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下,这篇文章既不是批评,也不是抹黑,而是心平气和地探讨与商榷。

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对一些公共政策不是很理解,有一些疑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困惑就表达,这也是自然而然的生理反应。

最近有这么一则通知,很多人表示没有看懂。然后我去看了看,发现自己属于“很多人”中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知来自大连,一座有海风的城市。

其中,“对因参加核酸筛查等原因而离开家门的,需规范佩戴N95或以上级别口罩”“全市所有司乘人员、乘客均需规范佩戴N95或以上级别口罩,对未遵守防疫要求造成疫情传播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引发热议。

然而,早在2020年1月底,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连线采访时就表示,“实际上并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戴普通口罩还是有用的。因为这些病毒不是单独的存在,它常常存在于飞沫里,一般的口罩是能够阻挡大部分飞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2月,广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疫情防控组成员、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铁在发布会上表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保护需求的口罩,普通情况下不建议长期佩戴N95口罩,N95佩戴超过4小时肺部会受到影响。

此外,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梁建生也表示,市民如果是去公共场所、不与病人接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足以,不必过度防护,但如果会接触病人,则要佩戴防生物的N95口罩。

从这些高级别专家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是不建议佩戴N95口罩的,而大连的要求中提到“全市所有司乘人员”,这是否坚持具体情景具体对待了呢?国内这两年多来,很多地方也经历过很严重的疫情,在普通市民佩戴口罩的种类问题上,鲜有格外的要求,大连此番的明确,是有什么新依据吗?

另外,该通知还对公共交通进行了限制。如一些区域内公交、地铁(轻轨)运行车次减至日常的10%,其他区域减至50%;如全市长途客车、旅游包车(不含返回外市地的旅游包车)暂停运营。这在客观上,是否又导致了人群聚集,增加了感染风险?

这一担忧并不是无的放矢。这不,据媒体报道,今天,大连有些地方的地铁公交站乘客排起了数十米长队。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必须N95”,此前就曾引发争议,还有官方媒体明确做过解释性报道。

比如今年4月,《解放日报》曾报道,有人称新冠毒株变异后,医用口罩对奥密克戎防护作用不大,必须使用N95口罩。就此,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向《民用卫生口罩》团体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靳向煜教授求证。

靳向煜解释称,不少公众认为N95口罩的熔喷布更“厚”,似乎是多层熔喷布,所以才防得住奥密克戎,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论几层,哪怕只有一层,只要熔喷布符合口罩生产标准就是有效的。”

另外,靳向煜还提出了两个关键点:N95过滤阻力是常见口罩的10倍左右,这也是为什么戴N95感觉不透气、十分“闷”;N95相比常规口罩,价格上也相差10倍左右。为此,靳向煜提出了一个看法,“戴口罩,防病毒,要既安心又舒适。”

现在,大连要求市民公交出行佩戴N95及以上级别的口罩,是上层政策和指导标准变化了吗?是病毒和疫情有了新的变化吗?这些是有必要说明的。

放眼大街上,目前绝大多数地方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佩戴普通的医用口罩。现在突然要求佩戴N95及以上,很多人家里是否有相应的储备?当地市场上是否有充足的储备?价格是否合适?这些问题恐怕都是绕不开的。

目前,这一政策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或许可以听听意见和建议,给出更加详细、合理的解释,采取更加贴合实际、人性化的措施。

望听得见、听得进。

盼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