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位于四大地理区划的青藏地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大通河5大水系,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唐宋属吐蕃,元朝属宣政院管辖,清朝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青海省博物馆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新宁广场东侧,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4932件,以新时期彩陶和民族宗教类文物最具特色,涉及宗教、民俗、政治、经济、军事、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以下就对青海省博物馆馆藏的16件珍宝进行盘点。

1.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高12.5厘米,口径24.2厘米,底径9.9厘米,为泥质红陶,敛口,卷沿,略鼓腹,小平底。黑彩纹饰。在口沿内壁绘有两组手拉手的群舞人体图形,分别为11人和13人。人物身着圆球形装束,形象与大通上孙家寨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的人形略有不同,但画面都用简洁明快的构图,生动描绘出一幅原始人群集体舞蹈的场景。1975年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盆构图巧妙、画面简洁、人物造型生动,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绘有人物舞蹈场面的画面,在艺术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人物风情的重要历史资料。

2. 马家窑文化彩陶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彩陶靴通高11.6厘米,口部呈圆形,直径为6.6厘米,口微侈,与这里出土的彩陶罐的口部相仿。从整个造型来看,分为靴靿、靴面和靴帮、靴底三部分,靴靿与靴帮、靴面之间用两条曲形的条纹相隔,而靴面靴帮与靴底有明显的衔接痕迹。靴帮与靴底的连接处呈向外突出的内纳状,应该是反绱工艺的证明。靴底厚0.4厘米至0.6厘米,头部呈圆形,跟部呈方折形。1989年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柳湾墓地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靴衔接连贯的靴帮与靴底,流畅而清晰的缝合痕迹,古朴简约的纹饰,以及靴帮和靴筒饱满而圆润的曲面,无不印证着河湟先民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将鞋的历史推衍至三千年之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造型,国宝级文物。

3. 马家窑文化弦纹网纹彩陶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器高28.5厘米,腹径28.7厘米,侈口长颈,鼓腹平底。器形规整,表面光洁,从上至下通体绘彩,色彩艳丽。颈部为弦纹,肩腹部分别绘网纹、圆圈内填十字圆点纹、波纹、弦纹。1978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拱北台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器构图层次分明,线条均匀准确,显示出高超的构图技巧,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典型器物,是一件珍贵的彩陶艺术品。

4. 辛店文化双勾太阳纹彩陶双耳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早期遗存与齐家晚期遗存有十分明显的继承发展关系,辛店彩陶也接受了不少马厂类型彩陶的文化因素。此罐高24.9厘米,口径12.3厘米,腹径19厘米,侈口束颈,略垂腹,颈部双耳,平底。绘彩部位施桔红色陶衣,黑彩,颈部饰网格纹,腹部绘七只大角鹿,鹿似停立昂首,并在其中点缀着草叶纹和太阳纹。20世纪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罐形态生动,器型美观,纹饰简练生动,布局合理,是青海地区辛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辛店文化彩陶中的珍品。

5. 齐家文化七星纹铜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七星纹青铜镜直径8.9厘米,厚0.4厘米,重109克,是一件有柄镜,不过镜柄属木质,更为原始,甚朽未能保存至今。出土时是挂在墓主人胸部,可以推测青铜镜乃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也有可能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通过鉴定,七星纹青铜镜的铜锡比为1比0.096(含锡约8.8%),与后期成熟的青铜镜合金相比,含铜比例较高,而含锡较低,可能是我国铜镜起始阶段合金配比比较原始的表现。1977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这枚铜镜用单范铸造,它的出土把我国铜镜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面铜镜,在中国青铜镜史上弥足珍贵,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国宝级文物。

6. 齐家文化大石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是一种板状体鸣击奏乐器,磬的历史十分悠久,是古代祭祀中具有特殊身份的法器。此磬长96厘米,宽61厘米,厚4厘米,上面刻有花纹,中间偏上有一圆孔,边缘刃部有打磨痕迹,上端有琢制的穿孔以便于悬挂,敲击有洪亮的金属声,声音清脆而富有韵律,和鸣悦耳。这件石磬制作精美,表明喇家遗址已具有很高的社会组织结构,遗址内发现的玉器、白陶和陶窑也反映了喇家手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2000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磬制作精美,形制巨大,其制造工艺符合黄金分割的规律,说明四千年前的先民们在制造此类重器时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准,是迄今发现的器型最大、时间最早的石磬,被称为“黄河磬王”,国宝级文物。

7. 战国狼噬牛金牌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金牌饰长14.7厘米,宽9.2厘米,重365克,纯金制作,器形似起伏的山峦,用浮雕的方法表现出山峦、森林、狼、牛等自然形态,画面中一只狼在森林中正咬噬一头牛的后腿,牛作痛苦挣扎状,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跃然纸上。金牌背部略平展,有两个矩形横扣,应为系挂之用。金牌饰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典型器物,多以动物为题材,是显示身份等级的标志性佩物。1994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器采用透雕手法,又具有浮雕效果,立体感强,层次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准确,铸造工艺特殊,艺术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动物搏斗场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像这件形体较大的金牌扣饰则比较少见,弥足珍贵。

8.新莽虎符石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虎符石匮身长1.5米,高0.5米,背宽0.6米,分上下两部分,造于公元9年,通高两米有余,上为石盖,雕有俯卧石虎;下为石匮,虎符石匮正面和底部雕刻着“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22个篆体字。虎符石匮是王莽假托天命,大造舆论,夺取西汉政权的产物,是放兵符的柜子。虎俯卧在长方形石座上,虎尾搭背呈蹲伏状,双目前视,栩栩如生,似有一跃而起的神态。1986年出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郡故城遗址,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这件虎符石匮具有汉人石雕浑厚古朴的风格,雕刻纹路清晰,神情生动,实为稀世珍品。王莽又“颁符命四十二篇于天下”,虎符石匮当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目前仅见的一个,国宝级文物。

9.东汉赵宽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宽碑又称“三老赵宽碑”,东汉光和三年(180年)刻,为青石材质,书法字体为隶书,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篆刻碑文人物为赵掾即赵宽,掾不是名,而是古代属官的官职通称。《碑帖叙录》评价此碑“碑字端厚雄浑,极似史晨碑,为东汉隶书之典型”。《书法经纬》说它“书体流美可爱,兼有《张迁》《华山》《校官》诸碑之长,界乎《曹全》《孔庙》之间。该碑是民国29年(1940年)夏,乐都县高庙镇白崖子村群众在挖垫村北白崖沟口墩(古代烽火台)壕时,在墩北30余米处出土。1942年省政府令将赵宽碑送往西宁的青海省图书馆保藏,也拓印了一些拓片,流传省内外。1951年图书馆失火碑被焚毁,现在碑身仅存碗口大一块,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碑镌刻流畅,字体娟美;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别具一格,是汉隶中之佳品。

10.魏晋青铜玄武砚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砚滴为文房用具,其出现与书画密切相关,即可陈设,又可实用,又叫水滴、水注、书滴、蟾注等,滴水入砚以供磨墨的工具,砚滴的出现不晚于汉代,“其制甚古,古者以铜,后世有瓷”,最早为铜制,多为龟蛇熊羊之形。此砚滴通长15厘米,青铜质,作一蛇伏于龟背状,龟蛇合体,龟腿直立,作站立状。龟颈前伸,头昂立,双眼圆睁,口有一小孔,衔一耳杯。耳杯浅腹,平底。龟甲铸痕清晰,背甲阴刻的纹样规则清晰,形象逼真,有长蛇曲卧龟背,蛇头曲伏在龟颈右侧,花纹呈点状分布蛇身,生动自然。1990年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汉墓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器既实用又可供观赏,铸造精美,形象生动,为小巧的案头文房赏玩,助文思,养心性,反映出魏晋文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弥足珍贵的青铜实用器精品。

11.魏晋金扣蚌壳羽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羽觞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这件金扣蚌壳羽觞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杯身是由一整块蚌壳稍事加工而成,口沿镶有金片,双耳也由金片制成。青海省地处内陆,并不产蚌,何况是长13.7厘米的大蚌,所以金扣蚌壳羽觞更有可能是从内地流传而来。因此,这件金扣蚌壳羽觞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青海道流传到青海,或是中原王朝对古墓主人的赏赐。1985年青海省西宁市南滩地区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这件金扣蚌壳羽觞材质特殊,蚌壳镶金工艺的耳杯极为罕见,华丽珍贵,在全国范围内是极为少见的,是一件难得的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的精品。

12. 北朝红地云珠日天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北朝红地云珠日天锦为锦幡残片,长48、宽28厘米,组织为1:1平纹经锦。整体为红地,上有云珠串成圆圈以兽纹或花纹图案环环相扣。圆环内中央或为交趾端坐的日天,或为人于坐骑之上持弓狩猎图。人物服饰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除图案外,锦幡上原应织有文字,现残片上仅有“去”、“昌”等文样。1983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地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这件红地云珠日天锦绘制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格图案,是现存最早的锦幡残片,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为青海丝绸之路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13.唐敦煌写经《羯摩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羯摩经》内容是佛教的戒律和修行的忏悔,算得上是一部佛学中的经典著作。此经卷长约17米,宽约0.49米,上面工整地抄录了933行经文,共计16000多字,俨然一部巨作,也被誉为是“传世典籍”。此卷《羯摩经》原为敦煌经卷,是敦煌莫高窟中的遗物,其后流失海外,19世纪40年代被爱国学者回购。这卷《羯摩经》是唐朝初年的手抄经文,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全卷16000多字均为小楷,字迹清秀,十分难得。其纸张经过现代科技的鉴定发现是染黄纸,染黄纸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具有一定的抗腐蚀能力,在隋唐时期是宫廷内的皇家专用纸张,所以由此可见这卷《羯摩经》也是专为皇家所抄录的。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经卷全文字迹清秀,属于珍贵的敦煌经卷,是难得的唐朝初年的手抄经文,书写在十分罕见的染黄纸上,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现存最早、最长、最完整的手抄经书,国宝级文物。

14.唐吐蕃骑射形金饰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饰片整体轻薄,周缘有钉孔。武士形象威武,策马飞奔,满弓拉弦。头戴山形冠饰,两根辫子垂于脑后,八字须,大耳坠,着窄袖对襟翻领联珠纹图案服饰,革带上佩戴箭箙佩剑,脚着皮靴,马鞍、马镫等马具刻画清晰。2017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被盗出土,2018年青海“3.15”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现藏于青海省文物研究所。此器制作新奇,不仅反映了狩猎生活,更为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服饰、武备等内容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5.元至元通行宝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宝钞纸质为桑皮纸,呈长方形。钞面第一栏“至元通行宝钞”,第二栏中“贰贯”字样。下有长方形排列的两贯钱形,左右两旁印有八思巴文各一行,左书“中统元宝”;右为“诸路通行”。钞面上下各有一八思巴文官印,左上角盖有蓝色斜骑缝章印。传世品,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这件纸币保存较好,字迹清晰,是研究当时社会经济、货币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十分难得。

16.明永乐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央政府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为笼络西藏僧人,宫廷制造了大批金铜佛造像,用于赏赐赠与。这批佛造像制作精良,选用上等红铜铸造,集合了汉藏两种风格,般在莲座前台正中刻“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楷书款。此尊造像是明成祖朱棣赠送给瞿昙寺活佛“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班丹藏卜的礼物之一。此像高145厘米,立于仰俯莲座上,身体略向左侧扭曲,头戴五叶冠,缯带在耳后上扬,国字脸,低垂双目,神情温婉慈祥;上身裸露带璎珞,下身着裙,双手各牵一支莲花,每只上各有三朵莲花,一朵凋谢,一朵盛开,一朵含苞待放,代表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佛法之光普照世间;莲座上下各饰一圈连珠纹,珠形滚圆,座前沿用汉藏梵三种文字刻“大明永乐年施”款识。传世品,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此尊造像工艺精湛,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身姿婀娜,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术水平,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是青海地区最高的一尊铜佛像,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的永乐宫廷铜造像,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