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多数人对于家的定义,就是狭义的房子。一间客厅,一间卧室,房门关起便是“家”。

而深圳华侨城的“侨民”对家有另一番理解,“华侨城,改变了我关于家的概念。”在他们眼中,“家”的范围无限大,大到几乎整个华侨城,都属于“自家”的范畴。

无论是在天鹅湖看落日,还是在咖啡厅消磨时间,这些活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在“家”的日常。

“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们将社区视作“家”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这座城提供的“心安”。哪怕只在华侨城短暂停留的过客,也能从城区流动的空气中感受到这种松弛与安心。

在”侨民“心里,社区也是“家”的一部分。/深圳微时光

华侨城一向好逛,但这种好逛不止市集或园区。你很难找到一个词来定义华侨城,因为它既是居所也是公园,既有高楼大厦也有街区小巷。但无论以哪一种视角来看,华侨城都很“舒服”。

华侨城是“慢行”的,城内小路多、缓坡多,几乎没有红绿灯,车速其实开不了太快。能开快车的道路有太多,而华侨城则希望人们慢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慢下来”的华侨城,充满生活气息。/深圳微时光

“侨民”中流传着“开窗赏花知四季”的说法。在这里,行人几乎看不到裸露出来的土地,走在城里和在花园中一样,沉浸在湖光水色、花红相映的自然妙趣中,甚至让人忽略周边高楼大厦带来的压迫感。优秀的生态环境,也让“侨民”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体验。

老先生在湖边钓鱼,一拉竿湖中的白鹭便飞过来缠着他要鱼吃,这样浪漫的场景,也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地方才能见到。

天鹅湖畔的白鹭,等候在钓者身旁“讨”鱼吃。/深圳特区报官方微博

尽管当今人人都是“野系青年”,但都市的确限制住了人们追逐山野的可能。深圳华侨城却为“侨民”提供了一种“微野”的可能,可以纵情山海之间,也可以心归繁华之处。在生态广场走走停停,到燕晗山上来一场短暂的“微型徒步”,“侨民”们的生活或许同样被琐碎的日常填满,但有这样的环境加持,似乎连平淡日常也更添几分野趣。

在万物都在加速的当下,“侨民”像是在一处大隐隐于市的“世外桃源”,过着一种“非典型深圳”的生活。

深圳华侨城为“侨民”提供了一种“微野”的可能。

不仅深圳华侨城是如此,我们将目光移向全国各地的华侨城社区,会发现这样松弛但又有格调的烟火气,其实从来都贯穿在华侨城的气质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水而生的家园里,有好多故事

华侨城住得舒服,一部分是因为这里有居民最熟悉的“本土情结”。

在《新周刊》专题“沿河而生”中,我们提出河流水系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生活背景。跨江、渡河、码头边的早市与夜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母亲河,城市居民也与它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与回忆。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华侨城社区,也是沿水而建的。天府儿女口中的“府南河”,不停歇地奔流记录下它们对成都的眷恋与情感,成都华侨城便依此而建。合肥空港国际小镇则围绕着当地人熟悉的焦湖和宝教寺湖,在两湖映照下,为合肥“侨民”构建一种蓝绿交织的滨水生活。

合肥空港国际小镇,“侨民”们享受滨水生活。

尽管武汉是一座内陆城市,但它可能是最有“江湖气”的城市,武汉的江湖气,来自长江,也来自东湖。

武汉华侨城的生态湿地公园与住宅群环抱东湖北岸。

大概每个武汉人,都有“东湖情结”。在武汉人眼中,东湖是一颗被蒙尘的“遗珠”,是对自家城市自豪感与认同感的来源。

武汉人的生活和故事,也总与东湖有关。冬泳老者纵身入东湖,单车青年“跳东湖”,东湖边上的人们在湖中游动,高声呼喊“凌波门,精神!”东湖之于武汉人,是一种精神,象征着人们永远滚滚向前,哪怕风起波涛,依然纵身高呼一声“再来!”。

世人皆知西湖好,却少有人看到东湖的宁远静谧之美。东湖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面积之广相当于六个西湖。34座低矮山丘凭湖而立,簇拥着中央的蓝色宝石,自然景色已然得天独厚。同时,华侨城在东湖北岸又嵌入了3座生态公园。“碧波三面绕芳林,翠柳村中静客心”描绘的正是东湖边华侨城的诗意生活。

在东湖边享受静谧时光。/CHACHA

靠着这样的诗意,位于东湖的纯水岸、原岸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业主在此生活生长。

武汉话中管年轻小伙叫“活接”,小金就是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武汉“活接”。在住进东湖华侨城之前,小金辗转住过不少地方,但最终还是东湖打动并留下了他。

用小金的话说,“东湖的景观是无法复制的,它不同于江景的浩荡与城市的繁华。在东湖生活,更自然静谧,更悠然自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江景的浩荡,在东湖生活,更自然静谧,更悠然自得。

在小金的记忆中,东湖是一个全家需要专门计划去玩个一两天的5A级景区。无论是准备烧烤野餐还是计划去踏青,大张旗鼓准备出游的雀跃心情是小金关于东湖不得不提的青春回忆。

而今天,小金又有了打开东湖的全新方式。

对于他来说,东湖不再是一个需要计划的度假地,而成了一个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家中的阳台,成了东湖最佳观景位。落霞孤鹜齐飞,烟波缥缈波动,偶见孤舟泛于湖心之上,无论何时望向窗外,皆有不同风景。

千金难得的湖景山色,坐在自家沙发上,满目尽是。

在这个史上最热的夏天,小金最爱的就是在闲暇时躲进东湖绿道偷一丝清凉。从湖光序曲行至湖心岛,从高空俯瞰,波光潋滟被一道绿带分割开,傍晚时分,站在湖中央向西望去,便能看到夕阳与湖面相融黄昏粼粼的美景。

在东湖绿道里偷一丝清凉,处处皆风景。/CHACHA

春日赏花,夏日纳凉,秋日野餐,冬日骑行。在沙滩浴场露营,去打卡时下热门的热气球,退可静谧,进可喧嚣,在小金眼中“现在这些活动都不需要特别强的目的性,只要想到了就能马上实现”。

华侨城与东湖的珠联璧合,让武汉人少年记忆中东湖的美好变成了“高清PLUS”版。

走过东湖,行至长江岸边,便到了“红坊”——武汉人记忆中的“红房子”,钢城三小门口小卖部的二厂汽水、工人文化宫里一周一次的交谊舞会,在三十年前,这里是父辈的青春萌芽处,承载了他们数不清的美好回忆。

时过境迁,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建筑,经常被放在拆除重建之列。但华侨城努力让武汉人的集体回忆保留下来,“红坊”项目将钢城三小教学楼原有的楼体结构、红砖红瓦与阶梯悉数保留,将其修缮为如今的“红坊创意设计中心”。

钢城三小的红砖,在红坊创意设计中心随处可见。

而武汉人熟悉的“红房子”,则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属区”的“囍”字模样。走在其中,或许还会有一些当年在院中爬上爬下的记忆闪现在眼前。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家属区”的“囍”字模样。

让当地人最熟悉的那份本土记忆,随着社区的重建和更新焕发生机,旧时生活不因时光荏苒被完全留在“昨日”,这就是住在华侨城感到“舒服”的原因。

华侨城的舒服,来了就会懂

人的舒适,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而对于很多“侨民”来说,选择安居华侨城社区,就是因为它太“绿”了。

位于深圳华侨城的波托菲诺,实在太太太“绿”了。

在深圳华侨城安居乐业15年,华侨城见证了Sarah人生的不同阶段。作为一名儿童艺术教育行业的创业者,在成为母亲后,Sarah更意识到自然之于孩子快乐成长的重要性。

Sarah认为,在当下保持一种相对较好的心态,关键还是在于一个人在童年或青少年阶段,是否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这种富足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大自然的滋养,在花草动物的陪伴之下,孩子先天对生命的尊重性就更强,也能更好地去感知美。”

燕晗山下,小朋友用自己的笔记录大自然。

自然之美能够充盈孩子的精神世界,不被眼前的世俗杂事占据全部的视野,而是看到更远更美的世界。

而对Sarah个人来说,这种自然的疗愈则更显弥足珍贵,“春天夜里听到蛙鸣,清晨听到湖心岛的鸟群在叽叽喳喳,每到这种时刻我就能听到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你看它们飞得多快活,叫声多欢快,它们尚且如此,那么你有什么东西是释怀不了的?”

Sarah由衷地觉得,住在这样的地方,很难被“内耗”。

波托菲诺的自然之美,疗愈身心。

自然是疗愈倦怠灵魂的一粒解药,是吸引人们居住于此的最大理由。

景观生态学科研工作者张荣飞选择居住在重庆华侨城,也是源于对华侨城周边生态的一见钟情。张荣飞很多工作都需要实地考察,学习在野外,工作在野外,常与自然相伴的生活,让他更加懂得享受自然之美。

但他也清楚地明白,“尽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但深山老林也并不是最佳的宜居之地。最好的地方应该是在城中心的周边,兼具自然风光通透的特点,也能满足城市社交聚居的需求。”

重庆华侨城风光通透的绿意生活。

而重庆华侨城兼具生活与自然,恰好能满足他对于宜居的想象。片区内山川、溪流、湿地等自然地貌应有尽有,同时,华侨城又嵌入了“生态亲子公园”“滨江休闲带”等城市公园,让家与绿意互映共生。

在滨江休闲带骑行的市民。

在草长莺飞的夏天,重庆华侨城滨江休闲带的马鞭草沿着蜿蜒的步道盛放。成片的紫色花海,在夏风吹拂下摇曳生姿;嘉陵江边的荷塘,荷花在盛放,蜻蜓立在荷尖处,一派悠然。

尽管华侨城一向秉承“花园中建城市”的理念,但其打造的并非“千城一面”的模板化网红花园。

以重庆华侨城为例,华侨城充分尊重当地地貌,不将过多的设计堆砌在自然中,保留了嘉陵江湾原有的梯田、荷塘与竹林植被;对于临江的湿地滩涂,也将其保留,只对水生植被进行补充,以此保护鸟类和鱼类的栖息。在这里,可以看到重庆独有的四季。

盛放的马鞭草花海,已长至一人多高。

襄阳华侨城也是如此,纯水岸在建设最初并不是直接圈了一块地就盖房子,而是在建设主题公园的同时,打造城内的水系,将生态公园建好,先造生态,后有房屋。

片区内最好的位置,襄阳华侨城留给了公共绿地——湿地生态公园。在绿地与水域之间,打造大片过渡湿地,这里不仅是孩童游乐的去处,也是鸟类钟爱的觅食地、鱼虾的繁殖地、植物的生长地。这一处和谐的生态圈,容纳了五十余种水生植物和超过十种亲水动物。

襄阳华侨城湿地生态公园,容纳了五十余种水生植物和超过十种亲水动物。

在采访中,襄阳华侨城总经理丁未明表示,“未来将引进‘自然学校’,让社区的居民和孩子能够参与到生态体系的维护和营造中来,一方面他们是享受者,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更深地融入到这个生态环境中,成为中间的一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和植物一样,都有自己习以为常的水土。

真正的宜居,不是将流行、昂贵但不合适的水土移栽过来,而是植根原来的水土做出因地制宜的改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再造襄阳城市美景。

更“绿”的是,襄阳华侨城将“绿色建筑”和“海绵城市”的概念,贯彻在纯水岸项目的方方面面,根据襄阳气候采用绿色建造技术及可再循环材料,并更大限度地发挥道路和水系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让城市的自我渗透、自然净化。

华侨城就是如此爱“折腾”,明明把一片地推平重来最简单,却偏偏要在每一处不同的风景中重新做文章。

人间烟火和文艺范,都是日常

各地华侨城,往往像一个大而全的微型都市,它容纳了人出生、学习、工作再到独立离家的所有生活。但同时它也容下了一些小而美的独特性,华侨城的舒服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

“家旁边就有游乐场和艺术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华侨城的“侨民”最有资格解答。

在顺德欢乐海岸PLUS生活圈的华侨城云邸业主张先生眼中,是遛娃又多了一个新去处。尤其是在晚上,霓虹自带氛围感,置身其中自然而然地便生出了“幸福”的感觉。

在顺德华侨城生活圈,家门口的游乐场好不热闹。

在人文上,顺德华侨城中还坐落着顺德美食博物馆、盒子美术馆、华侨城龙舟博物馆。在顺德华侨城,可以“寻味”,也可以在大型展览活动中填饱精神的饥饿。这是顺德人城市生活的缩影,既有下里巴人,也有阳春白雪。

在盒子美术馆里走走停停。

在深圳华侨城更是如此,居民日常之丰富,可能用一篇两万字的论文都讲不完。

人们常说深圳是文化荒漠,然而深圳华侨城却是一个例外。在H SPACE主理人Sarah的眼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一处文化高地。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T街创意市集。

从一开始创业,Sarah就没有考虑过其他地方,“首先,这里是深圳文化艺术的高地;其次,我的很多邻居也好,朋友也罢,很多都是在创意文化园相识的。”

这种邻里之间的亲密与熟稔,成为Sarah创业过程中很多次灵感的来源,“很多时候我会自然而然地跟他们交流我的想法,每次都会给我不同的刺激,让我萌生一个全新的想法。我们有些活动也是邻居之间联合举办的,创意文化园像一个聚宝盆一样,把人才、资源、信息都聚集在一起,让我们有了更新更多的可能”。

创意文化园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撒欢。

对待社区生态的用心,让每一座城市的华侨城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

在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华侨城结合了其在三国中重要的地理位置,建造了“南船北马”的特色街区,这样的文化小彩蛋,总能让三国迷和襄阳本地人会心一笑。同时,针对襄阳华侨城内的家庭,华侨城则与侨民“共建共享”,每年都会为居民举办大量活动,比如水上运动会、游园会等,其中的乐园设施,已经成为襄阳华侨城“侨民”日常生活的一环。

合肥宝教寺湖旁,“侨民”们伴着夕阳享用晚餐。

合肥华侨城则围绕着当地的水源故里“东淝河”,打造了“滨水艺术生活赏”,如今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热门的夕阳打卡地。这里不仅能够承载居住与日常,也能够承载思想与文化。在4000平米的创展中心,各类市集活动已成日常,从黑胶音乐到鸡尾酒会,让每一种热爱都找到归处。

合肥空港国际小镇成了市民的网红新去处。

和生态规划的理念一样,华侨城从来不会将相同的模板套在所有城市中,华侨城在枫叶飘红的深秋南京举办“红枫嘉年华”,在凤凰花开的初夏湾区举办“凤凰花嘉年华”,以城市的气质来策划不同的活动,让居住在此的“侨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为“侨民”知道,这种活动,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

家门口的“凤凰花嘉年华”,孩子们与自然在一起。

大量本地的文化生活,构建出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居住体验,形似“隐居山野”,实际却大隐隐于市,享受到所有城市的便利与文明。这也是华侨城品牌几十年如一日的“折腾”,坚持做“优质生活创想家”的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生活的想象是“诗和远方”。但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也说,所谓远方的意义,不一定要走多远才算远方即便是在家附近散步、爬山、逛公园也可能有全新体验。

重新发现“附近”的美,或许在当下对于我们才是一个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