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已过去大半,全国各地楼市政策层出不穷,昆明政府也频频重拳出击利好楼市。但土地供应却持续收紧,住宅地块推出更是少之又少,亮相新盘、首开项目屈指可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计显示,2022年1-6月,昆明市通过公开市场交易的房地产开发用地共17宗,较2021年同期(44宗)减少27宗。其中,成交占地面积23.77万平方米,较2021年同期(91.35万平方米)下降73.98%;成交建筑面积65.47万平方米,较2021年同期(287.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77.26%;成交金额16.17亿元,较2021年同期(81.29亿元)同比下降80.1%。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1年7月义承置业拿下了棕树营城改项目的28.5亩住宅用地,大华摘得锦绣山海的17.4亩住宅用地,新合丰摘得白龙路的8.2亩商业用地之后,13个月过去了,无论是本地还是外来的民营房企,就再也没有在昆明拿过大宗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由于近期昆明暂无其他重要的大宗土地出让,所以民营房企在昆明的拿地的空白纪录显然还要持续。

其实,在昆明,民企的“躺平”并非一日之寒。随着俊发的暴雷,昆明的民营企业,包括外来昆明的民企皆一片哀嚎,尤其是房企。

4月底,央行召集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AMC机构开会,拟定了定向纾困的12家房企白名单。政府态度明确了,风险对房企影响太大,要救。纾困的政策,也开了很多口子。但是时间过去了两个月,真正成功纾困落地的项目还是少之又少。

对此,不少机构发现,暴雷房企的态度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积极。

一是房企出现实质性违约后,很多债权方的主要诉求从追求收益变成及时止损、降低风险,在谈判偿债方案时,其实就已经停止了计息,甚至不少本金都打了折扣。

债务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滚越大,拖一拖甚至还能少还钱,对于房企来说,早一点还钱还是晚一点还钱,就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所以,很多房企在面对收购方或是纾困方时,如果拿不到理想的价格,就不会随便卖掉资产。毕竟资产拿在手里就有主动权,可以再赌一把市场回暖。许家印就多次表示 ,决不能贱卖土地。

既然短时间内不能彻底解决,不如就拖一拖。房企动不动100%以上的净负债率,债权人和企业已经成为实质上的利益共同体,谁急了谁想办法。

二是纾困的金融机构也不会做慈善,很多机构和房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都会提到,以市场化的方式化解风险。

简而言之,可以拿钱去盘活,但是这些钱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把项目盘活之后的收益,还要优先分配、优先退出。救命的菩萨要收手续费,而且很多白衣骑士都是救项目不救企业。

要实现收益就必须要挑优质项目,算不过来账的项目,机构也不想碰。但对于企业来说,那些不优质的项目才是问题的关键,优秀的项目盘活了,问题项目留下来,整个盘子还是活不了。

回看三四月份,大部分风险房企都是真的着急,都还在积极想办法自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找不到好的出路,很多暴雷房企也就不得不躺平了。

那么,悲观来看,是不是民营房企都会走向“灭亡”?民营房企的房子还能不能买呢?

令人感动的是,永不放弃的人仍然没有消失。6、7月份,就是房企新一轮的偿债高峰。据统计,6月份将有44笔债券到期,合计约639亿元,环比增加68.6%。

而根据CAIC的数据,2022年6-7月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券合计到期规模达到1755亿元。其中,民企占比接近70%。

可见,要平安渡劫,根本办法还是销售,没有销售回款,一切都是无本之木。而房企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是销售不畅。今年1-5月份,全国百强房企的销售规模萎缩了52%,绝大部分的房企资金链都很紧张。

于是乎,才出现了最近各个地方花式促销的魔幻一幕,大蒜、小麦、西瓜换首付。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至少包括吉林省延吉、吉林省吉林、江苏省泰州、湖北省黄冈、贵州省遵义、安徽省潜山、黑龙江省佳木斯、吉林省长春等城市以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江苏盐城阜宁县等地出台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的相关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讨论,说这是薅农民的羊毛,其实所谓的惠农促销,和农民并没有多大关系。你直接拖大蒜去售楼处,他们也不要。这个政策的精髓,是变相降价和突破首付比例。

其实,需求减少了,价格就要下跌,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但是很多城市的项目,不是说想降就能降的,一方面是政府有限跌的要求,另一方面,直接降价,前期业主也会爆发客诉。所以,项目降价必须要巧妙。

以“大蒜换房”为例,河南这个项目搞的活动是5元/斤收大蒜,而当地的杂交红蒜价格是1.3~1.8元/斤左右。签约不同户型,可享受1万斤、1.5万斤和2万斤大蒜的补贴,相当于最高能补贴7万元,而当地一套房的首付总共才十几万。

客户只需要在售楼部签两份文件,一份是以1.5元/斤的价格向某农贸公司购买大蒜,一份是以5元/斤的价格向售楼部出售大蒜。这样就相当于给总价打了9折,而且优惠的金额都是首付,房价没有变,贷款没有变,首付却降低了。根据项目自己公布的数据,在14天的时间里,获得来电咨询2859组,到访852组,成交30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云南作为农业大省,为何不也努力动员农民进城买房呢?这,就不的不提旅游地产当下所带的危害。

作为旅游地产的“重灾区”,云南各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库存在疫情的影响下更是难以去化。“本地人买不起,外地人来不了。”销售对于云南房企更是难上加难。试想,连省会昆明人都买不起的大理、版纳房产,本地农民又拿什么负担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一下成功经验。万科在前两天的股东大会上,也分享了万科在惠州的做法。作为广东省受影响最大的市场,惠州卖房很难,很多售楼员开始跑到深圳城中村去卖房子了。哪些客户有孩子要读书,就重点去跟踪。这样惠州项目至少还能活下去。

很多舆论嘲笑房企的花式促销,其实,这些房企的积极自救,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也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感。毕竟每一个房企的倒下,背后都是大量的业主拿不到房、供应商结不了款,很多个家庭失去幸福。只要合理合法,多想办法少摆烂,都值得尊重。

然而,相比国企,民企的确应该“骂街”。不难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央企和地方国企,都有纾困指标。华润、招商蛇口、远洋这些央企,几乎每天都在看项目、搞测算。

但央企的监管和合规性要求往往很严格。例如,一些企业对于纾困的项目,不能只做财务投资,必须要入实股,股权收益IRR也必须要达标。能达到要求的项目不多。

项目落不了地,就要接着找,找项目、看项目,忙得不可开交。有些城市公司,这两个月,基本已经把全市的项目看了个遍,不是在看项目就是在看项目的路上。

而一些地方城投系国企,作为政府和项目的中间方,除了财务投资,还要参与修改项目指标,解决债权人纠纷,说服供应商垫资等等大量的工作,努力将项目盘活。

还有一些地方国企,规模小,操盘少,但身上也有纾困任务。

例如,融创在昆明、武汉的项目几乎都是卖给了本地国企,河南建业的知名文旅项目“河南戏剧幻城”和电影小镇都是卖给了河南省政府旗下的国资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国企不一定有能力将项目运营成熟,但能给企业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持,让项目能以时间换空间。

但是,对于大多躺平的企业而言,我们也不是不能理解。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绝大多数民营房企都遭遇资金问题,连现有项目的开发都有困难,基本没有余力再增加新的土地出让,比如以往在昆明拿地最多的俊发集团,自去年5月后就没有拿过大宗开发用地。

民营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态度消极的另一个因素是,目前商品房销售困难,房价又低迷,就算是拿了地开发了新项目也很难卖得掉,反而会增加负债,所以就索性袖手旁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企业的发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长作比喻的话,克服萧条,就好比造出一个像竹子那样的“节”来。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没有“节”,成了单调脆弱的竹子。但是由于克服了各种各样的萧条,就形成了许多的“节”,这种“节”才是使企业再次成长的支撑,并使企业的结构变得强固而坚韧。”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好好利用这一场危机的房企,才能获得下一个阶段的繁荣。可是,对于更多的民企而言,在这样一场不公平的战役中,与其“为国捐躯”或许还不如“狗急跳墙”!

本文系蜗的生活原创内容,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转载。

文字 | 凡叔叔

图片 | 网络

策划 | 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