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来到您生前的母校深造,您放心吧。我一定会认真学习,成为像您一样的人……”

9月2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里的张国旗塑像前,31岁的硕士研究生新生张云飞,深深地三鞠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云飞在父亲张国旗的塑像前。

这尊雕像,是学校水文地质专业优秀校友张国旗。而这个鞠躬的人,则是他的儿子张云飞,今年也将进入水文地质专业学习。

1985年,出生在山西陵川县一个贫困农家的张国旗,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地大。

“国旗是一个朴素本分的农村伢,话不多,学习十分刻苦。”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储祖旺,曾是张国旗的辅导员。

张国旗在地大的求学照。

储祖旺回忆,大学毕业分配时,张国旗本来可以去山西水利厅工作,但他做了一个让身边所有人都惊讶的决定——回家乡陵川水务局当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他一直没有忘记上大学的初心,毕业后回到家乡努力帮助乡亲们告别缺水的生活。

在平凡的岗位上,张国旗一干就是10多年。由于工作出色,太原有关单位再次向他伸出橄榄枝,可他不为所动。2001年5月15日,他在进行井下探测作业时,突遇井壁坍塌。为保护他人,不幸以身殉职,年仅33岁。

张国旗殉职之后,山西水利系统号召向他学习。2005年,山西电影制片厂以他找水的感人故事为原型,摄制了电影《红山雨》。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追授张国旗为“优秀毕业生”,动员学生学习他献身基层、服务家乡的可贵精神。

在张国旗殉职的这一年,儿子张云飞才10岁。

“向张国旗学习”成为幼年的他耳边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母亲教导张云飞:“孩子,你将来长大了,也要成为像你爸爸那样的人”。这句话沉甸甸的,一直记在他的心中。

也许是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张云飞对地理和地质产生了兴趣。2010年高考时,张云飞也想报考父亲的母校,可惜未能如愿,考入云南一所大学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2014年大学毕业后,张云飞并没有依靠父亲曾经的光环,而是独立找工作。他先后在山西的水利和设计类几个单位工作过。期间结婚生子,日子过得还算舒心顺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云飞一家。

张国旗的故事和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母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生们。

2018年,学校环境学院组建“张国旗班”及其党支部,旨在培养学生们争做“红专能优”的新时代生态环保铁军。校长王焰新院士寄语:永葆赤子情怀,争做时代先锋。

为了擦亮“张国旗”这张精神名片,学校近年相继组建了张国旗精神宣讲团、“张国旗班”实践团、“张国旗班”志愿团。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山西陵川、吉林白城、湖北恩施、湖南衡阳、云南楚雄、青海海北等地助力科教扶贫。

“张国旗班”的信息,不时地传到张云飞这里。去年清明节,张云飞和妻女来到地大张国旗雕像前祭扫。

地大校园里的张国旗塑像。

第一次面对面看着父亲的雕像,张云飞泪流不止。他突然意识到,不该满足现有的小日子。他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备考,力争考上父亲的母校,攻读水文地质学专业研究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他“过关斩将”,成功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录取。

7月,环境学院“张国旗班”实践团,来到山西追寻英雄之旅。师生们专门看望张云飞及其家人,并把硕士录取通知书送到张云飞的手中。张云飞的激动之情顿时溢于言表。

“张国旗班”师生代表到张云飞家中看望。

自此,地大不仅是父亲张国旗的母校,也是张云飞的母校。不久后的11月7日,这所大学将迎来校庆70华诞。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他接过英雄父亲的接力棒,开始系统学习水文地质学,阔步人生新征程。

这些年来,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素矿,一直关心张云飞及其家人。他欣慰地说:“英雄无愧时代,时代不负英雄。张云飞是英雄的后代,立志走父辈英雄之路来校深造,我们有责任并创造条件帮他圆梦、助其成才,成为新时代的生态环保铁军,更好地建设家乡。”

谈到今后的职业设想,张云飞斩钉截铁地说:“从事水文地质工作,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

20多年前父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在张云飞耳边回想:只有把知识和才华,献给最需要的地方,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夏静 通讯员陈华文)

来源: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夏静 通讯员陈华文

责编:张永群

编辑:范天培 王远方 吴亚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