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来自对未知的想象。”

这一点,在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认知和情感,也在无时无刻地发生着极其微妙的变化。

最大的问题是,父母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的意图所在。

结果在充斥着猜忌、困惑和迷茫的家庭关系中,大多数父母和孩子,都曾感受过绝望无助的痛苦。

那么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导致原本和谐亲密的亲子感情,逐渐产生了矛盾和裂隙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时代的局限。

现在的70后和80后父母,大多了解和体验过体制内国营大厂的优越福利。

因而他们在培养和管教孩子的同时,自然也就更加注重学历、证书和分数,这些在平时看来无关紧要,但是在正规招聘时,却往往能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东西。

但是孩子们因为年龄尚幼、心智未开,根本想不到也看不到许多年以后的未来。

在他们的眼睛里和脑袋里,充斥着网络媒体和直播达人口中那些“一夜暴富”和“一夜走红”的传说。

简而言之就是,父母们越来越焦虑和现实,孩子们却越来越虚妄和空虚。

甚至在网络上一些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下,即使在中小学生之间,也开始了无休无止地炫耀攀比和嫌贫爱富。

可想而知,如果父母对孩子身心发生的剧烈变化视而不见,因为彼此之间所处的时代、境遇和阅历的不同,亲子之间产生矛盾和争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不要太理性。

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是年少懂事、天资聪颖的孩子,他的思维和认识,必定也会有许多盲点和偏差。

所以在孩子遇到挫折或是做了错事时,最需要父母做到的,其实是表达自己同情和担忧的情绪状态。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成绩滑坡和情感受挫时,着急忙慌地和孩子讲道理,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用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少在青春期阶段,大多数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明显就是偏重感性。

更注重情感认知和情绪愉悦,却对自身言行举止背后的道理和规则,常常是不屑一顾。

那么在父母陪伴和教化孩子的时候,就应该更加注重情感上的陪伴、疏导和抚慰,而不是抓住孩子成绩滑坡,或是不懂事、不听话的“表象”,每天从早到晚地啰嗦唠叨。

如果这样,即便父母督促管教孩子的初衷是“为了孩子好”,那也很有可能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感知,反倒进一步撕裂和梳理了彼此之间的亲子感情。

最后,要求别太高。

每个孩子的天赋、心智和思维,都是截然不同的。

就算你付出再多的时间陪孩子学习,花再多的精力和钱财,供孩子读重点学校和名校培训班,你都永远不可能,将一个原本只能考上中专的孩子,培养成985名校的毕业生。

人与人总是不同的,才华能力不同,见识思维也不同。

作为父母,我们首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和自己,认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然后脚踏实地努力,在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道路上“坚持己见”,发挥出孩子最大的潜力和动力,这就足够了。

再说了,父母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这一点,我觉得连大多数父母自己,都做不到。

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总有许多特别强势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疯狂鸡娃”。

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标准,即使孩子拼尽全力,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背书做题,也根本无法完成。

那么这样的要求和标准,显然会伤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感情。

如果我们的孩子,不管自己做出多少努力,都无法完成父母的期盼与要求,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与赞赏,那么在孩子的心里,自然也就无法得到一时一刻的平息与安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打破现实的力量,用父母一颗通透诚挚的心,来唤醒另一颗天真无邪的心。

而不只是,大人提要求、列计划,孩子自始至终,都只能当一个不能多说话也不该顶撞和叛逆的“木头人”。

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太过理性和苛刻,缺乏情感和温度的教育。

因此,当我们为教育孩子而感到焦虑哭闹时,不妨先聆听、等待和相信孩子。

或许当父母在情感上能够接纳和认可孩子,孩子对于父母和家庭的归属感,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