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国际社会,得芯片者得天下。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芯片的重要性,整个产业都在全力追赶。国家已经定下任务:在2025年,实现70%的芯片自给率!同时,还要培养集成电路人才、建立完整产业链等到。虽然短期内被“卡脖子”的问题仍会存在,但是情况仍然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另一个领域内,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我国在科研仪器这方面,对外国仍有较大依赖,甚至90%的市场被美日垄断。这种情况,迟早会造成问题!

科研仪器,是所有科研的基础设备。在中国,高端的科研仪器,主要面向医疗、生物、化学、工业等等领域。尤其医疗方面,研究企业使用的一些高端设备,绝大多是进口的。如今,外国正在对中国关闭这个市场。这也就是中国制药企业频频无法在知识产权上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物理科研方面,高速离心机、高效液相色谱仪、核磁波谱仪等很多仪器,也大部分是从外国进口的。这些仪器价格非常昂贵,在2021年,中国光是进口液相色谱仪的费用,就是50多亿元!而且,这些设备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日本,一旦他们在这方面断供,我们的科研将会非常困难!

除了购买设备的限制之外,维修设备的问题同样不少。如今,我们在设备损坏之后,要么就支付昂贵的维修费,从国外请维修师;要么,就干脆重新购买新的设备。而如果是选择维修,那么当国外工程师的维修费,是按照时间计费的。这种计费,从他迈出旅程的那一刻,直到他完成工作回到家中。这其中的所有时间,包括吃饭、睡觉,上厕所,都计算在内!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也曾经普遍存在于所有的国外机器设备的维修师上。之所以后来我们不给了,是因为我们自己已经有了成熟的工业体系,再也不用受制于人了。但是要想突破可延伸的瓶颈,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主要,受制于三个外部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供应链和市场带来的成本问题

科研仪器和光刻机一样,也不是一件完整的设备。组成他们的零件,有可能来自世界各国。同时,仪器组装完成之后,也有可能供给全世界的国家使用。这样一来,零件的订购量和成品销售量都很大,成本自然比较高。

中国要想打造独立的产业链,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需求数量比较低的问题。由于不可能搞普遍的科研,所以对设备的需求量就会很有限。成品机器销售量小,零件的需求也会变小。这样为了保证利润,双向都要加价。这样一来,售价就必然高!在和国际相同产品的竞争中,我们就会在价格上处于劣势!

第二:现成的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体系还不健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先进的科研仪器,都只可能是人来研发的。国外的企业,已经和高校有了很长久和深入的合作,都会定向培养人才。而国内,虽然有这几百万的研究生、硕士、博士,但是缺乏方向性和体系,所以难以涉及科学研究的专项项目。而如果采用国外的人才培养链条,那么又会面临人才流失的情况。至少在短期内,这种情况仍然无解!

第三:自研设备成本高周期长,面对国外的解决方案缺乏吸引力

有很多科研仪器都是专供的,只能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内使用。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很难有企业愿意参与研发!而且,即使参与研发也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人才,研制成功的成本就会很高,研发周期也会变长。

在国外不断供的情况下,购买现成设备,成本低廉而且马上就能提供使用,真的是给钱就能办事!这样的话,国产化科研仪器,吸引力便不大了。

除了以上提的几点受制于人的条件之外,还有一个非常要命的受制环节,那就是专利!如今,美国、日本已经在科研设备上积累了大量的专利!如果我们通过自身努力,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也依然要面临专利的问题!一旦踩坑,诉讼成本倒在其次,光是没完没了的诉讼时间,就能将整个项目搅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说,自行研制科研仪器,在一个世界和平、全球大合作的环境中是真的没必要的!但是,一旦出现了阵营上的对立,这种情况就会很麻烦,甚至有可能出现科技被“锁死”的情况!

那么,有办法突破吗?

办法是有,就是依然需要国家的引领。自研科研仪器,可能在成本上不如国外产品,但是只要国家支持,不计成本的投入,那搞出来还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我们将自研的科研仪器定位为自己用,不急着和国外争海外客户,先依靠国家把家底打好,就有希望在几十年后实现独立和反超。这上面不能急,要一步一步慢慢来!相信依靠强有力的政府,依靠勤劳的中国人民,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