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颁布“迁海令”,沿海6省三十里地居民内迁,空其地以绝郑(成功)援。户部尚书苏纳海至台州,温岭县境自今木城河以东居民限两月内迁入,不迁者杀,越界者杀。而今天椒江的大地上则没有了人烟,全部人口内迁,所有房屋、田地全部毁坏。后禁令渐宽,康熙八年(1669)展界十里。至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迁界尽复。

迁海禁令对沿海发展影响非常大。更有人说台州地区文化明显分为老台州文化和新台州文化,就是受迁海令影响,因为新台州是北吴地区和绍兴地区的移民,而老台州是本地文化。

他的想法启发了我的思维。不过,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产生新老台州文化的区别明显不是迁海令,而是更早的南宋时期的衣冠南渡。台州本土文化和方言明显是吴语地区的自然向南蔓延及受闽文化地区的移民的小量影响。就是说台州地区本土文化主体是吴越文化,小部分是受到闽文化的波及。而外来台州文化,即他所说的老台州文化区恰恰却是“新”台州文化,是北方的舶来品,来自宋朝故都开封文化。正是北宋的“靖康之耻”,使得大量开封达官贵人大量南逃,其中有一部分就来到了临海。因为临海之地真的“临海”,可以像赵构那样随时浮海而跑,那么不懂水的北方女真民族只能望海兴叹。比如说吴越国钱氏子孙纳土归降大宋之后,也生活在开封。但是到靖康年间之后,就不得不重新南迁到了临海,并带来了“丹书铁券”这一个重宝留在了临海。所以从这个鲜明的例子可以看到,临海古城当年受到了北方文化的大量影响,并产生了与本土吴越文化不一样的方言、饮食文化。所以,临海城区有最明显的面食文化,和北方的开封、徐州一带黄淮平原的面食如出一辙。像临海麦虾就是北方的面疙瘩汤的改良版。

因此,我认为正宗的台州本地老文化区是和苏南、浙北一样的吴越文化,历史悠久,传承有序,流传于台州除临海城关之外的台州九县市的黄岩、温岭、天台、仙居等地。而台州新文化区流行于临海城关一带,是北方文化的南移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而迁海禁令对于沿海地区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尤如沧海一粟,在历史的岁月里毫无波澜。其一,迁海禁令时间短,满打满算才22年,且执行8年后便展界十里。22年就一代人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能形成稳定的文化,也产生不了文化变异。

其二,内迁的居民有迁回故土的动力。当年沿海居民内迁仓促,大部分人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每家每户都盼望着尽快回迁。而且,相对来说,沿海地区生活对比内陆山区、平原其实生活水平更高。因为沿海土地不断淤积,农民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新的种植用地。还有沿海煮海为生,吃盐不成问题,在古代买盐是一笔大开销,而沿海农民就可以节省这笔巨额开支。所以,一旦放开,原居民纷纷迁回。这就肯定了外来户非常少,还是原住户占原地为主,即使有小部分北吴绍兴等地的移民也依旧会被快速同化了。我们可以看一些沿海地区居民家谱得到印证,比如箬横、新河,还有金清、横街一带修家谱盛行,都有记载在沿海地区长期发展生活的记录。可见迁海禁令对台州文化习俗的影响并不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