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湖南宁乡一农民跑到山上,开垦荒地种红薯。他一锄头下去,叮咚一响,是块硬物,他以为是石头,准备清掉,又猛一锄头下去,“哐”一声,一块东西从土里溅了出来。蹲下一看,是一块金属碎片。
农民叫姜景舒,才16岁,一家三兄弟,家境困难,很小就开始种地劳生。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想法在转耳仑山上开点荒地。
看着弹出的这块碎片,长十来厘米,宽8厘米左右。姜景舒觉得,这下面指不定是有什么宝贝。这回,他开始小心往下挖。
地越挖越深,把土刨去,一个硕大的金属器物出现在眼前。
这东西呈方形,周身墨绿色,腰部有着四只卷脚的羊头。他开始捡到的碎片,则是口沿上敲掉的一块。
姜景舒有点懵,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一搬,还挺沉。
这件被意外挖出来的东西,已经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就是后来被写进历史书的四羊方尊。
虽然姜景舒读书少,不懂历史,也不了解文物,但一看这东西,好歹是个金属的,拿去称重卖,应该也能值点钱。他立马下山跑回家,把其他兄弟两个喊上,一起将四羊方尊抬回了家。
抬回去后,姜家兄弟用杆秤称了称,大约69斤。看着它的外形和色泽,兄弟们猜测,会不会是“乌金”?几兄弟如获至宝,将四羊方尊放在了谷仓里。
有些乡亲看到他们抬东西回来,也都知道姜家从山上得了一个宝贝。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都知道转耳仑山上挖出了宝贝,甚至还有人传“每天晚上,姜家的谷仓里都会发出很亮的光”,惹得村民们都要来看宝。
成为舆论中心,姜景舒感到得意。他干脆在家门口搭了一个台,把四羊方尊放在上面,供人观赏。
四羊方尊的出土,引起了几十里外一个山货老板的注意。他跑到姜景舒家里,提出用400块买下这具青铜礼器。
这可比卖废品划算多了,姜景舒当即高兴地同意了。但他也耍了一点小心机:敲碎的那块小碎片,姜景舒并没有拿出来一起卖给老板,而是悄悄收起来了,想要留个纪念。
虽然是400块,但经过保长、甲长、乡绅的层层盘剥后,到他的手上,只剩了284元。
山货老板买到四羊方尊后,立马与长沙一个商户联系,卖了1万元,一个倒手,就赚了9600。而长沙商户又再次抬价到20万,准备卖给下家。
这件青铜器不止引起了文物贩子们的注意,也引起了长沙政府的注意,包括当时在长沙的周总理也有所听闻。经过一番调查,为防止文物流失,四羊方尊被没收,上交到省里。
没多久,侵华日军攻入长沙,四羊方尊被转移到湖南省银行保管。一次日军大轰炸中,银行被击中,这件半米多高的青铜礼器瞬间被炸成了20多块碎片,可谓“支离破碎”。
此时,为躲避战乱,湖南省银行正前往湘西沅陵县。保管人员将所有碎片收起来,一起放入箱子里,带到了沅陵。
抵达沅陵后,没有人来得及管这破碎的四羊方尊,只是匆匆放在仓库里,这一放,就是十多年。
直到1952年,周总理责成文化部追查四羊方尊的下落,才在银行的库房里找到了这箱青铜碎片。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的礼器,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为了让这件国宝重现风采,文物部请来了文物修复大师张欣如。
在几个月的拼合、修复下,四羊方尊终于恢复了往昔风貌,并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美中不足的是,四羊方尊的沿口缺了手掌大的一块。
1976年,湖南省博物馆馆长高至喜来到宁乡,千方百计找到了姜景舒三兄弟。此时的姜景舒,已经50多岁了。
两人一聊天,姜景舒说出了当年自己保存了一块碎片的事。高至喜一听,非常兴奋,但姜景舒却不愿意上交。
此后,通过多次做工作,1977年4月,姜景舒终于交出了这块保存了快40年的碎片。湖南省博物馆开出了一张收条,以一支钢笔、10元人民币,带走了这块巴掌大的碎片。
不久后,缺口的四羊方尊修复好,那块显眼的“疤痕”不再。历经千年,在战火中遗失过,被炸碎过,颠沛流离过,如今,这件几千年前的作品,依然以它高超的铸造工艺、简洁优美的造型,震撼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