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刘菲菲

岁月年轮,十年一记,津沽大地,精彩蝶变。

回眸这十年,天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8.9%;“海河英才”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市场主体数量增长了3.4倍;新增学前教育学位21万个、义务教育学位32.6万个……8月30日,“中国这十年·天津”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天津举行,用一组组令人振奋的发展数据、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奋斗案例、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见效、一片片青山绿水和美丽家园,绘就津沽大地十年辉煌的壮美新画卷。

拓展深化,战略势能加快转化为发展动能

风起京津冀,潮涌渤海湾。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八年来,天津市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主动精神统筹推动、有序对接,在同城化差异化发展中增进协同、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牵住“牛鼻子”,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来自北京的企业在津投资项目累计超过6700个,资金到位额超过1.14万亿元。倾力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天津城建设计院、市政工程设计院设立雄安分院,天津一中设立雄安校区,天津港集团设立雄安新区服务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

增强“动力源”,“一基地三区”服务承载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重点建设信创、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2条产业链,不断提升服务京冀两地产业承载配套能力。加快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的租赁和处置业务规模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保理融资余额居全国第一。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136项个人服务和企业生产经营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实施544项制度创新措施,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

织密“交通网”,“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提速发力,京津冀主要城市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完善,京津通勤便利化12项措施全面落实,高铁天津南站至北京南站实现“预约+直刷”乘车模式,京津两市地铁APP支付互认,“京津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提升“获得感”,协同发展成果更广泛地惠及三地人民。与京冀携手成立商贸、信息安全等10余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京津冀异地就医医保门诊联网直接结算覆盖天津市医院数量增至1064家;在通州、武清、廊坊(通武廊)开展改革试验,签署实施社会管理等领域90余项合作协议,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形成初步成果。

一市双城,比翼齐飞。从科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主动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高度,天津市作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取得积极进展。

向实向新,重振天津老工业基地雄风

制造业是天津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持续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制造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信创产业体系链条,以智能科技为引领,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2021年,天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增长18.4%;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4.1%,比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25.3%、15.5%……

高水平建设信创、合成生物、细胞生态等5个海河实验室,“天津号”纯太阳能车等“揭榜挂帅”创新成果落地见效,“麒麟操作系统+飞腾CPU”体系成为国内主流技术路线……

“面向未来,制造业是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坚定选择。”天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介绍称,一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制造强市“新引擎”。二是夯实产业链发展基础,塑造区域循环“新优势”。三是强化创新战略支撑,提升产业发展“新动能”。四是不断强化企业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五是深入贯彻“两山”理念,构建绿色发展“新样本”。

逐绿而行,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在“871”重大生态工程的大力实施下,津沽大地绿意正浓、生机勃勃,绿色生态屏障区内蓝绿空间占比超过65%。

水光潋滟、鱼儿相逐、群鸟翩跹……天津湿地是濒危珍稀候鸟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是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驿站。2016年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深入推进875平方公里“1+4”湿地保护修复,构筑“河流环抱”“湿地围城”良好生态格局。

时间的指针推移至2018年,天津市启动绿色生态屏障试点建设。按照“双城生态屏障、津沽绿色之洲”的定位和要求,确定了“一轴、两廊、两带、三区、多组团”的总体空间布局,深入推进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水丰、绿茂、成林、成片”的生态场景生动显现。

天津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紧靠渤海湾湾底,是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的最前沿和主战场。2018年,天津市出台“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多方联动深入推进153公里海岸线综合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蓝色海湾。经过全力攻坚,天津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全部消劣,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升。

绿水青山正不断变成金山银山。随着天津美丽海湾“颜值”提升,国家海洋博物馆、国际邮轮母港、航母海上军事文化体验区、东疆湾沙滩景区等形成了全新的滨海旅游品牌,大幅提升了天津海洋生态旅游产业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重拳出击分类整治2.2万家“散乱污”企业,有力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问题,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有监测以来的9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3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45天增加到264天,达到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市民群众“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十年砥砺奋进,换来成绩斐然。天津,踔厉奋发走向美好未来。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监 制丨王辉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