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疫情的到来,保险行业发生了巨变。一方面,外界因素环境波动,让消费者更趋向于收紧理财,消费受到抑制,另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未能进行合理的规划,导致资金链断裂,众多债务压身,最终只能走向倒闭的状况。

有行低谷,行业的虹吸效应就越为明显。

作为行业内持有全牌照业务的平安保险,不久前发布了2022年中期报告,虽然行业冷淡,但平安仍然实现了稳步增长。

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营业收入6121.02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853.40亿元,同比增长4.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2.73亿元,同比增长3.9%。

但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二级市场给予平安的估值并不高。此前,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姚波对媒体直言:按照一般保险集团的估值方法,现在的股价只有内含价值的0.5倍左右,也是在历史最低点。在他看来,当前平安股票价格与价值有较大脱钩。

今年,是平安寿险三年改革的收官之年,除此外,“金融+医疗”的战略背景下,正在为其安装上一道“保险栓”。未来,平安能否讲出医疗健康的新故事,这可能是决定其资本市场估值的关键要素。

良医财经「公司观察」的第25篇。

‍⚕️ 主笔/ 阿布

✂️ 文章架构师/ 丹丹

出品/ 良医财经

01

崛起蛇口

平安“回溯”价值

从深圳蛇口崛起至今,平安已经走过34年路程

成立之初,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平安是中国第二大保险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事实上,如今财大气粗的平安也经历过“艰苦奋斗”的时光。直到1988年4月,平安拿到了第一笔订单,客户是蛇口工业区房地产公司,投保总额3072.1万元人民币,保费收入43998元,这是“娘家人”送的一份厚礼。

成立的第一年,平安保险年营收418万元,利润为190万。

根据平安财报,今年上半年,平安收入达到6121亿,相较于34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过去平安的创立是借助时代机会,那么当前,保险行业潜行34年,则取决于战略、方向、决策。

财报显示,平安的金融主业稳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平稳。2022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467.92亿元,同比增长10.1%;综合成本率97.3%。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920.22亿元,同比增长8.7%;净利润220.88亿元,同比增长25.6%。截至2022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02%,较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290.06%,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较好水平。

业绩稳定之外,平安在战略方面进行了一次“回溯”。

一个月前,平安宣布重拾二十年前的品牌标识“专业·价值”,替换掉2018年时启用的“金融·科技”。

此举引发了业内的猜想,平安的回溯,意味着什么?

马明哲在半年报“董事长致辞”中给出了答案:“变化的是战略格局、品牌元素,不变的是‘专业、价值’始终作为平安人的行动指南和不懈追求,成为公司战略创新和业务变革的强劲动力,‘专业,让生活更简单’始终是平安人让客户享受简单而有质量生活的坚定品牌承诺。”

半年报的抬头,也写着“专业,让生活更简单。”这都在传达平安的思路,通过平安的价值,更好地服务客户。一切,从客户出发。

02

三年改革

高质量发展成效初现

除了品牌的回溯,在具体业务上,一直备受关注的寿险,改革成效开始显现出来。

平安寿险改革已行至第三年,今年也是收官之年,改革进展与成效尤受关注。在马明哲看来,2022年是平安文化重塑、战略升级、改革转型的关键一年。

2019的业绩发布大会上,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表示,“平安人寿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16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从前年开始,平安发现寿险的市场、环境、消费者需求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传统的模式逐渐无法适应了。平安酝酿用2-3年研究推动寿险的改革。在平安人寿改革上,时任集团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是承接了整个改革的主要领导,整个集团都在支持他。平安人寿的改革目标是希望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不仅是规模最大,还要成为一个新型的人寿保险经营模式。”

自此,由董事长马明哲亲自挂帅,轰动行业的平安寿险改革正式铺开。

在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集团联席CEO陈心颖谈到了改革的原因。“中国平安做寿险26年,94年到现在。第一次、04年,2-3年痛苦改革期。代理人队伍32万减少到20万,从投连产品转到保障产品,退出银保。改革十分痛苦,为未来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次、18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寿险行业,人口红利减少,客户需求变,科技手段变,传统大进大出不能持续。这是平安改革的原因。”

当时,平安提出了四点改革方向:发展模式改革、营销体制改革、产品策略改革、渠道改革。“传统只是线下和线上。现在想找到一条路,进行融合。利用我们3000多万孤儿保单的优势。”

三年改革已至,成绩如何?

“寿险改革成效符合预期,我们还是按照计划全年完成寿险深度改革,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步把它做得更扎实。”陈心颖在8月24日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按照计划在年底完成剩下35%营业部的改革。

马明哲在2022年中报致辞中表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保持经营稳健、实现改革提速,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挑战,仍然收获了一张极为可贵的成绩单。寿险业务持续深化转型,改革成效显现。

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稳健增长,营运利润589.93亿元,同比增长17.4%。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6.9%;13个月保单继续率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

国信证券显示,2022年上半年寿险行业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为负,人力规模仍在进一步下滑,但下半年部分公司有望转正,至明年各家公司增速预计都将转正,保持平稳增速。上半年各家表现略有不同,按照新业务价值的同比增速来排序,依次是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

稳中有进,可能是上半年平安的关键词。

如果说金融保险是平安的底色,那么代表未来增色是什么?医疗健康极可能就是新的增速。

03

“综合金融+医疗健康”

平安的新高地

近几年,平安战略上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就是对医疗健康版图的重视。

财报中提及了一个关键词:“综合金融+医疗健康”。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公司半年报中称,下半年将坚持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牢牢抓住金融保险业务的升级周期,把握医疗生态发展的巨大机遇,积极构建“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

具体看,在综合金融方面,平安通过“一个客户、一个平安、一个账户、一站服务”,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多种产品、多种组合、多重保障;在医疗健康方面,创新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

“平安提出中国式的管理是医疗模式,主要推动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代表支付方,将保险加医疗健康提供给客户。中国平安有1亿的保单客户,我们要逐步把更多的健康医疗和养老服务切入进入,这有助于提高加保率;第二件事是做医养管理师,代表支付方,为客户提供最好、性价比最高的中高端健康医疗养老资源。”

对金融和医疗的结合,源自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当前老龄化的趋势下,仅仅财富保值、增值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高净值人群的需求。随着这类人群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需求天平开始转向于健康。如果将金融和健康、养老结合,或许能抓住下一个市场的浪潮。

针对中国平安目前强调推进的管理式医疗模式,陈心颖表示,围绕未来金融保险的发展,单纯的财富保障与增值并不能满足中国4亿中高端人群的需求。在此之外,还需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由此中国平安提出来希望推进保险加医疗健康,金融加医养。

平安要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确实有一定的优势,第一是基于中国平安1亿的保险客户与2.27亿的金融客户;第二是在医疗方面的优势,借助于平安好医生平台,基于自有的医生外,还有合作的专家、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药店等等;第三在于平安将科技创新融入到健康医疗。

为此,平安推出中国版“管理式医疗模式”,代表支付方,整合供应方,提供最佳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推动综合金融和健康医疗是平安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医疗健康”方面,中国平安推出以“HMO+家庭医生+O2O”为核心的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汇聚了包括北大国际医院在内的丰富的优质医疗资源,打通线上和线下的医疗资源、打通金融和保险、打通健康管理,从而形成医疗、保险、大健康闭环。

得益于对医疗业务的推动,平安已经构建了“金融+养老”、“金融+健康”等产业生态。东吴金融研报显示, “保险+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助力寿险获客及黏客,实现助获客、促黏客和提转客;“保险+健康管理”实现63%新契约客户使用健康管理服务;“增额终身寿险+社区单”贡献近20%NBV。

04

良医财经的思考

金融+医疗之路,需要更多落地场景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至今,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商业化落地。过去,各家跑马圈地占领用户和市场,如今,这类烧钱模式不可维系,平台都在快速推进自身的商业化能力。

一部分平台推进自身医疗服务能力;一部分则让数据落地在B端场景中;还有一部分则是通过保险这一方式进行场景化落地。

过去,平安积累了1亿的保险客户与2.27亿的金融客户,如果将这些强大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提供一揽子服务,解决他们的金融、健康需求,即使平安的机会,也是挑战。

事实上,“健康+养老”生态圈的持续建设,极有可能在未来赋能销售,从而对保险业务新单销售持续产生正面刺激。相互赋能的金融+医疗指引下,平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或将扩大。

不过,平安仍然面临两大考验。其一是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下,客户需求减弱的挑战。其二则是走向深水区的医疗行业,更加需要行而有效的服务方式。将金融和医疗行业结合,需要更多能够落地的场景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