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良大

后台回复“88”领取《财富底层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良大
(ID:liang_da_shi)

个人微信号:liangshu0012(不闲聊)

之前的文章说过,我读大学时就炒股,现在已经25年,比很多基金经理的股龄都长。

战绩也还算可以,都说股市是“一赚,二平,七亏”,很庆幸我是那一成的人。

我是做金融出身,对这个领域也有些研究,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感觉A股很特别,很有中国特色。

在这个市场里你很难套用一些现成的理论,我谈几点我体会到的真相,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1、关于价值投资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成为散户心中的圣经。

“买入一 家 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大家对价值投资的理解浓缩成了这一句话。

但是,如果真这么简单,很多人都能喜提动车了。

多数人并没有去考虑,巴菲特针对的是全球市场,人家背后还有保险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可以很放肆的抄底。

而对于中国散户而言,多数人都死于抄底。

你觉得这么好的一家公司,股价都跌成这鬼样子了,抄底吧?

可是,你刚刚抄完底,又跌了十几个点.....

你不甘心,又抄......,直到把子弹打完,而那支股票还是毫不留情的下落。

你一看账户亏了几十个点,心里充满了懊恼和悔恨。

但是转念一想“价值投资”四个字,心情就好多了。

于是你告诉自己:

“何必在乎一时得失呢?长期持有,总有一天它能翻好几倍......”

你看,其实“价值投资”就是很多散户的心灵鸡汤。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理念能广泛流传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专业人士们的推波助澜。

他们其实都知道“价值投资”在A股就是个伪概念,但是很少有人说破。

因为没有必要,何必去挑战大众的共识呢?

更何况,这种共识很多时候还能被利用。

2、关于个股推荐

现在媒体发达了,股评家和财经专家比蚂蚁都多,有些人讲的让你猛一听还挺对。

也许这些人是真有料,但是我奉劝你,如果他们推荐具体股票,你千万别买。

一般来说,专家只会分析指数和板块,不会推荐个股。

一是,个股不好预测,二是,你听了推荐,赚了钱,不会分给专家,亏了钱,就会问候专家的先人。

所以,从动机来分析,专家推荐个股对自己没啥好处。

这个逻辑反过来推导,就是:有了好处,人家才会推荐个股。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书里就曾讲过:

当一些公司高管想减持手中的股票时,就会花钱找媒体、找专家,去宣扬这只股票如何有潜力,再花钱去找操盘手拉升股票。

在这个过程中,高管们就把原始股在高位出货,把烫手的山药丢给散户。

虽然这是在美国,虽然这是100年前的事儿,但是底层的套路,古今中外,向来通用。

专家推荐和媒体炒作,就是收割散户的大镰刀。

如果散户发现被收割了怎么办?

就把“价值投资”搬出来啊。

专家会说:“你要相信价值投资,眼光放长远点,不要在意眼前这点得失 ......”

结果一晃好多年过去了,你的股票还是趴在地板上。

你还可以安慰自己,把股票留给儿子,真不行,就留给孙子。

这真是彻底的价值投资。

3、关于追涨杀跌

你应该经常听过一句规劝。

“千万不要追涨杀跌”。

所谓追涨,就是在股票涨的时候买入。

所谓杀跌,就是在股票下跌的时候卖出。

这句话几乎成了金科玉律。

但是,你发现了没,很多时候,股票刚涨起来,你就卖了,收益率少 得 可怜。

而股票下跌时,你买了,还会接着跌,你再接,它再跌,直到你子弹打完,深度被套。

其实散户更多的是犯了“追跌杀涨”的毛病。

其实在美国的基金公司里,过去的几十年,最赚钱的策略就是“追涨杀跌”。

在股票涨时买入,跌时卖出,这样的收益最大。

他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动量交易” ,在A股,很多人也叫 “右侧交易” 。

就是在一个上行的趋势中,找入场的机会,趋势有往下时,就卖出。

这种方法,美国70% 的 基金公司都在用。

你肯定会问,这种方法在中国适用吗?

如果只是看日线,A股市场这样操作,并不明显。

原因很复杂,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散户太多,不容易 达 成共识。

基金、游资、散户、内部持仓者.....多方博弈,就会导致换手率太高,是美国的3倍还多。

换手率高,就是交易太频繁了,很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刚刚赚了点钱,大家就赶紧抛。

引起其他人的恐慌,进一步抛,于是股价就下跌。

那如果在中国不适合“动量交易”,我说这个还有什么意义呢?

并非这样,中国不适合长期的动量交易,也不适合短期的动量交易,但适合中期的动量交易。

对于散户,周线比日线要更客观,这大概是A股的一个特点。

有研究机构发现,A股股票,如果本周首次上涨,下面2-3周大概率还会涨。

同样的,如果这只股,这周跌,下面第2-3周跌的概率也大。

这种效应只在在4周之内,再长就失效了。

当然,上面所说的,只是概率大些,并不绝对,还要根据情况来具体判断。

A股太特殊,太复杂,很难借用什么固定的模式。

我认识一个基金经理,以前在华尔街做 得 很好。

前几年回国做A股,快做崩溃了,说,特么难了,规律和逻辑太难找。

所以,任何一种方法,你都只能当做一种参考,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

4、关于赚钱模式

我不是说A股赚不到钱,而是说赚钱很难,而且你要想明白自己的赚钱模式。

A股的赚钱模式大概3种,分别是:

赚大盘的钱、赚周期的钱、赚人气的钱。

所谓“赚大盘的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操作。

在大盘指数相对低的位置买入一些绩优股大盘股或者是ETF(股市里的行业基金),定一个目标价,到了就走。

目标价千万别定太高,你想翻个几倍,那是天方夜谭,能比银行理财高些就不错了。

关键是,到了目标价,一定要有不回头看爆炸的气魄,坚决离场。

我认识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贪,到了目标价了,还想再赚点,结果一下跌了。

心里受不了,想再涨回去就卖,结果还跌,就更舍不得了,于是被深套......

然后再用“价值投资”来安慰自己......

再说一遍 ,A股没有“价值投资”一说,顶多就是“价值投机”。

第二种是赚周期的钱。

很多行业都是分周期的,比如,煤炭、猪肉、化工、石油、天然气......,这些行业是有明显的淡旺季。

只需要在淡季低位买入,在旺季高位卖出即可。

我知道一哥们,以前自己做养猪生意的,对这个行业的周期特别了解。

后来发现养猪太费劲,还不如去炒股,于是就把养猪场卖了。

专门炒畜牧行业的股票,每年也就操作几次,但是赚 得 比养猪多得多。

第三种是赚人气的钱。

A股一共3000多只票,以后还会更多,每日的成交额徘徊 在 万亿上下。

这就意味着,除非是大牛市,有更多的场外资金汹涌入市,才能支撑起普涨行情。

如今的状况是,每天仅有百来只票比较活跃。

这些票就是人气票,也是游资、大户们比较喜欢炒作的票。

为了能把股价抬高,往往还会创造出一些概念,前段时间是机器人、虚拟电厂什么的。

最近又在搞ARVR、通讯卫星......

有点像自媒体人追热点,热点能聚集人气,资金也就在这些热点中切换。

事实上,我所认识的靠股票发家的人,基本都是靠这种模式赚钱。

因为只有这种模式才有爆发力。

只是这种玩法很摧残人,很多时候一直要盯盘。

我认识一位打板(追涨停板)游资,开盘时都戴着纸尿布。

“机会就在一瞬间,你上个厕所,可能就会错过......”

而且,每天还要花3个小时做功课,行业研报、复盘、热点分析......

即使这般,也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就会亏损不少。

这哥们就经常劝退想职业炒股的人,说:

“你有这定力和本事,做啥都能做的不错,干嘛要来炒股呢?”

你看,这种钱不好赚,业余的玩家真的不太适合。

以上三种模式,并不是割裂的,有时也是相互关联。

但是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想清楚,你想通过哪种模式赚钱?

再问问自己是否具备这种模式赚钱的能力?

只有模式确定了,你才能不断总结和优化,提高自己的胜率。

5、关于K线图

我炒股的前几年,没少学K线图什么的,总以为这些小柱子藏着什么财富密码。

但是后来才发现,所谓的图形,你往前看,怎么都对,每一种形态,都有一种解释。

然而,你往后看,靠图形预测未来和瞎蒙也差不多。

后来和一些基金经理聊天,发现他们也不怎么看图形。

你去问问他们“三只乌鸦”、“黎明之星”是什么?

他们多半不知道。

其实你稍微想想就知道,K线图只是在单纯 地 记录交易过程。

展现出来的图形,只是最终的一个结果,如同详实的历史书,你能看到很多细节,但是你很难根据历史预测未来。

当然,我不是完全否定图形的作用,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形成共识。

也就是说,图形本身没啥作用,但是它让很多人共同相信马上会涨,于是大家一起买入,股价因此被抬高。

索罗斯说的“反身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很多游资对图形都有些研究,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图形,而是他们知道散户都相信。

因此可以吸引很多散户来帮着一起抬轿,这样他们收益才更大。

6、说到最后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不少朋友都在股市里巨亏,聊后发现,大家在基本的认识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所以,我捡了几个重要的点和各位说道说道。

不过以上所说只是我的个人心得分享,不是投资建议。

相反的,我更想说,A股的风险很高,如果没有强大的心脏、没有快速的应变能力、没有独到的理解能力,就别来冒这个险了。

买个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不香嘛?

当然,如果你已经进了股市,正在纠结苦恼,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你。

如果你觉得有用,来点个赞吧。

每天一元钱,加入我的财富星球,

一年时间,打通你的财富任督二脉。

作者简介:良大,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