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宁波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获悉,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市已侦破涉养老诈骗案件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9名,打掉犯罪团伙42个,追赃挽损4387万元,一审判决案件11件19人。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渴望健康、认知较弱、防骗意识不强等特点,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犯罪。甚至,把有些老年人的养老钱、救命钱都洗劫一空,令老年人深受其害,广大群众深恶痛绝。有鉴于此,今年4月,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获悉,我市在专项行动开启后,即按照宣传发动、依法打击、整治规范“三箭齐发”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对于涉养老诈骗,各地各单位均发起了立体式宣传攻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展文艺演出、专家座谈等现场活动500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等资料250余万份,张贴悬挂海报、标语等70余万件,发送反诈短信500余万条。

给力的宣传举措,令广大市民对养老诈骗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市县两级专项办和成员单位都向社会公开了线索举报平台,效果不错。目前,全市共收到全国12337举报平台转交核查的线索37条,核查出有效线索35条,已办结34条;本地自行排摸线索99条,核查出有效线索85条。

有了线索,接下来自然是严厉打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公安机关对近五年来全市涉养老诈骗案件的各类有价值线索进行了梳理、研判并深挖彻查,成功破获了一批典型案件。全市法院、检察系统组建专业办案团队,以保障案件高质高效办理,不断扩大破案攻坚战果。截至目前,全市侦破涉养老诈骗案件就有67起,追赃挽损4387万元。

对于涉养老诈骗,源头治理同样很重要。我市坚持将行业整治作为专项行动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相关机构、企业、个人涉养老诈骗问题隐患进行全面大排查。目前,全市排查梳理出经营不规范、存在诈骗苗头隐患的机构、企业数量36个,已全部完成整治。

另外,群众发现涉养老诈骗线索,可以通过“12337举报平台”,或者市县两级专项办和各单位公布的举报方式进行举报。

相关报道:宁波市第二批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十大案例公布

1、识别涉养老诈骗,这六类“骗局”特征要注意

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以来,全市公安机关深入研判分析养老诈骗违法犯罪形势,向以提供“养老服务”、投资“养老项目”、销售“养老产品”、宣称“以房养老”、代办“养老保险”、开展“养老帮扶”等为名,实施诈骗、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组织领导传销、合同诈骗、制售伪劣商品等侵害老年人财产权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发起攻势。

公安机关在侦办案件中,发现这些养老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一是受骗对象广泛。不法分子利用广大老年人在健康、生活、经济等方面需要关怀保障的需求,打着国家政策的旗号,通过小恩小惠、主动接触等方式拉近关系。后以高额回报、康养除病等虚构愿景,诱骗老年人投资、消费。

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投资养老”“保健养老”等概念逐步深入,老年人利用养老金投资、购买各类“养老产品”情况普遍存在,极易让诈骗分子乘虚而入。

比如,鄞州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免费提供按摩服务、开展健康讲座、赠送小礼品等方式吸引老年人,谎称销售的某保健品具有治疗或缓解癌症的功效,先后对近百名老年人实施诈骗,涉案金额近千万元。

二是诈骗手段隐蔽。不法分子大多套用公司、店面这些“正规外衣”,有的利用宣传增加影响力,有的通过黑灰产业来搜集老年人的个人信息,一步步获取老年人信任,进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比如,海曙某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实体运营的养老院作为养老投资项目,以年收益率13%至16%的诱饵,向200多名老年人对象吸收资金,非法集资3000余万元。

三是涉网趋势明显。犯罪分子利用当前网络互联、移动支付有利条件,将养老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向网络空间转移,谋取更大非法利益。

比如,侦办的象山县周某某销售假药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线上支付、线下邮寄的方式分销假冒痛风药,销售网络遍布多个省份,受害人近万人,涉案金额巨大。

2、涉老“食品”“保健品”诈骗防不胜防,这些套路要知道

涉老“食品”“保健品”诈骗不仅侵害老年人财产安全,更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市市场监管局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及亲属,在日常生活中对类似下面这样的营销套路,要提高警惕,切勿轻信,避免上当受骗。

套路一:免费诱惑。一些不法商家会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同时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推销人员大多通过发宣传单,免费发放礼品,或用保健食品包装盒、票据换礼品,让老年人进入圈套。

套路二:假借公益。一些保健食品销售公司会假冒某某公益活动的名义,打着公益的幌子,吸引老年人来听普及健康知识的讲座,并提供免费体检,然后指出老年人目前身体问题,其实是为推销产品做铺垫。

套路三:虚假宣传。一些保健食品销售公司往往宣称其销售的产品能治高血压、降血脂、改善睡眠、可控制糖尿病等等,类似的保健食品诈骗销售方式不断重复,最终引诱老年人信以为真。

套路四:“专家”误导。有些保健食品销售公司会邀请所谓的专家、医生到推销现场,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并适时推销一个或几个疗程的保健食品。

套路五:熟人营销。有些保健食品推销人员安排老年人参与活动并上台分享。这些被安排好的老年人会说自己是本产品的会员,这个保健食品效果确实好,甚至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套路六:亲情服务。一些商家会先让老年人试吃几天,在试吃的过程中,商家会派专人跟踪访问试吃情况,有时还会提点水果、蔬菜去老人家里看望,陪老人聊天,并在访问中不停地向老年人灌输其产品的好处。只要老人高兴,让他们买保健食品就不是问题了。

3、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宁波将建这些长效机制

针对养老诈骗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专项行动积累的有益经验,宁波将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监管机制、行业规定等长效机制,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行刑衔接联动机制。通过细化行业部门与司法机关信息共享、案件咨询、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工作,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要求行业部门在开展问题隐患排查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及时固定证据,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打击;司法机关主动协同行政主管部门对涉“养老”诈骗线索进行分析研判,通过提前介入,督促行政部门及时办理、移送案件,防止出现有案不立、以罚代刑等现象。目前,鄞州区专项办、奉化公安分局、北仑检察院等都已建立该机制。

二是常态反诈宣传机制。推动多元化宣传活动、丰富活动载体、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等工作内容制度化,通过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常态化宣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法治意识和识骗防骗能力,持续营造“养老”诈骗“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目前,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民政局等部门都已经建立常态化反“养老”诈骗宣传机制。

三是追赃挽损工作机制。明确追赃挽损工作的追缴主体、追缴范围、工作方向等,要求各责任单位和部门依法、及时、高效处置涉案财物,妥善、便捷清退涉案资金;通过建立健全侦诉审衔接、审执衔接、刑民衔接等工作机制,构建职能互补、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最大程度挽回受损群众的经济损失。目前,鄞州法院、北仑法院、奉化法院、镇海检察院等都已出台相关文件制度,完善追赃挽损工作机制。

四是行业整治规范机制。主要针对网络涉诈、养老服务、违规用地、养老地产、张贴广告、老年旅游、涉老艺术品经营、养老诊疗、食品保健品、养老投资、以房养老、养老保险等领域的涉诈风险隐患,建立整治规范长效机制,彻底铲除养老诈骗滋生土壤。比如,市文广旅游局通过加强日常监管、提升服务品质、规范合同管理、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构建旅游领域风险隐患整治规范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特别是老年旅游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