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15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加速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均每平方公里将落地50个高端项目

24个港澳创业团队已产生知识产权203项

多项“卡脖子”技术在这里突破、攻克……

下一个全球科创新高地,为何是河套?

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的

大型采访活动

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园区行第六站来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找寻“科创森林”的“生长秘密”

探究创新活力涌动的奥义

一线调研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15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加速落地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规划中的香港北部都会区接壤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吸引着粤港澳乃至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人才纷至沓来,满怀信心地书写深港珠联璧合“双城记”的历史新篇。

日前,“稳中求进向未来·深圳媒体‘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园区行大型采访调研活动来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所见所闻让采访调研团队惊叹不已:150多个高端科创项目正加速推动落地,平均每平方公里将落地50个高端项目;5所香港高校带着10余个优质科研项目进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24个港澳创业团队300余人进驻孵化加速平台,已产生知识产权203项;多项“卡脖子”技术在这里突破、攻克,初步实现商业化生产……

采访调研中,来自中央、省、市、区20多位全媒体记者,以及受邀的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深入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深港国际科技园、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鲲云科技、元戎启行,走访科研院所、孵化平台和科创企业,找寻“科创森林”的“生长秘密”,探究创新活力涌动的奥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叠加效应: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

“早上从香港过来,晚上再回到香港。通宵过关,非常方便。”舒糖科技创始人何耀威告诉记者。离香港近、交通便利,是何耀威2018年和多名香港高校教授、学生,决定入驻河套合作区的一个重要因素。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内唯一的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深港协同创新平台,也是唯一的同一园区内拥有两大口岸、三大通道的最为便利的深港互联互通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化“地缘之近”为“交通之便”,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将广深中轴城际铁路接入皇岗口岸,深港两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强化。皇岗口岸重建也正全面铺开,改造后的皇岗口岸将探索推动“两地两检”变为“一地两检”,通关更为便捷。

除了交通的“硬联通”,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更是促进要素高效便捷流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基础条件。围绕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难点、痛点,河套合作区正加速探索形成涵盖“五流四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法制、税制、科研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的系统化、集成化政策框架体系。

今年7月7日,河套合作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布“三大新政策”,在深港协同、产业成果化、港澳青年发展等方面继续发力。其中,正式发布首套由内地和香港共同研究编制的深港“联合政策包”,推出系列具体举措,让科创项目和人才同时享受深港两地的政策支持,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助推深港科研人才双城生活“无缝衔接”,构建深港科创一日生态圈。

香港政、产、学、研社会各界对河套深港合作、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已逐渐形成共识。深港两地就协同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立了联合专责小组,负责两地在河套合作区建设上的协调沟通。深港双方“一区两园”合作安排正式签订,内地首个深港联合办公室投入使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2万平方米空间迅速落实,联手招才引智、深港协同评审、协同孵化快速推进。

“地缘之近”变成了“交通之便”,“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物理的距离近了、规则的差异小了,大家的心也更近了。“来了就是深圳人,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同心前行。”何耀威说,今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福田,他第一时间加入了深圳志愿者队伍,在核酸检测点服务。

创新引领:千亩“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在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上,150余个高端科创项目正加速推动落地;一个个科创园区、一幢幢科创高楼拔节生长,千亩“科创森林”枝繁叶茂。

“来到深圳,来到河套,我很幸运。”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表示,他在深圳的科研和生活与香港并无二致,自己感到非常满意。

截至目前,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引进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五所香港高校共10余个优质科研项目。其中,港城大福田研究院正在研制突破“卡脖子”技术的高时空分辨环境桌面型电子显微镜,港中大深港创新研究院正加快建设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医疗机器人一站式研发与测试基地。

“量子谷”“湾区芯谷”初见雏形。由俞大鹏院士领衔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已落地运作。意法半导体全球唯一封测创新中心、鲲云科技、汇顶科技等产业链龙头企业,共促集成电路发展;华大九天、国微福芯,携手打造EDA创新高地。

同样由院士领衔的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团队成立一年就发布了“封神榜大模型”等六大科研产品。在顶尖研究院“溢出效应”下,河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握指成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产出一批研究成果,深开鸿不断研发推出新应用;元戎启行、未来机器人等独角兽企业纷纷入驻……

国家级重大平台枢纽顺利运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顺利开展业务;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是深圳首个国际组织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ICT领域国家级智库;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旨在打造世界首个以链路层虚拟化为基础的虚拟网络试验平台。

随着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60万平方米优质科研空间投入使用,高端科创资源快速形成从“零的突破”到“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量子谷”、“湾区芯谷”、能源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香港高校项目实现集群发展,逐渐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珠联璧合:做强湾区科创极点

深港珠联璧合的双城故事,正在河套上演。“这是我们最新款的无创血糖智能穿戴设备,在香港实验、深圳研发、东莞生产、销往全国。”舒糖科技创始人何耀威告诉记者,入驻河套以后,公司享受到了深圳、东莞集成电路产业链成熟的便利、河套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红利,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今年6月上线以来,产品销量已经破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彼爱深医疗生物科技公司凭借先进的DNA甲基化技术,能够准确地把DNA中隐藏的肿瘤信号捕捉出来,仅使用“一管血”就能对几十种癌症进行超早期筛查。入驻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以来,爱彼爱深迅速结合内地的市场优势、生产优势,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升级,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香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与深圳在应用研究、研发投入、制造链条等方面强大的竞争力相结合,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激荡出千帆竞发的发展活力。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钟仿洵告诉记者,研究院正在打造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将很快造福产业发展和大众生活。

今年5月,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创新实施“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内地”“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等模式。今年7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暨深港河套“招才引智”推介大会上,香港科学园公司有关负责人视频出席大会并透露,位于河套深圳园区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预计将于年内建成,未来将分阶段投入服务,培育初创人才及支援科技企业走向全球。

可以预见,随着深港在河套合作区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将进一步实现科研活动不分你我,融合发展无缝对接,“科创森林”更加枝繁叶茂,两地携手做强湾区科创极点、打造全球科创高地未来可期。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年谱

  • 2017年1月3日,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

  • 2017年7月1日,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

  • 2019年2月18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 2019年8月18日,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建设的重大平台;

  •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 2021年3月12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两廊两点”科技创新极点。

,时长02:55

150余高端科创项目正被加速推动落地;5所香港高校带着优质科研项目进驻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24个港澳创业团队进驻孵化加速平台。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规划中香港北部都会区接壤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科技创新人才纷至沓来,写下深港珠联璧合双城记的历史新篇。

调研图解

一图读懂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做强湾区科创极点

三图揭秘“科创森林”的“生长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港校座谈

河套合作区港校机构:

这里是创新沃土成果转化宝地

研究苍蝇的眼睛、蝴蝶的翅膀;研制可以打印的陶瓷、可以变色的玻璃;开发化学合成中医药、精准检测癌细胞……在与合作区港校机构举行的座谈会上,科研团队介绍的科研项目令采访调研团队大开眼界。

港校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在介绍项目的同时,不约而同地谈到几个关键词:全面深化与内地合作、共享深港两地创新资源、瞄准国外“卡脖子”技术、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长陈福荣:

深港合作将实现1+1>2

“我们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电子显微镜,另一个是智慧变色玻璃,它们都将在这里落地。”陈福荣教授研究电子显微镜15载,他带领团队研究开发我国首台自有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与环境原位扫描电子显微镜,其分辨率达到纳米级。

“在深圳,我的朋友比香港还要多。” 陈福荣说,入驻河套以来,他住在政府提供的人才房,楼下有个日料店,晚上会去那里坐坐,周末会去仙湖公园和莲花山公园走一走,生活很惬意。

在陈福荣看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一块科研宝地,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四要素——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正在这里集聚。陈福荣认为,香港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有优势,深圳在应用研究、研发投入、产业集群等方面的竞争力强大,深港合作将实现1+1>2。

陈福荣还向采访调研团展示了“智慧变色玻璃”这一科研成果。这一阻隔红外线的智慧玻璃,会随着颜色的变化降低能耗,未来还可以与光伏技术相结合,推动建成零损耗零碳建筑。目前,项目团队正推进产业转化,已与深圳建筑设计总院及中建海龙科技有限公司展开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

做基础研究到应用成果接力棒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项目作为河套合作区引进的首批五个国际高端科研项目之一,于2019年10月落户合作区。次年6月成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福田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

研发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科研平台,产出一批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同时为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先进的科研服务。研发中心主任叶德全表示,从融合两地资源的角度来说,河套是非常合适、理想的地方。

“从基础研究转化为可应用的成果,需要有一个接力棒,这个接力棒就是我们的研发中心。”叶德全介绍,目前,该研发中心共建设4个生物医药研发平台,提供15项针对不同功能和对象的高端科研服务项目。

在叶德全看来,选择将研发中心落户在河套合作区,正是为了接好这一棒。“香港高校拥有世界一流的前沿技术,深圳拥有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优势,进驻河套合作区,不仅能推动高校面向产业培养创新人才,更能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叶德全表示,2020年项目入驻河套以来,目前已完成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未来将在初始阶段引进16个项目的基础上,挑选出8个项目进入二期转化阶段。“对河套合作区未来发展前景,我充满了信心。”叶德全说。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

打造有影响力的科研创孵教育平台

“河套是我们的支点,它正好位于广州和香港中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在座谈会上介绍,研究院成立之初,就承担着港科大及港科大(广州)双校中转支点的使命,秉承“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研、创孵、教育平台。

2019年5月,港科大和深圳福田区签约,成为在河套“第一个吃螃蟹”的港校,并于2020年5月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

“港科大孵化的‘大疆传奇’为人熟知,其实不止大疆,还有相当一批创新创业的种子已经正在生根发芽。”高凌云说,自2020年设立以来,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孵化的企业中,已有5家企业获得千万级以上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累计估值超10亿,并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高凌云说,作为最早一批入驻河套的港校项目,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将继续依托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汇聚港科大优势资源及发展经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打通科研到产业转化链条。

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钟仿洵:

建设一站式科研与转化平台

“我们的目标是依托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化优势,打造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座谈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助理院长钟仿洵告诉记者,该平台也是为数不多的医疗机器人一站式研发与测试基地。

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是香港中文大学深港创新研究院落地河套的一个核心项目。该项目集合了医疗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不单旨在研发出手术机器人,还希望为正在开发的手术机器人提供应用测试验证,以及成果落地转化。

钟仿洵介绍,目前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多款手术机器人,部分已进行临床试验,取得了多项专利,并计划成立初创公司进行转化。其中,针对腹腔微创手术以及耳鼻喉科手术等几种特定术式的手术辅助机器人及其控制与交互系统,基本完成了实验室调试与预临床验证试验。

钟仿洵坦言,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测试验证十分复杂,除了大量零部件,还需要软件、大数据、软硬件结合等各方面技术人才,河套提供的肥沃土壤和优质平台,加快了项目研发进程。“以前我们在香港的时候,零部件在内地定制好后发到香港进行组装,之后又要运回内地的合作医院进行临床测试。这样一来一回,多出许多时间成本、交通成本不说,很多厂商、医院都难以配合。入驻河套后,就省去了不少因跨境产生的麻烦。”

科创空间

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港澳青年逐梦圆梦之地

香港青年为何选择在深创业?大湾区缘何兴起港澳青年创业潮?采访调研团在河套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找寻答案。

创新创业工场是专为港澳青年来深创业而建立的孵化加速平台,于2018年8月建立,位于河套合作区目前最高楼长富金茂大厦19层和21层。在这个3500平方米的高品质创业空间里,科创项目快速化集聚、孵化成果高密度涌现。

目前,创新创业工场已培育26家团队,其中港澳背景团队24家,比例达91%,包含人工智能、物联网、医疗科技、新材料等领域。团队人员从初期69人发展至377人,其中港澳籍团队人员54人;产生知识产权203项,其中稀土陶瓷、稀土镁合金等技术为国家成功解决“掐脖子”问题,6个团队产值迈入千万元级,企业获得融资2.775亿人民币,工场获得国家众创空间认定,为香港青年来深创业提供先行示范样板。

可连续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可穿戴设备、基于AI技术的皮肤图像分析软硬件产品……创业港青研发的各种新奇炫酷的“黑科技”产品深深地吸引采访调研团的目光,而他们讲述的创业故事令人切身感受到这些香港青年北上创业逐梦大湾区的丰硕收获。

香港青年何耀威在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深圳,有20多年深港贸易以及多家知名企业就职经验,2015年创立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入驻创新创业工场以来,公司已获两家上市公司注资,并与华大基因、碳云智能等生命科学领域的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他看来,河套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对香港创业者极具吸引力。“一是跨境高效,福田的两个关口可以24小时通关;二是办事效率高,‘e站通’帮助企业快速办理业务。此外,深圳这边产业体系完整,可以把研究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在清华大学化工系、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系就读的港籍创业者吴志力博士,带领团队于去年10月8日入驻创新工场。他告诉记者,从表达入驻意愿到成功入驻前后不过半个月。“之前就有同学和朋友在这里创业,经过他们推荐,我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的负责人,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搬进来了。”他表示,创新创业工场正成为香港青年创业圆梦之地,“它向港澳青年来深创业提供孵化加速平台,已经帮助一批香港青年实现了梦想。而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怀抱着自己的梦想前赴后继来到河套,在这里构筑属于自己的舞台。”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融合湾区力量打造量子科技创新高地

“量子科技研究什么?”“量子计算机长啥样?”带着这些问题,采访调研团一行来到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大楼一探究竟。

外观上看,这座由工业厂房改造的灰色大楼并不起眼,但这里却能最直接触摸到中国量子科技领域的创新脉搏。记者看到,约4万平方米的研究院,入驻了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量子科学创新引智基地、量子科学与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等实体机构。在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和先进科学仪器研发中心,深、港两地的青年科研人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科研攻关,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难题。

据量子精密测量研究所所长刘骏秋介绍,围绕我国科技战略布局,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以量子信息技术为核心,聚焦量子物态与量子器件、量子计算、量子极限传感、量子工程应用等战略性新兴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及产业应用。同时,研究院还搭建起先进科学仪器研发平台,聚焦“卡脖子”仪器研发,推动我国量子领域的先进科学仪器朝着国产化、高端化、自主可控的方向迈进。“就在去年10月,我们造出了加速电压30千伏的电子束光刻机第一台样机,目前在进一步优化提升综合性能、争取早日实现商业化生产。”

得益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区位、制度和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国际量子研究自2018年挂牌以来,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建立起超300人的年轻化、国际化的科研队伍,已吸引了国内外科学家、工程师人数位列全国前列,成为量子科技国家核心战略力量的南方支柱。

“量子研究院,深圳奇迹的缩影,体现了国家意志、肩负着国家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表示,为了响应国家“创新驱动”的战略国策,补齐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深圳2017年提出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计划”,包括10大基础研究机构等,而国际量子研究院正是作为首批建设的三个“十大基础研究机构”之一。目前,研究院已陆续建成超导量子计算平台、硅量子点量子计算平台、离子阱量子计算平台、量子极限传感平台、拓扑量子材料平台、先进科学仪器研究平台等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

在研究院内,处处能感受到深港合作的科研活力。来自香港的陈洁菲和从香港来到内地求学的赵灌中正与深圳的青年科研人员们一起共同研究光路搭建课题。“凝聚联合港澳地区的量子科技优势力量,带领他们积极参与和承担量子科技国家战略任务,促进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潮,利用港澳地区的国际化、开放等优势突破美西方对我们量子科技的围堵和封锁、坚持对外开放,是研究院当前主要致力的方向。”俞大鹏表示。

对话独角兽

元戎启行:无人驾驶产业先行者

无需司机掌控方向盘,汽车自动打灯变道……这种无人驾驶的科幻场景,在深圳已经成为现实。在元戎启行公司,采访调研团见证了科技改变生活的无人驾驶应用。

元戎启行作为国内唯一获得互联网头部企业战略投资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专注于研发和应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聚焦于出行和同城货运两类业务,拥有“元启行”(Robotaxi 自动驾驶乘用车)和“元启运”(Robotruck 自动驾驶轻卡)两大产品线。

2021年12月,元戎启行推出面向前装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DeepRoute-Driver 2.0,成本不到1万美元,跨越式地将成本降至业内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令自动驾驶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

2022年4月20日,元戎启行L4级自动驾驶前装方案车队落地深圳,该车队由30辆自动驾驶车辆组成,成本业内最低。元戎启行作为首家在深圳中心城区进行自动驾驶试运营的企业,在福田区拥有超过200个站点,市民可以通过“元启行”微信小程序乘坐自动驾驶汽车。

瞄准前沿自动驾驶技术的元戎启行盛邀市民品尝无人驾驶的“头啖汤”,一些喜欢尝鲜的深圳市民已经愉快地预约乘坐了元戎启行的无人驾驶车。随着今年8月我国第一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在深正式实施,首次将完全自动驾驶纳入立法范围,无人驾驶迎来春天,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多个城市积极开放了Robotaxi的试运营,加速了产业的发展。

目前,自动驾驶企业需要寻找可落地的商业化场景,开展示范应用,通过积累海量数据不断迭代技术。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场景的应用是技术最难、挑战最高的一个,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出行市场可达到万亿级别。

元戎启行通过技术优化,将自动驾驶方案的成本降至业内平均水平的1/4,令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成为可能。元戎启行市场总监唐瑶介绍说,目前公司搭载的L4级自动驾驶方案成本不足一万美金,若与车企大规模量产,成本可进一步降低至3000美元,达到业内最低。

自成立以来,元戎启行在全国累计的安全路测里程已超过700万公里。目前,元戎启行在深圳、北京设有研发中心, 和东风汽车、曹操出行等知名企业在全国多地开展自动驾驶相关合作,进行了大量的道路测试和试运营。今年,元戎启行已经开始与多家车企进行深度技术合作,预计到2024-2025年,搭载元戎启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汽车将开始量产并大规模进入市场。量产的自动驾驶汽车既可以卖给消费者使用,又可以组建元戎启行的自营Robotaxi车队,二者都能积累海量数据,从而完成自动驾驶产品的迭代,为行业带来爆发式增长。

鲲云科技:人工智能助力安全生产

推出全球首款可商用数据流AI芯片、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参与制定全球首个AI芯片基准测试国际标准……走进鲲云科技,墙上赫然陈列的科技成就令采访调研团惊叹连连。

据了解,鲲云科技是一家技术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以定制数据流技术为核心,提供高性能、低延时、高算力性价比的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和一体化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区,记者看到鲲云针对智慧安监、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出的人工智能产品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于安全生产越来越重视,像化工、石油领域具有高危属性的行业,如何做到事前监控预警、事后快速报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注意到,鲲云自主研发的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具有安全帽检测、反光衣检测、人员入侵检测、烟雾/火焰识别等功能,在安防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

基于鲲云科技的AI视觉分析平台,后台能通过人员行为识别、场景识别等,实现风险因素快速辨识,准确率高,有效辅助重化工业的安全生产过程可控,做到“辨别得准、预警得快”,达到高效管理、安全有序的目的。

据介绍,鲲云AI视频分析系统能做到充分利旧,在原有的摄像头基础上,将所采集的视频源利用聚集交换机传输到搭载着鲲云科技自主研发的数据流架构AI芯片进行高速计算,再将计算反馈结果推送至后端的监控平台,从而实时对现场场景进行结构化分析,实现对各种安全事件主动预警。

这一技术得益于鲲云主创团队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目前鲲云已自主研发定制的基于数据流CAISA架构的一系列AI加速产品,包括全球首款数据流AI芯片CAISA,面向边缘端、数据中心进行深度学习推断的AI专用计算加速的星空X3加速卡和星空X9加速卡,以及面向低算力场景的星空X6A边缘小站。

“CAISA作为全球第一款商用数据流人工智能芯片,在国内现有可量产的芯片制程工艺基础上,通过全新的技术,突破‘卡脖子’技术,做出了全球领先的AI芯片产品,相比国际同类产品在芯片利用率上提高十倍以上,最高可达95.4%的芯片利用率,在高端芯片领域实现了真正的自主可控。”鲲云科技市场总监栾丽红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提供更高性价比的算力,更好地推动国家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委员视角

李其乐:让创新要素在深港两地充分流动

“通过走访‘产’‘学’‘研’等各类机构,我深刻感受到深圳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生机与活力,这里浓厚的创新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市政协委员、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区域总经理李其乐表示,可以用四个“有”归纳其所见所闻:“既有体现深港科创合作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这里培育的26个团队中有24个来自香港;又有正在孵化的优质科创企业,包括荣登2022年独角兽百强榜的元戎启行,以及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的鲲云科技;还有港中文、港科大、港城大等香港高校发挥自身所长、融合深港科研力量,在这里布局的各类创新性研究机构;更有堪称国之重器、聚焦前沿科技的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这些丰富多样、各有所长的团队,共同构成了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印证了河套合作区的创新活力。”

李其乐建议,要持续发力推动两地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助力深港协同创新。“河套合作区紧邻香港,区位优势突出,是深港双方在科技创新领域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和突破的重要平台。非常高兴地看到,今年7月首个由深港双方共同制定的‘联合政策包’正式落地实施,其中提到支持创新要素在深港两地便利流动,包括简化科研样本、实验试剂的出入境,推动河套合作区深港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支持园区内科创企业多渠道赴港融资等。在这次调研活动中,许多研究机构负责人也表示,期待河套合作区能够推出更多有利于两地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举措。希望以‘联合政策包’落地为契机,深港双方能够更加紧密地协同起来,让这样的好政策落到实处,为两地的科创团队、科创企业带来更多便利。”

专家观点

谢来风:河套合作区是大湾区“双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大湾区‘双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表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新时期国家赋予深圳的重大战略使命,也是深圳推进“双区”建设、“双改试点”的重要抓手。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国家级战略平台,是深圳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平台和载体,促进着深港融合发展、深圳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他认为,河套合作区规划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地理上“跨境接壤”、合作机制上深港协同互动、产业发展上“一区两园”协同联动和政策体系协同。

“最大特点是跨境接壤。河套合作区在深港两侧各有一片区域,这有利于深港深度合作与融合。在合作机制方面,深港两地政府成立了联合专责小组,负责河套合作区各种事项的协调,两地主要领导之间也建立了非定期的会晤机制。两地负责单位还建立了港方运营单元工作组、联合推广工作组等3个联合工作专班,这有利于推进有关工作更好落地,对于新时期推进深港融合发展(3.0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利于深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局面。”谢来风表示。

谢来风认为,产业发展上“一区两园”协同是河套合作区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河套合作区定位为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及国际化资源等方面有优势,深圳在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制造链条等方面已经形成区域和全球影响力。深港两地以合作区为平台,共建科技创新集群和产学研体系,有利于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政策体系协同是河套合作区的最大特点。2021年9月,在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上,深港双方共同签署了深港“联合政策包”;2022年7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与福田区人民政府共同编制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分工方案》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申报指南汇编》,以深港现有政策为依托,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对于科研项目、人才和创新全链条的协同支持。

记者手记

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柏油路旁的行道树迎风舒展……这如同动漫一般的美景让人沉醉。如果不是一幢幢极具现代科技感的科创大楼映入眼帘,我们就要忘记这里不是景区,而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个被称为“科技特区”的地方。

“科技特区”究竟特在哪里?随着此次调研采访的深入,答案也渐渐清晰。

这里是未来科技的“巨大试验场”,给你特赛博朋克的体验。只需在“元启行”小程序上一键预约,一辆自动驾驶车就出现在你面前。虽然车上还有驾驶员,但我们不妨称他为安全员更为确切。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没有方向盘的自动驾驶车辆会将乘客带到指定目的地。根据福田区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未来将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搭建智能驾驶共享出行示范平台。这也意味着,无人驾驶和道路智慧化等新技术很快将以公交车、出租车等形式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这里也是科研人员“浓度特高”的科技园区。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里,来自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员正埋头研究,完全不受脉管制冷机运转时产生的巨大噪音干扰。见到记者捂着耳朵“手动降噪”,副研究员钟有鹏博士笑着说:“大家都嫌这种噪音吵,我们却管它叫‘量子音乐’,觉得很好听。”

这里还是特别“国际范”的科创园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五所香港高校共十余个优质科研项目纷纷入驻;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世界顶级大学一流人才纷至沓来,协同攻克基础研究的一个个难关。

临近傍晚,全天紧凑的调研采访也画上句号。只见夕阳西下,波光粼粼的深圳河一路向西,流经这片充满希望的“科技特区”后继续前行,注入蔚蓝的深圳湾,绵密滋润着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海岸”……

了解更多详情关注公众号【深圳拆迁旧改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