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玩手机不熬夜,吃着有机的食品,为何寿命还是那么短?

“保温杯里泡枸杞,每天睡饱才早起”。在熬夜加班吃外卖的夹缝间,现代年轻人们的养生意识也与时俱进。从前被抛之脑后的早睡早起的作息观,绿色饮食的食品观,也开始被更多的年轻人推崇和实践。虽说早睡早起确实是健康作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充分休息,疲惫的精神重新振作起来,但是在不用熬夜加班的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吃的食物也不含有现代加工食物里的添加剂,为什么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几岁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寿命变得如此之短呢?今天子牙童趣秒看科普为您讲述,古人很难长寿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说民以食为天,现代的人们除了满足日常的衣食住行需求以外,更注重精神方面的慰藉和需求。而在恩格尔系数十分之高的古代,吃饱饭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事情。由于生产水平较低,也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支持,古代的粮食产量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土地也并不是由官方整合集中后统一管理的,更多的则是以“户”为单位,各家只负责种各家的那一小片地。

因此,古代粮食的产量并不会很高。一家人种的地,交完了每年的税收后,勉强能够家里的几口人吃。所以古代的平民老百姓都是相对瘦弱的,毕竟能吃饱米饭就不错了,至于那些鱼、肉一类,都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口的珍馐。人们的营养条件差了,一旦遇上风寒之类的小毛病,身体的抵抗力差,这种在现代可以自愈的小感冒也会要了古人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古代的普通百姓,从事的大多是体力劳动。无论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还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些诗词都足以证明了古代人的工作强度之大。酷热的夏天,烈日灼灼,没有空调没有电扇不说,还要顶着大太阳去田里干活,这样严酷的工作环境,加上营养太差,身体老化的速度也会加快。就像一台机器,每天在高压环境下工作,还得不到及时保养,随着内部零件的磨损老化,机器很快就会坏掉。人也是如此,营养不足,体力消耗又大,很快就“磨损”了。就算年老后尚未去世,也是一身伤病隐痛,苦不堪言。

古人辛辛苦苦忙过了春夏,到了秋收季节,收获粮食,上交部分作为缴税,余下来的部分也就勉强够一家人不饿肚子。可是一旦遇到旱灾水灾虫灾,粮食减少,辛辛苦苦耕作了大半年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却还要上缴粮食税。普通人就算再怎么哀求官吏,官吏也要收走那一点点粮食,供给那些皇宫贵族们。于是,饥荒爆发,家里本就没有存粮的普通人为了活下来,吃树叶,啃树皮,用泥巴和面蒸馒头。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饥荒————丁戊奇荒,在这次特大旱灾饥荒中,约有1000余万人被活活饿死。

人们将石头磨成粉就着水服用,甚至抢尸吃人。而古代面对饥荒灾害应对能力有限,农民家没存粮,官府不肯捐粮,每次饥荒灾害的结果,几乎都可以用惨绝人寰来形容,饿死的人太多,就算侥幸活下来了,身体也早就垮掉,从而早早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么看来,古人之所以早睡早起,吃着没有添加剂的有机食物,人均寿命却很短,其根本原因就是太穷。那些在现代看来,本可以自愈的小病,因为古代人抵抗力的低下,营养的缺乏,成了可能会要命的大病。太过于贫穷的老百姓就算去找医生,也付不起医药费,买不起药。有些人为了救生病的人,甚至卖掉了家里的女人,换钱凑医药费。这样脆弱的身体状况,摇摇欲坠的家庭经济环境,是经不起任何冲击的。一旦疫病、水旱灾害来袭,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存粮,也没有钱财,很难熬过一劫。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古代也不是每年都有水旱灾害,就算不发生饥荒,只是营养不良的话,古人的平均寿命应该也不会这么短。大家可别忘了,古代还有着一种艰苦的无偿劳动————徭役。所谓徭役,就是统治者们强迫平民百姓进行无偿的劳动,劳动者不仅拿不到工钱,还要在极其严苛的环境下工作。在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中,孟姜女的夫君刚与她成婚,就被官兵绑起来抓走了,发配到边疆地区修建用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长城,孟姜女的丈夫最后死在了这场徭役中,可见当时徭役环境之苦。很多平民服完徭役后,就算没有死,也落得满身伤残,最后不治而亡。在徭役的残酷压榨下,死于青壮年时期的人一多,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就被拉低了。

所以,就算古代人比现代人更加“养生”,早睡早起不熬夜,吃着天然的食物,在疾病,饥荒,徭役的大山倾倒之时,他们也没有任何承受的能力。对于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远远低于现代人的结论,你有什么其他看法吗?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猜测,如果你喜欢我的视频,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视频的动力。这里是子牙童趣秒看科普,下次的视频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