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鹿希

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1986年6月24日,

邓稼先

生日的前一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长篇报道。

人间蒸发28年,突然空降,举世哗然。

然而对于许鹿希,凄苦自知,作为医学教授,她清楚地知道,永别就在眼前。

301医院的病床上,她昼夜陪伴着爱人,疲倦的面容掩不住心底的酸楚。

面对解密,面对报纸的大幅报道,两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轻轻抱着他,擦虚汗,拭眼泪,20多年了,她没有这样近距离地照顾他。可叹命运,既相逢,却匆匆,这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嫁先与许鹿希

一个月后,带着无尽的眷恋,含泪留下一句“苦了你了”,年仅62岁的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去世。

怀抱爱人,紧紧抓着他慢慢变凉的双手,在绝望的哭泣声中,许鹿希一遍遍地问:“20多年的等候,就是这样吗?”

她怎么也不相信,让东方产生巨响的丈夫就这样倒下了,相聚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怎能不令人心碎!

遥想当年,他们曾经是那样令人羡慕。父母均为北大教授,相同的家世造就了同样的特质,在北大校园里,一对年轻人心有所属,爱情的种子开始萌芽。

1953年,赴美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和温婉聪慧的女大学生喜结连理。时年,邓稼先29岁,许鹿希25岁。

一年后,女儿出生;三年后,儿子出生,小家庭热闹而有趣。

“那是5年真正快乐的日子”,性格开朗又多才多艺的邓稼先爱好广泛,游泳、滑冰、抖空竹、打乒乓球样样拿手。闲暇时,他还喜欢唱歌、听戏、爬山、观花。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好静的许鹿希也爱上了这一切。她无数次听他用德、英、俄三种语言唱《欢乐颂》;从剧院出来,他会扮青衣唱《苏三起解》,惟妙惟肖;更富雅趣的,是两人互考《牛津词典》,夫妇情深,堪比李赵。

“邓稼先总能有意无意地为家人创造这种幸福感”,婚后五年,他们恩爱浪漫如胶似漆,厂甸、颐和园、北海公园留下了甜蜜的身影,万寿山上、如钩月下,一对碧人携手相行。

“很正直、很正派、很踏实”,正是受这些高贵品质的感召,在许鹿希眼里,邓稼先就是那种“可以托付一辈子”的人。

邓稼先夫妇与一双儿女

快乐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

1958年盛夏的一天,这个彻底改变邓稼先人生轨迹的日子不期而至。

那晚,天上的月亮又圆又亮,换作平时,他们一定会月下散步,你侬我侬。然而今天,邓稼先一反常态早早上床,心事重重的两个人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看着月光在床前一点点地移动,许鹿希忍不住问:“你今天是怎么了?”

邓稼先握起她的手,凝视着窗外的月亮,面色凝重地说:“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儿去?”

“这不能说。”

“做什么工作?”

“这也不能说。”

“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

“这不行。”

痛苦和担心伴随许鹿希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窗外,圆月天心孤照,别有深情一万重。

爱情,是合一的,也是独立的,邓稼先是橡树,许鹿希就是他近旁的那株木棉,爱他伟岸的身躯,也爱他坚持的位置。

为了那句“做好这件事,我的一生就活得很有价值,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她给出的回答是:我支持你。

为这四个字,许鹿希奉献了一生。

刚刚接受任务的日子里,邓稼先白天失踪,直到很晚才神秘地回来,突然加重的担子让他常常焦虑不安。

每当这时,许鹿希就静静地站在他身后,陪他一起听《命运交响曲》。

“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音乐家的声音穿越时空而来,妻子的柔情更让邓嫁先陡然增加了勇气和力量。

以身报国,这不是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吗?

“家里事情我都管不了了,一切都托给你了!”留下四个老人、两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刚刚30岁的爱人,一年后,邓稼先与许鹿希匆匆作别,从亲友视线中彻底消失了。

从此,“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没有归期没有承诺,许鹿希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然而,难言的苦衷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旁人不怀好意的猜测;不明真相的朋友的误解;父母想问又不能问,欲言又止;面对一双小儿女询问“我爸爸呢?”她更是五味杂陈。

许鹿希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直到6年后的那一天,戈壁滩上升起了震惊世界的蘑菇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所有的疑虑变成了现实。可是,所有人都在为这一壮举欢呼雀跃的时候,许鹿希没有欣喜,只有更深的担忧。

学医出身的她,比谁都明白,研究核武器对身体的危害有多大。

一切都是保密的,邓稼先没有泄漏过任何一点“天机”,她也只能信守最初的承诺:支持。

想念他的时候,他会及时出现在梦中,或是骑着自行车带孩子们去郊游,或是和她一起唱着那首《虫儿飞》: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

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

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

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

虫儿飞花儿睡,一双又一对才美。

不怕天黑只怕心碎,不管累不累。

也不管东南西北,虫儿飞……”

多年后,她才从邓稼先同事那儿知道,那时,邓稼先忙得连轴转,经常在机房地板上和衣而睡,有时通宵不眠。

而他的梦里,也时常出现两个画面:一是升腾着的蘑菇云,二是许鹿希和孩子们的笑脸。

一年又一年,因为妻子受不了孤独,科研人员的家庭,很多出现了危机。许鹿希告诉自己的是:“他在坚持,我也要坚持下去!”

28年间,邓稼先隐姓埋名,慷慨献身赴大漠,即使偶尔回家,也是匆匆复匆匆。

许鹿希的心始终都提在嗓子眼上,这样长期的残酷折磨,不是常人能体会得到的。

“独立怆茫谁可语,梧桐秋叶落纷纷”,她承受的,是心灵无法承受之重。

而更难以承受的,在许鹿希的担心中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1985年,邓稼先回来了,这一次,他不走了。离别时意气分发,相聚时两鬓如霜。

金风玉露一相逢,本应胜却人间无数,可是造化弄人,由于长期工作在核试验的第一线,放射物已经深入骨髓,他已经来日无多了。

为研究核武器的人员颁奖那天,已经重病的邓稼先没有去,他要回自己的家,要陪陪自己的爱人,这也许,就是最后一次团聚了。

邓稼先与许鹿希

桌上,是许鹿希精心准备的饭菜。但两个人感到的,只有无言的哀伤。

饭后,在“八一湖”边,邓稼先与许鹿希安静对坐,深情对望。在他眼里,她仍然是那样迷人,他们仿佛又回到结婚初期的甜蜜时光。

远处,有歌声清晰地传来:“我要去那里,那里没有战争。我要去那里,那里有开满菊花的芬芳。我要去那里,那里有我的好姑娘……”

这一刻,虽是刹那芳华,却如永恒之星,照亮生命。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困难的时候,有种力量,什么坎儿都能过去

!”许鹿希用至死不渝的爱诠释了这一点。

1986年7月29日,留下太多的遗憾、太多的迷惑,62岁的邓稼先匆匆地走了。

然而,邓稼先的事迹刊登后,有一些声音却让许鹿希痛心不已,不少大学生看了邓稼先的经历后说:“这是个傻子,太傻了!要是留在国外,不知能挣多少大钱,也不会这么早死了!”

很多人都在质疑:“他这样值得吗?”

许鹿希也想知道答案。这28年,邓稼先都在哪儿,做了些什么?因为纪律非常严格,他没有写过一封信,没有带回片纸只字。

许鹿希决定,她要把这一切搞清楚,把邓稼先该留下而没有留下的东西写出来,她要让世人了解他!

她爱他,也爱他执著追求的事业,为了那份未尽的情感和思念,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毕生为之奋斗的领域是多么神秘。

从相关的物理知识,到原子弹氢弹,为了搞懂那些生涩的专业术语,许鹿希的探询之路走得步步用心。

从医学到物理学,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支撑她的,是爱。

为了让邓稼先的风骨和人格流传于世,于老迈之年,许鹿希踏上了艰难的采访之路。

第一个六年,她独立完成了传记《两弹元勋邓稼先》,共8万7千字;第二个六年,她带领两个孩子出版了17万字的《邓稼先传》;紧接着,《邓稼先图片传略》《邓稼先文集》相继问世,邓稼先就这样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而那时,许鹿希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理解他需要什么,他对得起我,我对得起他。”没有豪言壮语,却字字动人心魄。

岁月荏苒,沧桑巨变,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永恒的爱情。

小屋依旧,摆设依旧,她说:“只有这样不离不弃,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她知道,他没有走,他就在她的身旁。

“一头沉”办公桌前,他在伏案;

老式的蒙布沙发上,他在谈笑;

他用过的电话、笔筒,读过的书籍都在眼前,甚至只要一抬眼,就能看到他背着书包将要远行。

梦中,他一边深情地望着她,一边嘱托:“你们要保重啊!”

只要有人记得你,你就是不朽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