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清泉,外号“邱疯子”,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第五军的军长。这位国军悍将,是国军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受过德国军事教育,年少成名,军事素养很高,抗战中打日本鬼子战绩不凡,但和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对阵时,却显得计拙力穷,最终死于华野之手。

为什么他们当年很能打,却总是输给解放军呢?撇开政治因素不谈,我们从军事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一、邱清泉预言德军闪电战

邱清泉1902年出生,浙江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他非常聪明,精于练兵,32岁时便当上了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训练处长,军衔少将。

蒋介石对德国军队非常仰慕,1934年选派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赴德国陆军大学深造。邱清泉在选拔中名列黄埔系军官第一名。

到德国后邱清泉感到耳目一新,对德国的军事理论深深着迷,特别是古德里安的装甲作战理论,令他感到打开了军事领域的新维度。要知道,当时的中国,别说装甲作战,就连基本的机械化部队都没有成规模出现过。

邱清泉大胆地预言,未来战争中,德军的机械化兵团作战理论必将大放异彩。

后来古德里安率德军装甲军打响闪电战,横扫欧洲大陆,事实证明,邱清泉头脑里确实对军事理论颇有研究。那个预言并非心血来潮随意一说,而是基于对战争长期的思考。

那时候国民党的军事报刊,经常能见到邱清泉对前沿军事技术和战争理论的研究性文章,这种战争意识和敏锐思维,在当时中国军官中确属少见。

但遗憾的是,邱氏对战争的钻研,似乎有些偏离。

二、国共将领对战争的不同态度

战争靠什么制胜?东西方军事领域的看法不尽相同。

西方崇尚力量,把力量作为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因而近代以来西方武器研究开发,比东方快了不止一个时代。但在相对高层次的战略层面,东方并没有明显落后于西方。

但国民党的将领特别是高级将领,对这一形势并没有认识的很清楚。以邱清泉为代表的留洋将军,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放在军事技术层面,而不注重发展军事谋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邱清泉率领的第二百军(第五军的前身)是国民党军最早的一支机械化部队,在抗日战场上和日军硬碰硬尝到一些甜头,邱氏便认为只要有了装备便可以包打天下。

解放战争中面对华野神出鬼没的用兵策略,邱清泉的战略观也没有改观。

以豫东战役为例。

邱清泉率第五军先后与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对垒,豫东鲁西战场上国军力量占有一定优势。但邱清泉大局观有限,自始至终只着眼于一个军怎么打,对大局没有什么主动考虑。而粟裕经过反复的兵力调动,以有限兵力制造出攻击多处的假象。

邱清泉一会儿往鲁西南打,一会儿往河南跑,想抓华野主力却始终抓不到。一开始他尚有一定自主攻击性,待华野兵力完全布开之后,邱清泉便完全陷入粟裕的宏大布局中,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处处被牵着鼻子走。

而原本互相紧靠的国民党几个兵团,硬生生被粟裕拉开了距离。区寿年兵团9万余人跟不上邱清泉的前进速度,最终被华野包围在睢县一带歼灭。

黄伯韬率军来救区寿年,反被华野以优势兵力包围。邱清泉驻军于开封空城,本应迅速前出救援,共同击退华野。但邱清泉已被华野高度灵活机动的兵力调动搞懵了,摸不清华野主力到底在何处,生怕一出城就被包围。

而实际情况是,粟裕全歼区寿年兵团后,部队极度疲惫,已经没有能力再围歼一个全须全尾的军级兵团,打黄伯韬打到最后实际已是僵持局面,只要邱清泉稍微有点胆色率军来援,必然会对华野造成极大打击。

三、邱清泉

失在

何处?

从豫东战役我们也可以解答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何国民党兵力占优,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军、师级部队,被华野以优势兵力包围?

第一,判断不准对手的战略意图。

豫东战役的背景是中野要南下挺进大别山,华野在侧后主动出击国军,尽量给中野减轻压力。这是粟裕作战的主要目的,是隐藏不了的。

如果邱清泉有这个认识,以重兵扼守豫东、鲁西南诸城,不轻易调动,不轻易决战,把华野死死隔在鲁西南,那么南线的国军将没有后顾之忧,中野的南进计划势必被破坏。

但邱清泉作战完全背离了这个基本要求,华野攻哪里就救哪里,失去战略主动性,结果必然是被动的。

第二,不会灵活处理战役问题。

粟裕起初的在鲁西南作战,目的是要围歼邱清泉,给国军制造极大震撼,最大程度地吸引追击刘伯承的国军主力。但是打着打着,粟裕感到邱清泉不好打。于是审时度势,改打较弱的寿年兵团,结果最后还真成了,而且一口咬了个大血包,以点带面吃掉国军9万人,比打邱清泉还划算。

可是邱清泉、黄伯韬之流呢?作战意图本来是截住华野。华野西进兵团主力在豫东,如果邱、黄灵活地执行截击策略,率精锐主力反向东进,抄华野在山东的后方,和济南王耀武所部配合,遮断鲁中,主力攻向胶东,合力歼击兵力较弱的许世友、谭震林兵团。粟裕岂敢坐视后路被断而不回兵救援?

如此,则豫东之危自然解除,区寿年兵团也能留一条活路。就算粟裕全歼了区兵团,邱黄等主力如果打下鲁中,岂非丢卒夺车?

可叹邱清泉等人全无大局观,只会僵硬呆板地执行原有策略,根本虑不及此。

第三,不善于总结经验。

粟裕的经典战术就是割裂敌军各部联系、以绝对优势围歼其一部。宿北战役围歼戴之奇、莱芜战役打李仙洲、孟良崮战役灭张灵甫,包括后来的打黄伯韬,基本套路如出一辙。

邱清泉、黄伯韬等人并不是不知道粟裕的套路,但是怎么应对呢?邱清泉始终是被动应付,而不会主动破解。假如豫东战役中,邱清泉以某部为饵,主动拉开距离,诱使华野主力集中于某地,再以高度协同之行动,将粟裕主力死死咬住,只要多打几次消耗战,也能极大地损耗华野的元气。

四、淮海战役兵败身死

豫东战役后,邱清泉因作战不力被短暂地撤过职。后来淮海战役打响前,蒋介石又将邱清泉提拔为第二兵团(以第五军为骨干扩编)司令,将其放在中原战场和华野决战。

此时的邱清泉已经完全丧失了内战刚开始时的骄狂,只要与华野对阵,心中就莫名其妙地发慌,执行作战意图总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这样作战,如何言胜?

以黄伯韬被围来说。

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多达十几万人。华野虽然将其分割包围,但打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远非当年孟良崮围歼张灵甫那么容易。徐州国军各部,完全有时间进行兵力调动。或是倾尽全力援救,或是奔袭华野后方,互相搞战略对攻。

但邱清泉打怕了。既怕粟裕变幻无方的战略,又怕自己的部队打不过华野。一见粟裕包围黄兵团,本能的反应就是消极避战。

电影《大决战—淮河战役》中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场面,邱清泉带兵援救黄伯韬兵团,在一片阻击阵地,解放军达到预期阻击目的,向后方的阻援阵地转移,邱清泉便急忙向南京报请大捷。

一位将军被打到虚报战绩,也是够悲剧了。

华野在陈官庄将杜聿明、邱清泉、李弥等兵团30多万人团团围困,邱清泉也拿不出像样的反击。到最后时刻,这位当年打日本人所向无前的国军名将,只知花天酒地而全然不理军务。

临死前的一刻,他突然狂呼:共军来了、共军来了!

不得不再度赞叹邱的对手粟裕,他不止在物理上把敌将打垮,还在心理上将对方彻底击溃。所谓杀人诛心,邱清泉悲剧性地成了粟裕神一般指挥才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