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你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狠人”——感情永远没有空窗期。

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去恋爱的路上。

永远年轻,永远有伴。

我前同事阿月,我以前称她“男人收割机”,现在喊她“时间管理女王”。

她厉害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她今天和明天口中的“我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

我认真问过她:“你对每段感情都真心爱过吗?你结束恋情的时候不难过吗?”

她的回复令我十分瑞思拜:

“只要对象换得快,悲伤就追不上我。”

其实提起阿月这类人,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渣女/男”,对爱情不够用心,对他人不够尊重。

坦白讲,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直到我接触到了一个心理学名词——“爱情成瘾”。

那些频繁更换伴侣的人,他们可能不是海王本性,而是

心理

真的得了“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我第一次产生以上想法,是因为一部法国喜剧片《恋爱成瘾》。

男主角加百利对女人完全无法抗拒,甚至有着超乎常人的沉溺。他可以轻易被异性身上的某一特质吸引。比如气味、首饰、动作.......

上一秒在路边刚认识的女人,下一秒就能与她滚入床单。

随时随地想开始新感情,享受陷入热恋的那份满足感。

一开始,加百利还因自己的魅力沾沾得意,觉得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

直到后来,因与老板的妻子、女儿发现关系后,在职业圈混不下去,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却完全又没办法克制自己勾搭女人的欲望时,他才意识到——

这不是简单的风流,而是恋爱成瘾。

后来经前情人善意建议,他找到一个叫MINDER的服务公司,开始极为严格的“戒女”训练。

经过一系列惨绝人寰又毫无效果的尝试,男主终于意识到,他之所以频繁恋爱,并不是贪性、也不是恋女,他潜意识是在寻找

完美的伴侣。

简单来说,就是希望通过不断恋爱,进行多次筛选,直到遇见那个对的她。

希望通过一段正确的爱情,来抚平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怕被人抛弃的焦虑感。

但他错就错在,只要抱着“下一个”会更好的念头,人就永远没办法在一段感情里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需要申明的是,医学上并没有把“恋爱成瘾”归为临床术语,它更多是指人在亲密关系中一种不健康的状态。

在一段对爱成瘾的关系中,不安全感和依赖性是主旋律。

而这份自我极度缺失的被爱感,通常是源于童年时的创伤经历。

比如投稿的@大鱼。

“我自己去年一年,都在以各种形式各种目的撩男人,大概有17位。

网上撩骚几位,现实中男朋友几位,多半最后都变成了P友,觉得谈恋爱不太合适。

知道这样不对,但就是没办法停止恋爱,享受随时吸引他人的快感,享受被照顾被重视的感觉,会因此觉得自己有存在价值,即便是身体价值。

小时候自卑内向,胆子小,父母觉得没出息,也没有给与耐心和鼓励,更多是埋怨和打击,导致自己现在极度依赖他人的认可。

换了那么多对象,也不过是害怕孤零零的感觉。”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童年时期被父母冷漠对待的孩子,内心对自我一直会有厌弃感——“我不可爱”“我不够好”。

这种信念会伴随他们长大,内心残缺破碎,只能疯狂的从一段段爱情关系中寻求肯定。

他们对伴侣的要求,就是对方能够解决自己所有问题,提供无条件的、无间断的关爱和依恋。

简而言之,就是希望生命中出现一个永恒的“照顾者”,对自己像理想中无私温暖的父母般。

但我们都知道,爱情里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角色,始终如一日的热情没人能做到。对方觉得感情进入了平稳期,恋爱成瘾者则会认为是爱情结束的征兆。

之后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说服自己——“这段感情不适合”,然后提出分手。快速寻找下一个对象。

只是,他们不明白的是,错的不是他们找的人,而是他们对待恋爱的态度和期待。

渴望他人来完整自己,常常会被辜负。

04■

其实从宏观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恋爱成瘾”的影子。

期待爱情、寻找爱情、建立爱情、维护爱情。

但我们不会把爱情当成生命中的全部,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我们接纳爱情的不完美,有爱就有痛苦,有爱就有伤害。

但“恋爱成瘾”者不一样,他们的认知与我们不同,他们只能通过恋爱关系中的他人或恋爱本身获得自己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换言之,他们对自我的肯定评估,完完全全依附于爱情。

并且他们把爱情当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万能药,当成了拯救生活、温暖自我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我想给“恋爱成瘾”的朋友们三个可行建议:

一、认清现实,不要逃避。

不要对恋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自欺欺人,你要逼迫自己面对

——我是错的,这段关系是畸形的,我不能让别人来拯救我。

只有你自己坚持纠正,解决最原始的认知错误,才有可能真的改变现状。

二、学会当一个真正的成年人。

父母给的创伤,埋得很深,也很痛,但我们要学着自己去和解。

要不断告诉自己——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过去改变不了,未来还在我手中。

我们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不要执念、不要抱怨、不要自弃;

而是柔软、而是改变,而是重生。

三、建立更多样的社会身份。

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

多和朋友们联系,去侃天侃地;

进行多样化的学习,尽可能拓展自己生活多方面的可能性。

不要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可以试着做更多的事情,比如瑜伽、摄影、读书.....

多学着投资自己,让自己角色多元化,就不至于被某一种社会关系限制住。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明白一个道理:

爱,不应该成为我们寻找失去的自己的愿望。

爱,没有目的,没有答案,它自然深刻,又随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