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曾广闲文

中印冲突发生在1962年,距今已经过去整整60年,但时至今日,中印边境依旧不时发生零星的冲突。那么延续一甲子的中印冲突内在逻辑到底是什么?

本文将其归结为两大根本原因,三大偶发因素。

两大根本原因

1.印度“扩张主义”导致与中国的地缘政治矛盾

就像俄罗斯将自己视作苏联的当然继承者一样,印度也将自己视作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当然继承者。

俄罗斯将维护原苏联的安全空间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不惜为此在格鲁吉亚、叙利亚、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发动战争。

印度也将维护原英属印度殖民地的安全空间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不惜为此对占据果阿、达曼和第乌的葡萄牙军队,以及巴基斯坦等发动战争,并已经实质吞并锡金,控制不丹。

印度的行为无疑会与中国在三个区域发生地缘政治冲突:

一是中印边境。

由于地形原因,中国居于印度的上方,具备居高临下的军事优势。因此,印度将英国非法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当作借口挑起中印边境领土之争,实际上是想抢夺中印边境中国控制的制高点——山脊,以及中国控制的、可以出兵印度的通道——河谷,以图在中印边境上消除印度的地形劣势。所以我们看到的关于中印边境零星冲突的新闻报道中,山脊和河谷是经常出现的高频词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中标识的中国与印度区域,只是为形象示意两国边境地区的高度

二是巴基斯坦。

印度与巴基斯坦曾同为英属殖民地,但1947年通过《蒙巴顿方案》实现分治。两国主体民族可能同源,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早已是不同的民族。印度基于自己的野心,将与祖先也可能是雅利安人的巴基斯坦视为同一民族。克什米尔冲突不过是印度保持与巴基斯坦争端的一个噱头,意在国力强大时借此吞并巴基斯坦,实现“民族统一”。

冷战时,印度主要与苏联结盟:1971年《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实际是一个相互结盟的安保条约;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或受到进攻威胁时,缔约双方应立即共同协商,以便消除这种威胁”。因此为遏制苏联在南亚的影响,美国支持巴基斯坦;中国也因1962年中印冲突,转而与巴基斯坦成为“铁哥们”。在印度看来,这就是阻止印度的“民族统一”大业。

比如在我国和巴基斯坦邀请第三国参与“中巴经济走廊”(CPEC)之后,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中巴经济走廊;CPEC扩员是非法、不正当、不可接受的,侵犯了印度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加之原与印度同属英国殖民地的缅甸、斯里兰卡,以及曾作为英国保护国的尼泊尔与中国的紧密关系,更是使印度如鲠在喉。最近印度抗议中国科考船停靠斯里兰卡港口,就是使用国家安全作为理由。在抗议失败后,竟然开始指责、污蔑中国“对台湾海峡搞所谓的‘军事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以上印度的主张和想法,或者是非法主张,或者是印度不怀好意地臆测。但毋庸置疑的是,印度的扩张主义是印度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邻国发生冲突的第一大根本原因。

2.被操弄的民粹主义与惨败的耻辱历史

新中国的成立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大一统的传统。中国虽然在当时承受了国内一穷二白,国际环境恶劣的痛楚,但也收获了全国上下一心参与国家建设的硕果。

而印度恰恰相反,是在美苏联手清除欧洲列强在世界各地影响力的大背景下,由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现和平独立。虽然印度继承了殖民地时期较好的经济基础,但同时也继承了殖民地时期所有的矛盾,包括: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种姓制度造成的阶级矛盾,以及土邦与中央政府的矛盾等等。加之印度历史上大多数时间被外来势力统治,没有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因此,独立后的印度如同“一盘散沙”。

为了将“一盘散沙”的印度捏合在一起,历届印度统治者都将民族主义当作灵丹妙药。每当印度雄心勃勃想实现“大国崛起”,或者国内矛盾激化时,印度政府就祭起“民族主义”大旗。在印度政府操弄下,民族主义逐渐演变成民粹主义,最后在民粹主义“逼宫”之下,又演变成对外“扩张主义”。历史上的尼赫鲁如此,现在的莫迪也是如此。

1962年,借助领导不结盟运动如日中天的尼赫鲁,正是利用民粹主义煽动印度国内,野心勃勃进犯中国,最后惨遭失败,印度的大国进程也因尼赫鲁的“自作孽”被活生生打断。

但尼赫鲁并没有因此反思改正错误,反而在印度议会发表“悲情英雄”式的演说:“像中国这样完胜后不提任何要求就单方面停火、撤军,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对我自己来说不啻是奇耻大辱,早知如此结果,还不如战死在疆场”,继续煽动印度国内的反华情绪,使得反华在印度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印度至今事事、处处喜欢和中国比,大抵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此,印度政府操弄的民粹主义,是印度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邻国发生冲突的第二大根本原因。

三大偶发因素

1. 印度一直是域外势力在亚洲扩张的跳板。

无论是历史上的伊斯兰势力,还是英国殖民和苏印结盟,目的都是以印度为跳板向东亚、东南亚扩张,而印度成为外来势力的仆从军。

1962年中印冲突的国际背景就是中苏交恶:1959年6月20日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和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决定片面召回全部1390名在华苏联专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开始怂恿和支持印度与中国对抗。

印度则看到当时的中国经过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国内千疮百孔,一穷二白;而1959年—1961年正逢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可谓屋漏偏逢雨。印度以为可以趁中国之危落井下石。

现在美国正在竭力拉拢印度围堵中国。虽然在参加斯洛伐克首都举办的第十七届布拉迪斯拉发论坛上,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发言说:“中国和印度的关系是很艰难,但印度有能力处理这种关系”,意在拒绝域外势力干预印中关系。不过历史的惯性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必须提高警惕。

2. 雄心勃勃的印度很可能最终完全倒向美国。

印度从建国到苏联解体,大致上执行资本主义议会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直到2015年1月,莫迪政府才正式撤销已有65年历史、负责编制印度五年计划的计划委员会,并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成立了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外交则执行倒向苏联的政策。

而中国在1962年中印冲突以后,与苏联渐行渐远,转而与美国建交,最终中美关系得到极大改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逐渐一面坚定执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面在经济领域坚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印两国经济实力越拉越大。

图片引自“中美史话”的文章《1960年以来历年中印经济实力比较》

现在中美关系转冷,印度却遇到了难得的国际环境机遇期,成了“社交达人”:无论是上合组织,还是金砖国家组织;无论是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还是与美国、以色列、阿联酉建立的“I2U2”;无论是俄伊印贸易通道,还是与非洲东部、东盟的合作,印度可谓“八面玲珑”。中美关系如果继续恶化,很可能印苏-中美易位成中俄—印美。

国际上顺风顺水的印度,正在陷入从“追赶中国”到“替代中国”的亢奋。2022年印度独立日上,印度总理莫迪更是豪言25年印度要成为发达国家。

我们拿印度与中韩做一个对比,就可见印度的急功近利。印度与中国人口相当,2021年GDP总量只相当于中国的约1/6;有人预言,最乐观的估计,中国起码还要近10年左右才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韩国直到2021年7月2日,才被联合国正式认定为发达国家。

现在的印度已经将中国塑造成印度大国地位的竞争者,和影响印度崛起的关键外部因素之一。而印度急功近利地扩张不可避免地会与中国产生贸易摩擦,而这种贸易摩擦如果频繁发生,在特定背景下很容易进一步被放大成国家和民族的对立。此前印度已经开始对进入印度的中资企业进行过分的安全审查,并频繁采取签证限制和进口限制措施等。

目前尚有俄罗斯在中印之间起到缓和作用,因为印度依赖多年形成的俄制武器系统,但印度这几年开始向法国、以色列,甚至美国大量购买武器。如果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继续衰落,不排除印度会将自己的武器系统全部换成西方制式,以换取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全面支持。没有了俄罗斯的钳制,印度很大可能放飞自己,全身心投入美国的怀抱,成为美国打压中国的“急先锋”。

3. 印度国民性与中国国民性差异,容易使印度产生误判。

印度最尊崇的历史人物阿育王,统治的前十年信奉杀戮为主的暴力扩张,十年后开始信奉佛教,主张和平主义。因此,阿育王具有两面性:一个是主张暴力扩张的“黑阿育王”,一个是主张和平主义的“白阿育王”。

印度的国民性继承了阿育王两面性的性格特点,反映出来的就是:遇强则弱,遇弱则强。前者的代表人物是主张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后者的代表人物是主张民粹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尼赫鲁。

中国的国民性主张仁义,遇事喜欢先礼后兵,做到仁至义尽,但这种做法也往往会被他国视为软弱怕事。回到中印关系中,有着“遇弱则强”一面的印度就很容易产生误判。1962年的印度就是选择无视中国的善意忍让和再三警告,执意侵犯中国边境。

总之,单就目前来看,虽然印度当前与中国经济实力上的绝对差距,印度万国牌武器系统与中国独立自主、全面开花的军工体系之间的鲜明对照,印度国内效率低下、矛盾重重的社会现状与中国稳定的国家治理现状之间的明显落差,以及印度曾经是中国手下败将的历史,都让很多国人觉得印度的崛起就是一个笑话——就如印度学者普迦·梅赫拉所说:印度的增长故事是没有故事的增长,更遑论说印度威胁中国。

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急功近利的印度为了实现自己的豪言壮语,实行全面倒向美国的国策,并为此向美国交“投名状”的可能不是没有,我们不得不早做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