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环节,创新河南又有新动作!

9月5日,记者从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近期,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首批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经地市推荐、专家评审、网络公示等层层环节,目前,8家省产业创新中心名单确定。

记者获悉,这是河南省首次组织建设省产业创新中心,首批8家产业创新中心涉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首批8家省产业创新中心名单:

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由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北京理工大学、郑州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建设。

河南省智能矿山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由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河南科技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5家单位共同建设。

河南省高端轴承产业创新中心:由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河南科技大学、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共同建设。

河南省超硬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牵头,与河南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组成创新联合体共同建设。

河南省氟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郑州大学等9家单位共同建设。

河南省钛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龙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贵州航宇科技、浙江甬金股份等5家单位共同建设。

河南省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同建设。

河南省生物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由宏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河南省科学院、郑州大学等15家单位共同建设。

【公布】

首批省产业创新中心名单“出炉”,

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记者了解到,首批河南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由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省产业创新中心面向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旨在促进政产学研资等关键环节融合贯通,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产品的关键环节,大幅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和水平。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首批8家省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建设模式及重点任务。

发展定位方面,产业创新中心是在特定战略性领域开展重大技术创新、先进适用产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供给的综合性平台,立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解决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的核心载体,是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模式方面,产业创新中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鼓励采取创新联合体形式运行,广泛吸纳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投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通过共同出资、协作研发、技术入股、创新平台共建或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

重点任务方面,产业创新中心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点在构建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

【背景】

国家级、省级协同联动,

河南建设一流创新平台迈出关键一步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国家和省两级产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协同联动的发展布局。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明确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

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是整合联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作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旨在强化技术系统集成、中试验证和推广应用能力,服务和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可以盘活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创新资源,形成大平台、大团队、大网络,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研发、高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目前,国家层面已围绕电子信息、生物育种、新材料、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领域布局建设了8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其中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河南。

据悉,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4150亩田间试验区目前已全面投入使用,350亩科研设施区6.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主体结构已完成,农作物高效基因分型、单倍体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等研发平台建成投用,已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审定,现有83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区域试验,育成的郑麦379成为我省小麦第一大品种,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产业中心的专门运营机构河南生物育种中心有限公司加速企业孵化,其参股运营的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拟于北交所上市。

此次启动首批河南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意味着河南建设一流创新平台迈出关键一步。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就河南省建设一流创新平台给出“目标”,其中就包括产业创新中心的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围绕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

【特点】

与优势特色领域紧密结合,

依托龙头企业牵头组建

据了解,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安徽等多个省份已开展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布局。河南首批省产业创新中心主要呈现哪些特点?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河南省首批产业创新中心主要呈现的三个特点。

特点1: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与优势特色领域紧密结合

“十四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围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首批8家省产业创新中心涵盖高端装备、生物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大类,其中新能源商用车、超硬材料、矿山机械、高端轴承、生物基材料等既是我省产业基础优势突出、在国内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细分行业,同时也是下一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产业创新中心将围绕这些重点优势领域积极锻造长板,巩固领先优势,加快推动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中心要依托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对于能够抢抓机遇率先布局、充分发挥我省市场优势的氢燃料客车等未来产业,推进技术多路径探索和示范应用,力争产出一批能够产业化或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成果。

“我们要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该负责人表示。

特点2:依托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每个行业只布局一家

近年来,河南省在高端装备制造、功能性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突破了一批制约发展的核心技术,一些产品及技术位于全国乃至世界前列。

宇通客车作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领域的先驱,旗下燃料电池客车已累计运营超过3800万公里;

中信重工的半自磨机代表了全球矿业装备的先进水平,多项核心技术创造世界之最;

洛阳LYC轴承是中国轴承行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轴承制造企业,生产出我国加工直径最大、精度等级最高、单套轴承零件最多、单套轴承最重等轴承产品;

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芯片精密划切用系列超薄砂轮,解决了我国半导体行业芯片的精密高效划切难题;

多氟多生产的PPT级电子级氢氟酸,已进入美国、韩国市场;

龙佰集团致力于钛、锆产业链深度整合及新材料研发制造,钛白粉产能居亚洲第一;

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乳酸行业上市企业,建有亚洲最大的聚乳酸单体-乳酸生产基地;

宏业生物致力于农业剩余物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生物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糠醛、糠醇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0%以上。

因此,此次省产业创新中心按照“少而精”的思路,每个行业领域只布局建设一家。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中心,可充分与上中下游企业在技术攻关、生产验证、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紧密协作、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为新时期我省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特点3:运行模式多样化,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随着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和产业链融合发展,创新流程从线性链式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由单一技术突破向产业链整体升级转变,开放、合作、协同、共享、成为技术创新新趋势,传统以单个企业或者高校院所建设的创新平台已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

河南省首批产业创新中心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共建,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基础研究和学科人才优势,行业骨干、中小企业的支撑功能和协同作用,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并带动产业链核心环节创新发展。

在超硬材料领域,由三家省内龙头企业组成创新联合体,发挥各自领域特长,通过在管理体制、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方面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协同创新、转移转化和收益分配等方面新的体制机制,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

【计划】

加大配套政策支持,

打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预备队”

“下一步,我们要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好首批省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的‘预备队’,全面提升我省相关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来说,要加大配套政策支持。采取“一案一例一策”方式,对产业创新中心精准施策,通过支持省级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经费补助支持、承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落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深入开展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等方式,加大对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人才保障、土地使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集聚、应用场景搭建、金融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支持创新中心建设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打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推动产创融合协调发展。鼓励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通过减免房租、土地支持、资金保障等方式支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产业创新中心创新成果优先在产业园区进行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跨界融合。切实发挥产业创新中心对产业链上下游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中心+联盟+园区”的跨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创新网络体系,依托产业创新中心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和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实力雄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此外,强化考核评估和动态调整。加强对产业创新中心的跟踪、分析和指导,根据产业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分阶段开展考核评估。对于运行良好、绩效突出的产业创新中心加强政策集成支持;对于企业运营情况发生变化、产业技术方向发生变更的产业创新中心进行调整优化;对于运行状况不佳、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产业创新中心予以警告或者撤销,形成“新建——优化——撤销”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业创新中心体系化、梯队化、品牌化发展。

来源:大河财立方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值班:胡培军   统 筹:王 鹏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皇甫胜彬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