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墨画发端于清初高其佩,之后指墨画家不绝如缕,能称得上卓越的当数大颐潘天寿,寿者指墨雄健高古与他的笔画相互辉映,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指墨画的高峰。

寿者以指代笔并非为猎奇,而是因为指画有笔画所不能者。寿者尝云:“ 画事不须三绝而须四全。四全者,诗、书、画、印是也。”

四全的目的最终为的是涵养笔墨的文雅、雄健、高古之气。而以指运墨,有屋漏痕、锥划沙的金石之气,亦是四全之外的另一补益。

宁海画人受寿者的影响最多,涉艺大多或三绝或四全,如王琛幼年既涉篆刻,书法则宗傅山,绘画则中西包容并蓄,又常涉指墨,指下纵横洒脱,有解衣盘磅之趣。幼公吴宇鸿,浸淫金石最深,作书法写山水,满纸金石高古气息,近来以指墨作山水写生,指端飞扬清逸之气横溢。不语斋为剑,山水、花鸟、金石、书法兼善,文字亦有佳趣,初涉指墨写花鸟山水,布阵经营虽是往日模样,而老辣简古则大异于从前。

所谓“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宁海书画家深受寿者荫庇,书画成就蔚然,人才辈出,王琛、吴宇鸿、应伟建三人,是宁海中年书画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在潘天寿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之际,三人以指墨画汇成此展。指上云烟起,笔下墨浪翻,是对先生之风的继承与发扬,亦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与致敬。(前言:葛民越)

画家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琛

王琛:又名王治龙、王之琛,号塔珠岭人。1965年出生,浙江省宁海人。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结业于姜宝林中国画工作室高研班和国家画院胡伟综合材料绘画高研班。现为宁波市玖玖美术馆馆长,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宁波当代艺术学会副会长,宁波书画院画师,宁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宁波市新的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宁波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对话王琛——

西湖雨:请问王主席您作为这次画展的策展人以及参展画家,请您谈谈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次画展?以及您在指墨画创作过程中的感受。

王琛:去年我整理东西时发现吴宇鸿20年前的一幅指墨画小品,看着特别好。其实指墨画之前我也画过不少,指墨画是中国画传统的一种形式。特别是潘天寿先生在指墨画上给艺术史作出了巨大贡献,潘天寿先生是宁海的文化座标。关于指墨画宁海应该后继有人,传承这门不被重视的艺术形式。于是我就联系吴宇鸿、应伟建,交流我将拟办指墨画展的想法,结果一拍即合。我们仨准备了半年时间,这次展览选取了部分作品,也是因这样的任务使大家进行创作和思考,并大大促进了我们的水准。

潘天寿有一枚印“一指禅”,专用于指墨画,历史上高其佩之后潘天寿的指墨画造诣最高。

我的指墨画作品2010年画得比较多,这次虽然画得不多但比原来要好一点,因为创作经验手头功夫比之前好了。对于他俩我的作品有点格格不入。因为我的作品没有追求传统的古意,现代的元素多一点,但三个人共同特点,对笔墨要求都特别高。黄宾虹与潘天寿都主张笔墨要传承,形式要创新。我的老师姜宝林也是这个观念,笔墨千年不变,但形式刻刻翻新。所以我尽量画得现代。况且年轻人不一定会接受很传统的东西,艺术当随着时代,文艺要融入现代的东西。这是我的艺术观。

吴宇鸿的作品像石谿,我也喜欢。艺术就要有个性,三个人的作品每个人的气息都不一样,这才是艺术。

西湖雨:请问这批作品里您满意的是哪一幅?

王琛:我从来没有满意过自己的作品。我是永远在看别人的画,儿童画也看,在里面找我没有的东西。与图画神交。读一张画就是在读一个画家。

很多画家比较自傲,很少会静下心去观摩别人的作品。即便一个人外表不美,也要品一品她的内在。这是我搞收藏养成的习惯,品一件器物,看一张画,我都会很仔细。

西湖雨:请问您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王琛:创作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灵感,画画是视觉思维,画画要有根。看到这个景,这个物象就是根。比如我的《雪潭龙湫》,方正学读书处 现在那几间茅屋已没有了,我就加上房子可以添油加醋可以取舍,画画是再创造的过程。心中要有景,景是根,清四王是形式主义,永远套来套去,搭积木一样。画画要建立在自然与生活的基础上。

西湖雨:欣赏您的作品,总有一种激情情绪在里面,那么您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情绪渗透进您的画面?

王琛:景在了,按照自然物象造景并加入我的主观情绪。情绪有主观有非主观。情绪能拿捏住是个好画家。画是有能量的。比如弘一法师有悲悯的情绪在作品中。激情只是某个方面而已。艺术创作形式要多样化,情绪是多样的。真正艺术的力量在于他的情绪、心气、格调,有一股气用笔墨投射在纸上,像潘天寿强其骨,这股气是几百年几千年都留在画里。潘天寿会值几个亿,就是这种气的能量的汇聚。

西湖雨:请王主席简略谈一谈这次三人行指墨画展各具哪些特色?

王琛:应伟建的画具有美,这种美属于宁海人的美,比较真实纯朴的美。而吴宇鸿的画有禅意,追求笔墨,崇尚自然之美。我的画有爱,基于真实情境的基础上,更多内心世界的呈现。

西湖雨:画展后你们会有什么打算?

王琛:据我知道浙江好像从来没有搞过指墨画联展。这次动静有点搞大了,可能会成立指墨画研究会。

王琛指画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宇鸿

吴宇鸿:署名幼公、平斋。1967年出生,浙江省宁海人,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画印,先后进修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及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高研班,曾客居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从事书画传播活动,在山东和宁波等地举办过个展及联展,并结集有《吴宇鸿篆刻选》。

对话吴宇鸿——

西湖雨:吴老师,您是我的书法老师,您一直以宽和率性教导着学生们,那么要想成为您这样的书画家,是个人天赋重要还是恩师教导重要。

吴宇鸿:我是从小跟着我父亲身边,潜移默化,培养了眼界和兴趣,父亲在世时没教我一笔,他真正学生也很少,他主张不教乃大教指导思想,多是支持和鼓励,因此我现搞的和我父亲搞的完全不一样,但精神领面上较接近。高品位书画是没办法普及的事情,这个属于个人天赋和家学以及师承渊源诸多因素,过分笨笃或者过分滑头都学不会。比如潘天寿天份极高,可以讲五百年出一人,当然与他后期勤奋也分不开的。但归根结底,天份最重要。还有就是大师底下很难出名家,因为这棵树太大,树底下连小番薯都长不出来,被荫蔽了,往往跟地方名家学出大家的有,你看中国画近代四大家都出自地方名家之门。

要想学好书画,首先要找好明师,而不是名师。第二要在老师指导下勤奋学习。第三初学的人,适当要有个圈子去交流及开拓眼界,不能闭门造车自己跟自己较劲,又累又没有链接。第四当你学习到一定程度,知道怎么去自修的时候,你要学会在一段时间里闭关学习,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

西湖雨:你在指墨画创作过程中的感悟是什么?你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一幅?

吴宇鸿:对创作指墨画一直来我都充满兴趣,二十多年前我就画过一段时间指墨山水。后来画得少,因为我觉得如没有书法和金石方面的修养 去谈论笔墨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而中国画中往往笔墨涵养占主导地位。因我的天性比较率真且有激情,所以创作多以写意为主,因此我不会按照所谓过多的技巧方式去布置一幅画,画画如写字,习惯于上下贯通,写字从天写到地,画画我是从地画到天,画的过程中像写书法一样一以贯之。我创作时往往性致一上来速度就快了毛笔就容易失控,而用指压于纸面上画,易于把控。

在今年潘天寿诞辰一百二十五年那天,我开始创作了近二十多年来的第一幅指墨画,潘天寿画展布展前一天,潘老那张指墨大水牛是我亲手挂墙上,近距离观察后发现一些奥妙,包括纸张,运指速度以及墨色变化等等,更重要的是体会到形同枯槁其质弥坚的笔墨情趣。我刚开始创作的时候笔墨还存有使用毛笔的感觉,到后来发现心情越放开指墨的效果越强,这样逐渐进入了状态。

毕竟目前指墨山水画我还是在探索中,也体会到随着不断深入也将趋于成熟,而成熟了也将容易结茧而不化。艺术一成不变了,就走进死胡同了,就进程式化,那不行 。所以一成熟我又破了它,否定它,在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否定过程中积累经验,才能艺无止境, 才能出来自己稍稍满意的东西。所以我永远觉得画到最后那张才是最好的,也因此始终对此道乐此而不疲。

吴宇鸿指画作品
应伟建

应伟建:别署为剑,不语斋主人,1969年出生,浙江省宁海人,现供职于宁海中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宁波市政协书画院画师,宁波市开明书画院副院长,宁海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宁海县美术名师,著有《自画自说》《画里画外》《晴隆30天》等书。

对话应伟建——

西湖雨:您是我尊敬的人,在创作过程中,对笔墨意趣布局等等方面,能否请应老师您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应伟建:艺术创作忌讳成技术制作,因为太熟练以至于只会按习惯来重复。艺术的重复等于零,重复别人等于零,重复自己的也等于零,所以需要保持好奇心,激发新鲜感。这种新鲜的好奇的感觉,可能来源于题材、构成、材料,也可能来源于工具、手段。指墨画能充分的激发我的好奇心,因为之前我从没有画过,而丢弃了毛笔之后,又必须建立起一套区别于毛笔的线条与造型的方法。线质要顺应自然之变,要善于积点成线,而造型上自然减少浓淡的墨色变化。指墨绘画,立马逼着我更向简略、写意靠拢,逼着我体会线条美感更多更深的可能性。

西湖雨:旁人对作品有很多的评价,但是书画家本人钟爱的作品往往是有特殊意义的。书画家对新作品的构思往往有许多的奇思妙想,作为美术生的我想听听这些奇思妙想。

应伟建:我平时创作的重心其实更多的是在山水画,但这次主要是花鸟的题材,原因是山水更需要写生,而我平时因为工作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大方便出门写生,而暑假又太热懒得出门,不画山水,是因为“缸里没米”。所以就在刷朋友圈时看到别人晒的旅游照,有适合画的便保存下来,画了一组四张的山水小品,也算是“借米烧饭”不得已的一种方法吧。

西湖雨:这次展出的作品里,您认为哪一幅自己比较满意,画面寓意是什么,请问当时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

应伟建: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是,水墨荷花四屏,纯用宿墨来画,宿墨的好处是荷杆子的长线条容易画出来。而整体的基调统一在素雅清静之中,画了十几张,最终只选用了四张。后来想再用宿墨画这种效果,却是再也画不出来,真有那种“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应伟建指画作品

撰文:西湖雨(文化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