市媒体,传播信息量分别为764篇和339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媒体活跃作者分布图

文旅中国是舆情传播的第一渠道,传播信息量352篇。此外,新华社、人民网进去前三,传播信息量分别为143篇、100篇。二、媒体报道及观点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开幕后,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北京青年报、河北新闻网等省级媒体及不少其他媒体对“三大展览”进行了及时报道。一是,“三大展览”交相辉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表现新时代党和国家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光明日报发文《描绘属于人民的时代画卷》称,日前,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京开幕,共展出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的400余件美术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个门类,“人民”成为最重要的主题。北京青年报发文《十三艺节“三大展”京津冀三地开幕》称,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题材涉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既展现了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又体现了美术家们用创新性艺术手法、新颖的视角来描绘时代画卷、抒写人民史诗的突出成果。二是,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三大展览”开幕盛事,引导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艺术人民网发文《千余件优秀作品亮相京津冀 展现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新气象》称,作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主体活动之一,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性创作,精心遴选1000余件作品,特别是集中展出由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推出的优秀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篆刻、摄影等多个美术门类。北京青年报发文《十三艺节“三大展”京津冀三地开幕》称,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于9月2日至10月14日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石家庄市美术馆举办。通过特邀、各地推荐和征集等方式汇集了1000余件作品。河北新闻网转载新华社题为《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举行”》的报道,文中称,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粉)等美术作品约400(组)件,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系列学术、公共教育等活动。三是,“三大展览”反映“时代巨变”,媒体盛赞展览热情讴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繁荣景象中国文化报发文《传承文艺为民精神 奉献时代视觉盛宴》称,本届“三大展览”紧扣“奋进新时代 扬帆新征程”主题以及“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精心遴选了1000余件优秀作品,包括由文化和旅游部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推出的部分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生动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重要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人物;有的展现了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的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四是,“三大展览”创新性采用“京津冀”三地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出,让观众在良好的氛围中领略艺术之美,培育文化自信光明日报发文《描绘属于人民的时代画卷》称,金秋九月,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如约而至,众多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精品演出和展览,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于京津冀三地同步启动,打造出多空间、多媒体与多样艺术形式相互联动的文化矩阵,为观众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中国日报网发文《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京津冀三地“云上”、“云下”同步举行》评论称,本次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多项展览创新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展出,既突出同一主题,又保持各自独立的特色,相互辉映形成多元格局,力图以艺术加强不同地区的联结,发挥艺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五是,媒体聚焦“三大展览”丰硕成果,认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呈现出“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态势光明日报发文《描绘属于人民的时代画卷》评论称,试看当下已在美术创作上耕耘多年的艺术家的作品。陈孟昕的《怒族鲜花节·生活如歌》在形式上追求适度夸张的人物造型,为避免画面因过于繁密而显得“不透气”,画家创新地将前景中的树木作了留白处理,不仅分割了画面空间,更为作品带来灵动的气息和现代感。再如田黎明的《浦东清晨意象图》,保持了中国画特有的那份宁静、飘逸和洒脱之气,却又在笔墨营造上追求具象与抽象的融合,呈现出浓烈的现代意味。再观青年艺术家孟祥军创作的《智能时代——“中国芯”》,作品以极富科技感的元素组织画面,跃动的数字编码与错综复杂的芯片线路形成大量直线,与人物的动态曲线产生对比。画家以传统的工笔语言探索当代题材的新表现,其作品与前辈艺术家的创作风格相较,更富创新实验的“辣”味。三、专家学者观点“三大展览”开幕备受瞩目,多位艺术界专家学者从展览作品的题材、表达思想、艺术水准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并对“三大展览”予以高度肯定。一是,本次优秀美术作品展传承“文艺为民”精神、奉献“时代视觉盛宴”,体现广大美术工作者多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得的傲人成绩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汇集了近年来各个方面的成果,包括各省份推荐的一批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全国大型展览的获奖作品、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部分入选作品以及各地美术家精心创作的投稿作品。展览作品题材涉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脱贫攻坚、生态文明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既展现了新时代新气象新风貌,又体现了美术家们用创新性艺术手法、新颖的视角来描绘时代画卷、抒写人民史诗的突出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牛克诚结合具体的画种创作谈到,工笔画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景象,如生态文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美丽乡村、‘一带一路’等等。这些新题材激发工笔画家在语言上、技法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出现交叉、融合的新特点。二是,“三大展览”生动地反映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讴歌、描绘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注重“精神性”,凸显了艺术进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很多作品的尺幅都非常大,与展厅的空间相得益彰。刘万鸣进一步称,从这些大幅的优秀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正大气象。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伟大时代的象征和写照。美术理论家邵大箴是此次展览的评委之一,他表示,从评选和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出,当前的美术作品更加注重精神性的表达。艺术作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要注重精神性,也就是内容的深刻性。广大美术家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内心的情感和精神,这是艺术进步、美术发展的体现。三是,“三大展览”引领了创作新风,彰显当今中国美术创作的顶尖水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中国艺术节设立之初主要以舞台艺术为主,从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开始,设立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增加了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和摄影作品展览,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确定了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三大展览的基本框架,系列展览成为中国艺术节的主体活动之一。以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艺术等为代表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艺术形式,时代和人民都对广大美术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本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中的优秀作品,正是对这种期待的回应,是交给时代和人民的答卷。著名雕塑家曹春生称,“这次的展览可以说代表着当今中国美术创作的顶尖水准,许多优秀的作品让我看了以后很激动。”他还表示,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们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向,感受到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四、网民观点对“三大展览”相关话题的网民观点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舆论对作品展览的关注度极高,以正面态度为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是,以图文形式打卡参观展览,配图或视频为拍摄的参展作品,占比37.02%,典型网友评论如下:@鹏飞书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优秀作品展品。@简单·生活: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在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天鹅飞舞9B6s:魔术师天鹅飞舞带你看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摄影作品展览。二是,对展览作品和作者的赞扬与祝贺,占比33.96%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游方客:祝贺严老师。@桃子:很棒哦,孔老师。@我是你的小口袋:画得太好了真厉害。@白印堂篆刻印纽雕刻书画工作室:杨老师的书法真的好!@书画达人赵延良:参观中国美术馆,是一种精神享受!@玉Ge:方哥太强了,赞!@初~见~一克兰草堂:惠君老师的画大气磅礴,赞!@大岩山人:中书协笃定,祝贺!三是,还未观看展览,但表示期待,占比23.37%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新疆是个好地方V: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开幕,打call。@名家字画交流:祝贺展览成功。@梅林:赞!值得欣赏。@慕群青:有没有版画呀,有种在等彩票开奖的感觉。四是,参展作者对自己作品的关注,占5.65% ,典型网友评论如下:@黄红涛: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很荣幸再次入选,也是我的作品从本科四年级到现在第五次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易墨:我的也在展出了,但是没有去现场。@唐龙:文旅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馆举办,拙作有幸参展。@广东画家卢万华:我作品《送医下乡》也进入了复评,但一直不知道有没有展出,我在找。@画家刘峰至:《中国高铁进大山》我的这幅作品入选由文旅部、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河北省政府主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孔赵傑:有幸参加中国第十三届艺术节书法篆刻展,再接再厉,刀耕不辍。五、舆情点评9月2日,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在京举行,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从媒体的报道看,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网、光明网等多家权威媒体对“三大展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深入报道,覆盖人群广,影响范围大,吸引了不少人民群众的目光。后续,预计“三大展览”的相关话题热度将持续攀升。

从专家学者的观点看,不少艺术界专家对“三大展览”给予极高赞誉,认为众多优秀作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反映“时代巨变”,体现出广大美术工作者多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上取得的傲人成绩。

从网民的舆情态度来看,“期待”“关注”“祝贺”等关键词占据主流评论,舆论场上正面氛围浓厚,不少网民盛赞“三大展览”扎根人民,奉献了一场“时代视觉盛宴”。同时,也反映出“三大展览”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让艺术节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凸显了“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这一办节宗旨。

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汇集了千余件优秀作品,在京津冀同步展出,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多样表现形式,彰显了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展现了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时代华章。我们相信,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自信自强,促进新时代美术事业繁荣发展!(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责编:奚暖 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