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节选自《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科技创新与新基建》,作者屈宏斌、宋陕珊。

在全球创新的崛起中,我国因发展速度快且规模巨大而不容忽视。从发展的意义来看,作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中国仍处于学习阶段,许多企业在各自行业也仍处于“追赶阶段”。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企业一直在推动着创新,未来无论是制造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还是诞生经济新增长动力,我国都将依靠企业创新继续发展。

从经济意义上讲,在一个本质上仍然是“追赶型”的中等收入国家身上,能够见到这样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着实值得举世瞩目。

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创新发展是迅速的,创新的活力是非凡的,但创新对经济的重要性却被大大低估。

在这篇文章当中,笔者将探讨推动我国创新的主要因素。

01

规模经济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展现出了超大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城市化进程让规模经济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城市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兴起与农村过剩劳动力之间的差距,推动了我国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带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助力大城市崛起。

如今,我国有3个城市的人口超过 2000 万(与罗马尼亚人口相当),10 个城市的人口在 1000 万(与瑞典人口相当)到 2000 万之间,74 个城市的人口在 500 万到 1000 万之间,173 个城市的人口在 100 万到 500 万之间(见下图)。

城市化迅速发展,有助于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

数据来源:CEIC

大城市有数以百万计的城市消费者,这意味着公司一旦创新成功,就可迅速获得丰厚的回报。不仅如此,我国还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基础,根据互联网世界统计(IWS)的数据,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印度、美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分别排名全球前三(见下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 9.89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9.86 亿(超过 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全球最高

数据来源:IWS

最能体现这种竞争优势的要数 BAT,也就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 3 家互联网巨头的崛起。

十几年前,这 3 家互联网公司还只是面向小众市场的小型公司。根据麦肯锡 2017 年 8 月发布的报告《中国数字经济:全球领先力量》,阿里巴巴旗下的购物平台淘宝网用了8年时间才获得1亿用户,支付平台支付宝用了 5 年时间,而直播平台只用了 6 个月;腾讯的即时通信软件 QQ 用了 12 年时间才获得 1 亿用户,而多功能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只用了 18 个月,支付平台财付通只用了不到 1 年,微信红包则仅仅花了几天时间。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中国市场这一独特的竞争优势,走向商业化道路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互联网公司也随之受益。

02

融资生态系统与供应商网络

我国的创新取得进展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特有的生态系统。与规模经济一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我国市场规模庞大有关,但它推动创新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一生态系统主要包含两个方面:融资和供应商。

根据投中研究院(china venture.com.cn)数据,2018 年 VC/PE(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规模达到 2465 亿美元,2019 年略下降至 1832 亿美元。

规模不断增长的风险投资行业是中国多元化金融体系的一大特色。传统的银行体系主要是为国有企业融资,而更具活力和生产率更高的私营部门则以其他各种方式获得融资。一些企业从信托公司等高利润贷款人那里借款,但越来越多的人则从上一代成功的私营企业手中获得股权融资。

在未来的几年里,金融创新和风险资本的杠杆作用仍将存在,且融资将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其他行业。时至今日,从电子商务到硬件,再到卫生部门,风险资本的身影已随处可见。

根据投中研究院数据,2020 年,“新基建”、医疗、IT 信息化、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成为最热投资赛道。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2020 年 1~11 月中国 VC/PE 投资该领域规模达到 241.2 亿美元,较 2019 年全年增长 60%;同期,新能源车领域获投超 81 亿美元,其中,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理想、蔚来等企业最受青睐。

生态系统效应的另一个方面——供应商系统,也至关重要。根据 2018 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国制造行业拥有 327 万家公司,从业人员总数超 1 亿,雇用了 900 万工人;仅通信设备行业从业人员就超 1000 万人。电气设备、通信、计算机和运输设备的零部件供应商数量之多,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竞争力的供应商网络。

事实上,美国和日本虽本身都是大型制造业经济体,但与中国制造业网络的庞大规模相比,则相形见绌。

中国制造业企业数量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总和。尽管中国的工资增长速度更快(现在或已超过其他几个新兴市场国家),但仍然比大多数成熟的制造业经济体低廉。

我国劳动力成本仍然具有竞争优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美国统计年鉴,

日本财政部

我国能有巨大而持久的劳动力优势,得益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地从农村地区吸收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民工”构成了一支庞大、灵活、流动性强的劳动力队伍,他们对工作具有一定的黏性,易于培训,甚至可以与自动化制造进行灵活配合。

03

教育和基础设施

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也是重要的助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教育水平稳步提高,这一部分要归功于国家提高中学入学率的政策。

Barro-Lee 数据库显示,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于 2006 — 2015 年已经翻了一番。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 年我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9.91 年,比 2010 年提高0.83年,其中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 10.75 年,比 2010 年提高了 1.08 年。

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为 43.79%,比 2010 年提高了 12.8 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达到 23.61%,比 2010 年提高了 11.27 个百分点。竞争激烈的教育体系和对教育的大量投资,推动了我国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政府和民营企业不断增加的研发支出,证明了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根据WIPO的数据,我国在研发支出方面排名前三的企业,总研发支出达到 43 亿美元,这使我国在企业驱动型研发支出国中位列第 6。研发巨头,例如电信企业华为,进行了大手笔的招揽人才和研究创新工作。2019 年,华为斥资 1317 亿元投入研发,其也是专利创造数量的佼佼者。

除了软技能,提高连通性也有助于创新,因其可使公司更接近客户和供应商,并降低一部分成本(如运输、物流等)。每一个指标都衡量一个特定的基础设施能力。以铁路密度的衡量为例,2015 年我国每 1000 平方千米的土地有 0.70 千米的铁路,而美国有 2.5 千米,若以美国为 1,则中国的相对值为 0.28。

在过去 20 年里,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航空旅行和能源方面,已经超过了“新兴亚洲”的平均水平,但仍然任重道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质性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虽然有人认为,我国消费者和企业已经跃升到移动数字时代,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这可以帮助普通企业提高效率,并刺激更广泛的创新。

04

政策扶持

最后一个因素来自政策扶持。有些观点认为,创新需要政府采取“不干预”的方式,但学术界对创新的讨论愈发强调国家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政府对许多行业的早期投资都推动了创新,而且政府支持力度在过去几十年中大幅增加;此外,政策扶持对新兴市场创新发展的影响很大。

尽管发展后进国家曾经用来实现高收入地位的许多关键政策,现在已经不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但是政府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积极政策的空间,特别是在支持培训、研发和能力建设方面。

当然,政府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力量可以代替民营企业。事实上,由于民营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具备高度敏感性,能快速识别新机遇,它们仍然是创新驱动型增长的最重要推动者。

但是,二者并不冲突。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的因势利导,可以帮助企业发展,这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发展速度史无前例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尤为重要。

近年来,许多学术研究认为,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这就意味着明智的、具备高度战略意义的政策设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过去十几年里,我国政府通过大力投资教育、改善人力资本和物质性基础设施,不遗余力地支持创新发展。这些投资通过追赶式增长,提高了生产率。

近几年,政策重点则放在了通过减少对人才自由的约束以鼓励创新。“十四五”规划中,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政策重点,也提出了促进科技发展的具体措施,其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半导体、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医学、地球和太空探索、网络通信(5G及以上)和现代能源。

现有产业的数字化应用也是一个重点,到 2025 年,数字经济的贡献将达到GDP的 10%。在数字化领域,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IoT)、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区块链、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

中国的快速发展来自于其所拥有的巨大潜力,非一日而成的生态系统普及和基础设施建设,更离不开政策方面的全力扶持。

在未来,如何读懂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双循环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的机遇又在何处? 宏观经济不仅关乎国家命运,也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力作

点击卡片▼立刻购买

点击下方链接 回顾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