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桥路的尽头,有一处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它的外观和细节都充分体现了江南建筑细部与西式功能构件结合,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建筑价值。这座建筑外观如何?保护修缮的重点在哪里?今天一起去探究下↓
中西合璧的花园建筑
位于长宁区迎宾三路298号的虹桥源1号与虹桥机场为邻,位于当时虹桥路西端尽头,由东楼、西楼、门屋及附楼组成。
虹桥源1号建成初期历史照片
虹桥源1号始建于1923年,次年竣工。建筑东楼被设计成中西合璧的形式,入口门楼牌匾上书院名“丽虹园”。其西楼为西式花园建筑,入口门楼牌匾上书院名“THE LIMIT”。
1940年代历史照片
虹桥源1号的东楼为凹字形平面的单层住宅,坐落在近1米高的基台上。青砖砌筑的墙体,白色抹灰与清水青砖线脚装饰相结合。上覆中式歇山屋顶,四角起翘,形态多样,灰塑等装饰丰富多样。
屋顶构造为西式的木屋架,采用中式的木椽、望砖,上盖传统小青瓦。屋脊分段设如意云纹雕饰、瓦砌镂空装饰及宝瓶镂空装饰,正脊中央有1990年代修复时补塑的“福禄寿”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雕饰,两端设龙吻,垂脊端头设传统人物灰塑,形象生动。屋顶上6座砖砌西式烟囱同样采用歇山式顶盖。朝西屋面上有一处老虎窗,西式构造,平开式玻璃窗。
东楼的建筑形式较之早期的中西合璧建筑已经更加成熟、完整,建筑外观和细节充分体现江南建筑细部与西式功能构件结合,并通过匾额、灰塑等装饰等,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东楼具有研究近代中西合璧建筑形式探索及实践的重要历史、科学和建筑艺术价值。
西楼为二层小楼,总体造型现代、简洁,几乎没有符号装饰。清水青砖外墙,西式矩形木门窗,门窗洞口设钢筋混凝土过梁及平缓的弧形砖券,混凝土窗台及与门窗过梁结合的小雨棚,双坡悬山屋顶出檐深远,上盖小青瓦和传统回纹脊,坡屋面及封檐板平直素洁,顶部设西式砖砌烟囱。
改造更新
2019年起,建筑启动了保护与更新工程,工程范围包括历史建筑东楼、西楼、门屋及附楼的保护修缮,既有建筑西侧附楼的更新改造,以及室外景观整饬,以期恢复建筑历史风貌,协调周边环境,提升建筑安全和品质。
东、西楼外立面修缮
清水青砖及凹平缝试样
通过对照历史照片,修缮团队经过现场勘察、墙面清理、砖缝清理、砖面修缮、砖面勾缝、拼色憎水等步骤,以原样、原工艺恢复了外立面的历史风貌。
屋面灰塑修缮
双龙戏珠修复后
东楼的中式歇山大屋顶是整个院落中集聚视线的装饰重心。修缮团队参照模糊的历史照片中的形象,以钢筋、铁丝、水泥砂浆打底,纸筋灰造型,对屋脊灰塑进行细致修复。
门屋外立面复原
修缮前后对比
此次修缮根据历史照片,铲除后期外覆抹灰,恢复黄沙水泥加干粘石壁柱及墙面装饰。
室内重点部位修缮
修复后的东楼拼花地砖与拼花地板
东楼除北侧原主入口门厅及走廊局部保留原拼花地砖处为原始地坪,其余房间地坪均为后期改造;西楼底层北侧原主入口门厅及厨房、备餐间保留原水磨石地坪处为原始地坪。原台基地垄墙间被填实,后期浇筑混凝土地坪,上铺木地板、地砖等饰面,标高高于原地坪,此次设计对其进行拆除并调整标高,铺设实木人字拼花地板。
修缮后的木壁炉套
此次修缮对历史建筑室内重点保护部位及有特色的装饰如木护壁、壁炉、木门窗及门窗套、拼花地砖、水磨石地坪等进行整体保护与修缮,结合家具陈设,还原雅致、舒适的室内环境。
室内木饰面修缮
修缮后的木饰面
不同于东楼富于特色的外观,两幢老宅室内装饰比较低调,包括木护壁、木门窗及门窗套、壁炉套、木地板等在内的木饰面为建筑室内的装饰重点,此次修缮也重点关注了木饰面的修复和油漆。
总体环境整饬
整饬后的南侧花园小红桥
此次修缮,结合场地现有条件,恢复近代花园建筑南园北庭的空间格局。北侧庭院的设计对现存历史铺装的石材进行了保留再利用,作为近百年历史记忆的步道,形成场地记忆。南侧花园以植物为主,结合小尺度的景观花溪与泉水,与项目基地北侧礼堂地块中心的垒石旱溪造景呼应,形成“山水格局”。
2021年6月,虹桥源1号保护修缮竣工,久经风霜的历史建筑重现往日风彩。
资料:上海发布
编辑: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