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胜

当下写新诗的人很多,你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一个写新诗的人,具不具备写出好的新诗的条件呢?
方法很简单,你就看他(她)会不会写古体、近体诗,如果他(她)能写出比较优秀的古体、近体诗,不用问,那他(她)就具备了写出优秀新诗的基础条件。
如果他(她)不行,甚至抵触古体、近体诗,那他(她)基本就是个半路出家的主儿,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基本没戏。
即便,有那么几首,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
为什么说的这么绝对呢?
因为你回头看,民国时期的那些个写新诗的人,哪个不会写古体、近体诗,他们不仅会写,有的写得还不赖呢。
你要非得抬杠问,那为什么鲁迅不一门心思写新诗?
那是鲁迅不惜地写,并不是他不会写,只是他不爱写,仅此而已。
想要写出优秀的新诗作品,古体、近体诗的这道关是必须要过的,你想绕过去,走捷径不是不行,但早晚你还会回来,把缺的这门课重新补上,那个词儿叫“回炉”。
当年的胡适、徐志摩、刘半农等一帮子新诗的倡导者,在新诗的探索道路上,越走越窄。
所以他们后来不禁发出感慨——“看来不能舍弃旧体诗,不能忘本,舍弃旧体诗的新诗,无异于空中楼阁,基础不牢,摇摇欲坠,心存忌惮。”
你说他们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请你来发表你的看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