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英语跟外界强国取得交流,才能快速崛起。”——李光耀

新加坡建国之初,总理李光耀在第一时间宣布废除汉语,将英语定为官方通用语言。

新加坡,一个华人建立的国家,有着占比75%的华人族群,可是这些华人族群却鲜少说中文,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愿意使用英文交流。

在2019年举办的“华文运动40周年”活动现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就曾公布过这样的数据,华人家庭中说中文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从建国初的70%,到现在不足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60年的时间,在新加坡政府的努力下,如今的华族家庭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习惯讲华文了。

新加坡距离华文越来越远,看似黄种人,其文化越来越西方化。

从文化上来说,李光耀的这个决定数典忘祖。

可是从新加坡国家领导人来说,这个决定是很正确的。

选择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初衷,是服务于新加坡人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华人的民族自尊心的诉求。

一、新加坡的无奈

回顾新加坡历史,就会发现有个绕不开的国家——马来西亚。

从马来亚王国,到英属新加坡,再到日据时期和后来的马来西亚联邦的新加坡州,新加坡一直是作为附属的地区出现。虽然拥有重要港口马六甲海峡,却也不能摆脱地缘政治的棋子身份。

除华族外,新加坡还有14%的马来族、8.4%的印度族,和2.4%的其他种族。

时至今日,这样的人口结构都没有太大变化。

自1965年李光耀因反对马来亚联邦以马来人至上的国策,被踢出联邦自谋生路后,新加坡对外一直是以“多元种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正面形象出现,同每个弱小国家求生存一样,新加坡需要依靠国际贸易和左右逢源、长袖善舞的政治国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国之初,弹丸之地的新加坡,国库空虚、兵力不足,没有自然资源,没有纯净水源,很多物资都要依赖马来西亚进口。

由此地理位置可见,当时的新加坡虽然是华人国家,却处于伊斯兰文化包围的状态下,如果不快速融入西方阵营,寻找欧美经济实力做依靠,那么很容易再度被周边国家觊觎。

作为领导人,李光耀清楚新加坡的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只能依靠外部力量发展。

他化身推销员先是去美国以良好的营商条件游说了大企业入驻,将新加坡打造成作为转口贸易和代加工基地,招募重用归国留学生,并设立高额奖学金资助优秀青年去发达国家学习深造。

此举带来的发展让所有人始料未及,如今新加坡拥有全球首屈一指的航运、贸易、金融、教育中心。

每年有一半的海上贸易是从新加坡旁的马六甲海峡通过,其港口拥有五亿吨的货运吞吐量。以城市而言,新加坡经济实力排名全球第六,人均gdp排名第二,仅次于纽约。

二、语言环境

数典忘祖,这是对新加坡去华语进程最贴切的形容。

身为华人可以允许双语文化存在,绝对不能去了语言的根。

从自治到独立前的这一段时间,新加坡双语教育并不严格,充其量是混合学校制。

在同一学校开设不同的母语班,使用英文作为第一语言,华语班使用华文、马来语班使用马来文、印度语班使用泰米尔文,各族学生可以自愿选修其它母语课程,母语仅作为一个学习科目推广。

在新加坡华人移民中,先祖大部分来自广东、福建两省。

早期新加坡以粤语和闽南语为主,而来自两省的居民多各自为政,生活在自己的社群之中。

那时没有普通话的概念,最早推出的全国普及官话,也因为仅限于上流阶层学习而陷入无力推广的尴尬。

新加坡建国之初,李光耀为打破语言屏障,减少方言引起的华人内部争斗而采取了消灭方言的强硬措施,一度让精彩纷杂的方言节目从电台、电视台中下架。

不仅如此,李光耀还“以身作则”,将说了二十年的福建话放下,转而改说英文。

他认为,方言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会阻碍新加坡的发展,甚至还会因为方言的亲切感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纠纷,这很不明智。

20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特殊时期,东南亚各国怕华人如抗日战争年间那样爱国,更怕他们与中国来往密切,于是展开一系列打压华侨的行动。

新加坡主要以华人为主,这引起周边国家忌惮、警惕,特别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他们以强悍的武力威胁着新加坡的国家安全。

当时的马来西亚也是华人占多数的国家之一,马来人拥有至高无上的特权,哪怕国家财政收入有九成赖于华族贡献,也要使用非常手段打压排斥华族。

印尼的苏加诺政府也把印尼公民分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两个团体,颁布的法令全是维护原住民的经济、政治利益,将华人的产业尽数握在政府手中。

1965年“九三零”事件后,当地反华排华严重,数以万计的华侨被监禁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菲律宾严厉限制华侨入籍和中国移民入境;泰国发动经济制裁,通过立法限制华侨经商。

越南开始大规模驱赶华侨,一度造成几十万华侨难民流离失所。

柬埔寨和老挝也效仿越南驱赶国内华侨。

在这样严峻的地缘政治格局下,新加坡处理内政外务,不得不小心谨慎、步步为营。

他们迅速与中国撇清关系,多次强调新加坡和中国没有本质联系。并且加快国内英语学校的建设速度,减少华文学校的出现。

立化中学、德明中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公教中学、圣尼各拉女中、南洋女中、海星中学和圣公中学这些盛极一时的华文学校相继关闭。

1980年3月7日,新加坡唯一一所由华人创立、用华文授课的南洋大学收到李光耀的信函,信中列举了南洋大学的困境与弊端,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与新大合并。

当年8月16日,南洋大学举行第21届毕业典礼,送走最后一批学子后,被迫关闭。

1986年,最后一所华文小学“新民小学”无奈关闭。

三、双语教学

李光耀的“清除中文”计划“完美落幕”。

新加坡从建国之初推行的双语教学确实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处理族群关系、建立国家意识作出了贡献,并且短时间内就突破了小国寡民的眼界,并入国际轨道。

作为多元主义国家,学校教育采用双语本无可厚非,但因为政治原因就迫使一个民族忘其根本,这未免矫枉过正,没有了根的民族,犹如枯树刷绿漆,看起来翠绿鲜嫩,其实毫无生命力可言。

将英文作为第一语言长大的新加坡孩子,对中文没有任何感情可言,甚至会因为读、说繁琐而拒绝学习中文,老一辈人的乡愁在新一代的华族后裔看来多余且可笑。

而双语教学,也在名存实亡中任由弱势华文一再萎缩,直至枯竭。

真正让新加当局改变态度要从1979年开始说起。

这是中国迈入改革开放的新纪元,善于把握国际风向的李光耀看准了中国的发展潜力,又开始在国内大肆推行华语教学计划。

他先是要求公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讲华文与华族民众交流,后改革媒体播放语言,曾经禁止使用的华文再次走入银幕,并且打造纯华语频道推广华文。

这样拔苗助长的后果是,催生了新的语种“新加坡华语”,其间混合了马来语、华族方言、英语等只适合存在于新加坡的本土华语。

可以说,这里率先实现了刘慈欣《三体》小说里英汉语言的融合。

对于这样的语言,李光耀感到忧心:外面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跟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外籍华人都能交流的语言,而不是只有新加坡人才懂得暗语,这样的标新立异对国家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图中翻译:我认为华语很重要,因为中国在崛起!

可即便是这样的“暗语”,在接受过英语洗礼的年轻人中也很难推广,以英语为主长大家庭的孩子,早就将西方文化的教育根基扎在族群之中,他们不喜欢讲华文、不喜欢学华文,对待说华文的人也不友好。

英文普及教育早就让新一代新加坡华裔享受到便捷,如今再次推广华文,而这种把根留住的传承,并非发自内心,这里面而是掺杂了更多利益的成分。

毕竟,小国必须遵循实用主义原则,顺应世界趋势,彼时英美强,所以重视英语。

如今,中国崛起,所以必须重视中文。

无所谓对错,因为政治家必须为自己的国家发展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