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东文财经(ID:zscy0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零食第一股,也卖不动了。

8月19日,三只松鼠发布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41.14亿元,同比下降21.80%;净利润8213.43万元,同比下降76.65%。

营收、净利润双双大幅下降,明显不及市场预期。

其股价表现更为羸弱,2020年6月以来已下跌77%,市值蒸发200多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已达1.1万亿元,2021年有望突破1.4万亿元,近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身处快速增长的景气行业,又是年营收上百亿的头部品牌,三只松为何股价持续暴跌?

三只松鼠靠电商平台扶持崛起,其兴衰与线上电商息息相关。

2015年—2019年,中国互联网电商高歌猛进的5年,三只松鼠营收也从20亿暴涨至101亿,大多为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贡献。

2022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来自第三方电商平台的营收为30.13亿元,占总营收73.25%。直到今天,依然严重依赖电商渠道。

但随着线上红利结束,三只松鼠的基本盘正被撼动。

今年上半年30亿元电商平台收入中,天猫系营收11.97亿元,同比下滑25.56%;京东系营收11.19亿元,同比下滑21.64%。

对于营收下滑原因,三只松鼠明确指出:线上平台流量下滑,人群持续分化;聚焦坚果后SKU缩减;疫情导致部分物流仓库发货受限,影响电商整体营收。

为摆脱对电商依赖,三只松鼠前几年疯狂拓展线下渠道。

2019年,创始人章燎原喊出“万家门店计划”,打响线下反攻战。当年其所有线下门店不过几十家,2020年暴涨到600多家。

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投食店新开1家,闭店56家,截至期末累计85家,实现营业收入3.39亿元;

联盟店新开37家,闭店182家,截至期末累计780家,实现营业收入2.98亿元。

从大规模关店来看,三只松鼠的线下之路走的并不顺畅,进一步验证“线下渠道竞争更激烈、运营成本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线上线下全面熄火,三只松鼠的利润空间也在被挤压。

随着线上红利见顶,获客成本上升,公司需要拿出更多销售费用(平台费用、明星代言、电视植入等),从而侵蚀利润,增收不增利。

在今年上半年利润下滑原因中,三只松鼠就提到:为夯实坚果心智,投入超亿元品牌推广费用,较大程度影响当期利润。

再看具体数据:2018—2019年,公司年营收从70亿元涨到101亿元,净利润却从3亿元跌到2.39亿元,属于典型的增收不增利。

而2014—2019年,公司销售费用暴涨近10倍,从2.34亿元翻到22.98亿元,利润被巨额营销费用吞噬。

所以三只松鼠的毛利率一直比洽洽食品、良品铺子等同行低,营收规模最大却最不会挣钱。

电商红利一去不复返,线下转型又不见效果,“零食第一股”短期触及天花板,而没了增长预期必然会被资本市场嫌弃,股价暴跌77%....

作为互联网零食品牌,三只松鼠还有个顽疾是“代工模式引发的质量危机”。

公司此前靠营销驱动,产品采取代工模式,公司只负责包装、营销等环节,坚果加工、运输等环节则外包给代工厂,最后贴上三只松鼠统一包装,就是所谓的贴牌销售。

轻资产代工模式,没法对产品质量、标准化进行把控,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投诉不断。

2020年5月,三只松鼠生产的“开口松子”,被抽查出“过氧化值”不合格,超标340%。

2020年10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一份报告显示,在检测的15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超过欧盟标准。

其中含量最高的品牌是盐津铺子、三只松鼠和董小姐三家,而丙烯酰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划定的2A类致癌物,可能使人致癌。

2021年11月,有网友投诉称在“薇娅直播间”买的三只松鼠每日坚果变质发霉....

频繁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品牌形象和销售额,导致其下定决心自建工厂保证质量。

2022年4月,三只松鼠发布战略转型公告,在“向高质量发展全面转型”变革背景下,着力延伸产业链,通过建设坚果示范工厂进入二产,以此推动坚果产业工业化水平提升。

简单说就是逐步告别代工模式,自建工厂自产自销,从轻资产模式走向重资产运营。

据三只松鼠半年报显示,其第一座工厂以每日坚果为试点,2022年4月开工建设,采用30万级洁净车间,36套全自动化生产产线设备,打造业内高标准每日坚果生产工厂,产品下线可直发消费者,是集生产与发货一体化的综合工厂。

目前,每日坚果工厂首批规划的两条产线已于2022年7月进入试运营,8月正式投产,未来还将持续打造“示范工厂”。

重资产自建工厂,好处是公司能亲自把控质量,但也失去了互联网公司轻资产的优势,其估值将从互联网公司向制造公司靠拢。

股价暴跌77%后,三只松鼠目前动态市盈率为48倍,估值并不具备优势,短期内很难扭转下跌趋势。

长期来看,三只松鼠要在线上红利见顶后,适应低速增长,并找到打通全渠道的办法。

否则,资本市场不会垂青一个毫无增长预期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