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自古就是国家大力倡导的善行。虽说明朝宗藩中的孝子不在少数,这些大孝子的行动往往还会伴随一些异象,如芝生父母寝室,双鹤盘旋祭所,甘泉涌出,墓上开花香气袭人之类,但韩王府的宗室朱冲秋要是称大明宗藩第二大孝子,那就没人敢称第一。他的孝敬,已经不仅仅是“刮股疗亲”“徒跿送葬”“哀毁逾礼”这些古人常见的孝顺父母的表现了。不仅是几代韩王不停地上疏朝廷赞扬他的孝行,而且几代皇帝从英宗、景帝到宪宗,也被他感动的一塌糊涂,毫不吝惜称他为“宗室之光”。在古代,有些孝子会做出一些今天人看来非常匪夷所思的事,如晋府的宗室朱奇洋幼年丧母,为此哭到吐血,其父亲面部生一毒疮,他亲自为父亲吮吸毒液。本文的主人公朱冲秋更猛,试问从古至今有几人能做到亲尝母亲的排泄物呢?这位大孝子藩王真的做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冲秋是韩宪王朱松的第二子,生母是朱松的侧妃季氏,永乐二年朱冲秋被封为襄陵王。朱松英年早逝,还未来得及就藩就在南京去世了,留下几个幼子,当时他的次子朱冲秋只有7岁,大儿子冲火或也不过11岁。永乐二十二年,24岁的朱冲秋跟随其兄韩王朱冲火或前往封地陕西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市)安营扎寨。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位襄陵王数十年如一日孝顺诸位母亲、敬奉兄长,把数位韩王感动的稀里哗啦,历经三位皇帝先后六次下谕旨表彰他。

可能是因为幼年丧父导致没能感受到完整家庭的温暖,朱冲秋非常孝顺他健在的母亲季氏,而且更难得的是,他对其兄长韩王朱冲火或也非常尊敬和爱戴,这种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并存的场面,别说在贵族家庭了,就算在平民百姓家中也异常难得。正统十年,朱冲秋奏称希望可以在平凉城北修筑一个菜园,以良辰美景供养母亲游玩。被皇帝批准。

正统十二年,皇帝第一次下书表彰朱冲秋,称他勤学好礼,天性至孝,对嫡母和生母一视同仁。生母季氏患重病,他割下大腿的肉做汤奉予母亲,叩头祈天,希望可以让母亲延年益寿,并天天祈祷,从不间断,母亲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嫡母冯氏(宋国公冯胜侄女)患病,他也是如此侍奉,并未和生母进行区别对待;哥哥韩恭王生病,冲秋朝夕侍奉于侧,衣不解带,目不交睫,亲尝汤药。韩恭王薨后,冲秋哀毁逾礼,徒步送葬。足见其孝悌之情。

按传统礼制,小宗没有资格祭祀始祖,但朱冲秋实在恋慕自己的亡父朱松,于是在皇帝第一次下书表彰他后不久,他便上疏奏称自己自幼跟随长兄来到平凉,而他父亲朱松却葬在千里之外的南京,自己作为小宗一直不敢违背礼制祭祀父亲,因此希望能派人去南京祭祀父亲,以尽追远之情。因他的孝顺感动了皇帝,故皇帝对此违背礼法的行为特意批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传统认为,一个人若能孝顺父母,那么他也必然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朱冲秋正是如此。正统十四年,因英宗去瓦剌留学,朱冲秋忧心忡忡,上疏景帝,愿意奋不顾身前往京师勤王,景帝深受感动,第二次下敕书嘉奖他的忠君爱国之心。

景泰五年,皇帝第三次下书表彰朱冲秋,景帝在敕书中对他的赞誉之情毫不吝惜,称赞他是“宗室之光”:“孝悌本是天赋于人的,但并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或者有人在表面上看着很孝顺,内心却并不诚恳。而叔祖您确是实打实的孝顺父母。对你母亲的孝敬自不消说,无论是对生母还是嫡母皆一视同仁,日日问安不辍。生母患病,你割下大腿的肉喂养母亲,叩头祈祷上天,愿以减少自己的寿命为代价去延长母亲的生命;你恭谨地侍奉兄长韩王,韩王生病时,你侍奉于左右毫不懈怠。试想若一个人连侍奉哥哥都能做到如此恭谨,那对自己的母亲如何还用说吗?朝廷至今都能看到韩宪王妃冯氏不断上奏疏称赞你的孝情,足见你的孝情的确被人人看到,而人人赞颂之。朕见此心里非常高兴,如果天下人都能效法你的孝悌之心,国家何患不治呢?叔祖可真是宗室之光、宗室之幸。”

英宗从瓦剌归来后,天顺元年,第四次下书表彰襄陵王朱冲秋。本年韩王朱征钋上疏称赞其叔祖襄陵王冲秋的孝情,称朱冲秋的母亲季氏已经是81岁高龄,因身患重病而无法服药,冲秋便割去大腿上的肉做成汤汁,再剪下自己的胡须,将肉屑、杂香和胡须一起焚烧,以祈祷上天让母亲病愈。甚至连母亲的排泄秽物,他都取来亲尝。没几天母亲的病居然好了。而朱冲秋此时已经57岁了,他自己还有旧疾,身体虚弱,但母亲生病,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依旧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数十年如一日侍奉母亲。神奇的是在母亲病愈后,他的旧疾居然也好了。韩王认为,襄陵王冲秋的孝情已经感动了上天。皇帝再次表彰了朱冲秋。

天顺七年,此时朱冲秋的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他依然对母亲思念如初。韩王再次上疏称赞冲秋之孝,皇帝第五次下书表彰他,说:“在你母亲生前,你就数十年如一日地侍奉,在她去世后依旧不忘旧情。今年去祭扫母亲的墓时,哀痛如初丧,亲自背来新土给母亲的墓填土。也许上天也被你的孝情所感动,故本是雨雪连绵的坏天气,却在你到了以后雪就停了,天气也晴朗了。如此可见一斑。”

成化十年,皇帝第六次表彰朱冲秋,继任的韩王朱偕灊奏称他的曾叔祖襄陵王冲秋虽然已经75岁高龄了,但每年祭扫其母亲的时候还会亲自背着新土给母亲的坟墓填土,哀痛如初,一点都没忘了已经过世十多年的母亲,古人所谓的终身慕父母者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人。故韩王请求皇帝奖励襄陵王以作为宗藩表率。皇帝也感到意外,称赞再三,第六次给襄陵王下书表彰:“韩王称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却依然像你母亲活着时那样孝顺。父母活着时能做到精心奉养的人很多,但在去世多年后还能像你这样孝顺的人却很少。曾叔祖简直是道德楷模、宗室之光。你的孝行堪称宗藩的表率,异日必能名垂青史。”

有这么一个孝子典范,朱冲秋的家人自然会受到他的感染,他的儿子朱范址,女儿清涧县主都因为孝顺父母得到朝廷的嘉奖。

景泰元年,皇帝奖谕朱冲秋的长子朱范址。范址侍奉父亲,以及对各位嫡母、庶母不分彼此亲疏,异常孝顺。生母荆氏患病,范址忧形于色,昼夜在母亲的卧室侍奉,亲尝汤药,亲自喂给他的母亲,母亲病好后才回到自己的住所。没多久母亲又中风了,半身不遂浑身僵硬,范址以头触地祈祷上天,祈以身代,割下大腿的肉喂他的母亲。于是没多久母亲的病就好了。

成化十一年,朝廷奖励襄陵王冲秋的女儿清涧县主和其孙征鍨的儿媳妇王氏。县主有孝行,生母夫人病剧,她割下大腿肉喂母亲吃,其母亲的病就好了。冲秋的孙子朱征鍨病剧昏迷,其儿媳妇王氏割下大腿肉煮汤,他居然苏醒了。礼部认为,割大腿肉的行为太伤身体,故不主张旌表。于是皇帝给襄陵王冲秋下书说:“你的长女及曾孙媳妇王氏割股疗疾,这正是因为你平时的榜样做得好,故而感化一门。”虽然朝廷不提倡割股疗亲,但鉴于襄陵王一门的孝情感人至深,于是皇帝破例奖励了清涧县主和王氏。

成化十三年,襄陵王朱冲秋薨,享年77岁。《明实录》评价他“素性忠孝,以读书乐善启迪后人,生活节俭,明礼知礼,为藩府之冠。”宪宗皇帝赐其谥曰庄穆。诚如正史中的评价,朱冲秋一生知礼明礼,恪守传统文化,将传统儒家圣人所倡导的忠与孝刻进血液和骨髓里,这必然是皇帝大力倡导的。但无论古今,孝亲尊亲的传统美德从不过时,因为第一代襄陵王朱冲秋的良好表率,朱冲秋的后代也不负他望,家风齐整,故“韩诸王以襄陵家法为第一”(《明史·诸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