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动辄百万的天价彩礼频频上热搜,有人抨击彩礼是封建糟粕,建议取消彩礼;也有人反驳说收彩礼理所应当,是对女方的重视和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100W的天价彩礼合理吗?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不要给彩礼,要给多少彩礼要视家庭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彩礼可以代表男方对女方的心意和尊重,但两者间不能画等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彩礼由来已久,西周时已经有关于彩礼的记载了。西周时期建立并实施礼乐制,作为礼乐制一部分的三书六礼也在此时形成,并延续到清末民初。

三书六礼中的“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给彩礼”。三书六礼是从议婚、订婚到完婚的一系列礼仪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有个关于三书六礼的故事,宋朝时,有男子对一女子一见钟情,回家后立即告知父母,请媒人去提亲(即纳采)。原来女子早就属意于男子,于是女方父母马上同意了提亲。媒人问得女子的生辰八字和姓名(即问名),并将它拿到祖庙进行占卜(即纳吉),不料占卜出两人八字不合,不宜成婚否则会有横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子听闻,在闺中以泪洗面并决定终生不嫁。女子的父母见状,央求媒人再去占卜一次,这次占卜结果却出奇地好。原来第一次占卜时,媒人错拿了他人的庚帖。男子大喜,马上向女子下聘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天,男方马不停蹄准备了茶叶、果物、饼、酒和金银饰品等聘礼,并细细写在礼书上送到女子府上(即纳征),并定下佳期迎娶女子(告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终于到了婚期,新郎带着迎亲书前往女子家中迎娶女子(即亲迎)。新娘披金戴银,身着红装,在摇曳的红烛光中和新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有没有发现古代的三书六礼和我们现在结婚的礼仪很像?虽然现在的形式简化,也不需要媒人,但都要到女方家里提亲、告期,也要纳征和亲迎,现代的婚礼仪式可以说是由“三书六礼”演化而来的。现在富有争议的“彩礼”与三书六礼中的“纳征”大同小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和现在几十上百万的彩礼不一样,“纳征”的金钱味没有那么重。它最初代表着亲友对新人的祝福和新人对幸福的美好心愿。杜佑《通典》曾对汉代纳征礼物及各物之用意作了说明,其中说到“合欢铃音声和谐”、“鹿者禄也”、“乌知反哺,孝于父母”,可以看到不管是送合欢铃、鹿还是乌鸦都有其美好的寓意,虽然不及金银贵重,但是对新人最好的祝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赞成百万彩礼的人常说:彩礼代表的是尊重和重视,给得少就是不尊重女方。这样的想法也能理解,因为古往今来我们都很看重明媒正娶。

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可以有多个妾,但是正妻只能有一个。那个时候的婚姻多是政治联姻,贵族之间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和权力进行联姻,因此只有世俗贵族女子才有资格当正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贵族为了彰显正妻的地位,维护封建礼制,会严格遵守三书六礼,强调明媒正娶。娶妾则要低调,婚礼不可按三书六礼操办。三书六礼就像是一条三八线,严格地将正妻和妾侍区分开来。如果正妻没有得到三书六礼的待遇,女方家族会自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这种“正妻”思想依然沉睡在许多人心中,成为收取天价彩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哪怕现在早已不是几百年前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这些传统婚礼习俗这么麻烦,能不能全部废除呢?提亲、纳征、亲迎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天价彩礼也成为了情侣步入婚姻殿堂的阻碍,为什么我们还要遵循这样的婚礼习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朋友曾和我分享过他婚礼的心路历程,起初他们也非常反感繁琐的婚礼仪式,同样认为彩礼没必要。但是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还是按礼节筹备了一场小婚礼。准备的过程确实和他们预想的一样疲惫,也让他们起了很多摩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到了婚礼当天,他们站在小小的讲台上,看着来参加婚礼的亲友,再转头看向对方,他们突然明白为什么三书六礼能够持续上千年,直至现在我们结婚还有三书六礼的影子在。

他说:你很难对祝福说“不”,尤其是来自众人的祝福。当你看着桌子上的花生、瓜子、桂圆和红枣,四处张贴的囍字,感受项间金银的重量,亲友的殷切目光,你会发现我们需要这样的形式和祝福,那跟领个证是完全不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三书六礼”不只是一种礼仪,它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在提亲、纳征、告期及迎亲的过程中,夫妻有机会进行磨合,双方父母有机会进行沟通,新人有机会向亲友分享他们的幸福,向世界宣告他们对另一半的主权。

但反对彩礼的人确实也有他的道理在,现在彩礼已经变味了,它逐渐脱离“纳征”的美好寓意,成为了一个攀比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祝福,就像每逢节日朋友圈里的红包和礼物。不管男方家庭的实际情况如何,要求男方要和别人一样给出天价彩礼,不给就分手已经违背了彩礼的初衷。最初三书六礼是为了缔结一段美好的姻缘,而现在却成为了情侣开启婚姻生活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要废除的不是彩礼,更不是所谓封建糟粕的“三书六礼”婚礼习俗,而是人们攀比的心。

过去每个朝代给的彩礼都不一样,宋朝以前彩礼都不多,礼轻情意重,要的是一个好彩头。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特点,周朝的彩礼一般是丝织品,汉朝是大雁、布匹、羊、米、酒、金钱等三十样东西,唐朝时是大雁、米、阿胶等九样,宋朝则是茶叶、果物、饼、酒,金银饰品等,发展到现在金钱味越来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需要摒弃的,并不是传统“三书六礼”的婚俗文化,而是物质攀比的心态。婚姻的美好与礼金的多少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在传统文化回归大众视野的今天,我们常说文化自信,自信的是有能力保护它、发扬它,让子孙后代不是从史录和影视剧中回顾它,而是能切身地参与其中,感受中华婚俗礼仪的仪式感,品味中国骨子里的文化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