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插画— 谢嘉颖

如果8月13日下午你在彭州龙槽沟耍水,听到有人拿着喇叭喊“可能有洪水,大家快跑”,你会不会跑?这是一个问题。有的人没有跑——从视频中看到,水很快就来了,最终有7人被水冲走遇难了。

那个视频,让我想起好多年前回老家,去看望住在姑妈家的老奶奶,那时她已经99岁,还能吃巧克力、和人正常交流。一起看电视新闻,她突然对我说:“那些人在跑什么?他们一定很痛吧。”电视里正在播放波士顿马拉松的画面,那里出现了爆炸案。

电视已经是老奶奶接受新事物的极限,她不懂什么是马拉松,但是却能感受到他人的疼痛。这是农业社会的感知方式,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可以从自己的身体出发,来感受这一切。而“痛苦”,是她个人词汇的核心。看到失去父母的小孩,她就能感受到痛苦,更不要说那种直接的身体伤害了。

我爸妈是更年轻的一代,但是仍然维持同样的认知模式。他们已经习惯看电视,但是却很少认为那是“节目”,而是把画面中的内容当成现实。有时候接到他们的电话,问我是否安全,我才知道电视中播放了成都的小地震,“才四级啊,没任何感觉”。

但是他们有感觉。父母关心孩子,这只是一方面,他们是认认真真考虑危险。如果我爸看到“禁止下河”的牌子,绝对不会下河玩水,他不必等到工作人员用喇叭清场,就会说:“天气预报说会下雨,那就有山洪的危险。”不管是暴雨还是高温预警,他们都认真对待,作出“应急响应”。在他们的世界,自然和对自然的感知,仍然是生存的核心。

我已经很难“发现自然”。今年夏天,面对连续高温,几乎每天都开着空调,连下楼的时间都很短暂。事实上,虽然连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但很多人很少出汗,因为其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室内。印象中我遥远的中暑体验,还是发生在小时候的乡下——和父母一起在玉米地里施肥,我开始吐酸水,脸色也不好,父亲赶紧把我挪到阴凉、有风的地方。

城市人的旅行,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发现自然。今年,很多人选择在城市“露营”。这多少有点可怜,因为帐篷内外,仍然是“城市化”,甚至距离人造自然都很远,但是这已经让人感到满足。它提供了一点点“野”,不是原野、田野和乡野,而是心中的一点点“野念”。

小红书和抖音中,不少视频把彭州龙槽沟形容为“夏日戏水秘境”,提供的就是足够的“野”的想象。在旅游业高度发达的今天,像样的小沟、小溪,早已经被包装成景区,其实所谓“龙槽沟”,本身也已经是景区,而出事的地方,是在景区之外不远处。人们涌向那里,最大的冲动就是“未开发”,岸边的“禁止下河”,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一种魅力提示。

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然,也就在内心“远离了自然的危险”。我们不能指责那些沟中的人对生命漠视。我们可能更熟悉手机中的世界。我们精修自己的照片、剪辑视频,创造一个理想的“现实”,而且越来越相信这个“现实”才是真的——多少人还记得自己的素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