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朗说过这样一件事:在美国。有一次,张爱玲带着弟弟的信出门,准备等公交车时看,公交车来了,她还没看,而那封信被遗忘在等车时坐过的椅子上了。张爱玲片刻不安后,想,也好,这样就省得看了。

她并不想看那封信,主观上又不能拒绝,现在老天帮她把信推开了,这很好。

这个弟弟在她的生活中存在感是很弱的,这不是到美国后开始的。

那么,反过来,弟弟是怎么对待姐姐的呢?

1995年,姐姐张爱玲在美国去世的消息传到国内,张子静的大脑一片空白。他木然找出姐姐的书,一翻就是那篇《弟弟》,一边看,他的眼泪落下来,他喃喃着:“很美的”我已经年老,“没志气”的我,庸碌大半生,仍是一介凡夫。

张子静作为大作家张爱玲的弟弟,一生平庸,一辈子作为一个配角活在光彩照人的姐姐的阴影之下。张爱玲去世后,遗产高达32万美元,她全部赠给朋友宋琪,却一分也不留给弟弟。

32万美元在九十年代的上海,能在市中心买几十套房子;而弟弟张之静却因为买不起房子终生未婚。

因此很多人同情张子静,都觉得张爱玲对这个弟弟不管不顾有点太狠心、太无情。

真是这样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一起玩耍的童年

童年时,因为家庭浓厚的重男轻女的氛围,张爱玲作为女孩甚至受到家中女佣的轻视。所以,张爱玲从童年就开始立志,务必要锐意图强,胜过弟弟。

张爱玲的《弟弟》一文: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也不。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和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
有时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就会插嘴问道:有我好看吗?为此,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张爱玲一向怀疑漂亮的男人,觉得漂亮的男人经不起惯,往往有许多心理不正常的地方。这个观察最初是从弟弟这里得来的。

张爱玲比弟弟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比他聪明,比他灵巧。所以,弟弟对她充满了嫉妒。

有一次,张爱玲发现自己的一张水彩画上有人用铅笔打了个横杠子,力透纸背,知道是弟弟干得。看到自己的画作被如此糟蹋,第一感觉是心悸。

但是,封闭的深宅大院,漫长得像永生的童年,张爱玲和弟弟还是在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做游戏。因为只有他们俩是同类。

两人做游戏,多数是张爱玲做指挥官,偶尔她也让弟弟编个故事。然后不等张子静遍完,她就笑倒了,在弟弟脸上吻一下,当他是个小玩意儿。

其实说起来,有一个童年的玩伴,张爱玲是幸运的。

就这样,姐弟俩在这深宅大院里,按部就班地成长着。

那个时候,他们都不知道,他们空有血缘关系,只是碰巧相伴一程。

姐姐张爱玲将来会成为上海滩上的红作家,而弟弟张子静将会庸碌一生,一事无成。

02 青春时期的龃龉

后来,父母离婚,继母进门,张爱玲上了圣玛利亚中学,开始住宿。放假回来,父亲受继母挑唆,常常因为小事对张子静加以责罚。

一天,在饭桌上,父亲又因为一点小事,对着张子静兜头给了一巴掌。张爱玲大受震动,她哭了起来。继母笑了起来: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起,你瞧,他没哭,你倒哭起来了!

张爱玲丢下碗筷冲到卫生间,大声抽噎,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她咬着牙说: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这头张爱玲还在抽噎,那头弟弟已经踢起球来。这种事,对张子静早已是生活常态, 他早都习惯了。张爱玲不再哭了,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我记得看过张爱玲写过的一个细节:张爱玲到母亲处,流着泪对母亲说,我要送他去学骑马。母亲笑了,说这个不用急。得想办法向让他进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的张爱玲还没有那么多看透人性的偏执,她对弟弟还是有诸多爱护的,或者至少在心理上她是很同情这个弟弟的。

但是张子静作为男孩,本身社会化就晚;加之,长期和父亲以及继母生活在一起,很多感觉都钝化了,习以为常了。

人总得活下去,趋利避害是本性。

因此张子静找到最好的保护自我的方式就是麻木自己的心灵,仿佛穿上了一件保护衣,可以把很多伤害、白眼和冷漠统统挡在门外。

时光荏苒,转眼间,张爱玲中学毕业。

这时候张爱玲的生命中发生一件大事。

她和继母起了冲突,在继母的挑唆下,被父亲毒打一顿后被关进了空房子。

《小团圆》中写过这样一个细节:空房子有两间,有一天,九莉去另外一间找书看,在桌上发现了一封弟弟写给二哥哥的信:二哥如晤:日前走访不遇,怅怅。家姊事想有所闻。家门之玷,殊觉痛心。

这时候的张爱玲正处于最敏感的青春期,青春期可以敏化很多东西,何况她又是如此多愁善感的少女。张爱玲看到这封信后,开始是心悸,后来想起小时候弟弟在自己的画作上打上两道黑杠子,她冷冷一笑。一颗敏感的少女心又一次被刻上深深的伤痕。

张爱玲这一次跟继母冲突的原因不过是到母亲公寓住了一段时间,继母气她眼里没有她,这才挑唆父亲揍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继母和父亲不过都是嫉妒母亲,这才把气撒到了张爱玲身上。

那么张子静为什么会说出“家门之玷”的话来?他真的认为自己的姐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吗?

我看未必。这个男孩子不过是想引人注意罢了。张子静也有一种讲故事的本事,虽然他没有成为作家。他可能是想,把家姐的事写得耸人听闻一点,也许他们会注意到自己吧?

可是,张子静想不到自己这样一封信,落在正感受父亲凉薄的张爱玲眼里,会是什么感觉:父亲这样对我,连弟弟也这样污蔑我。人间还有谁可以信任?!

就这样,张爱玲被关了半年,期间生了痢疾,差点死掉。

张爱玲在任何文章中都没写到,在这期间,弟弟曾经给过她什么帮助。

但是我想是有的。她在《私语》中说,她用望远镜时刻观察门警换岗,终于发现一个空挡时期,于是她就趁机逃走了。

望远镜是从哪里来的,估计是弟弟拿给她的。在电视剧《上海往事》中写到这个细节。我觉得有很大的可信度。当然电视剧中还写道,她还跟弟弟要了笔和纸,用来写求助信。

这个弟弟虽然不成器,但对被关押的姐姐也是给予了一点温度的。可惜他们那时都还年轻。

人都是这样,如果孩子过早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恶意,这种观念可能可能会伴随她一生。

03张子静: 我的姊姊张爱玲

张爱玲逃出父亲家后,母亲收留了她。开始给她请数学补习老师,每小时花费5美元,准备报考伦敦大学。

夏天的一天,弟弟张子静也来了,带着一只报纸包着的篮球鞋,说他也不回去了。母亲解释给他自己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养费,因此不能收留他。

黄逸梵不是一个热情、愚蠢、无头脑的母亲。如果她是,可能她就不会和父亲离婚。相反,她是一个理智、冷静的女人。她跟儿子解释,我现在只能负担你姐姐,你得回父亲家。

张子静哭了,张爱玲在旁边也哭了。

这个事情给姐弟俩都上了一课,让他们学会如何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保持理性而不是动用善念或者利用激情。

张子静说姐姐报考伦敦大学,考了远东地区第一名。这个张爱玲自己倒没说起过。不知她是忘了,还是根本不以为意。

欧战爆发,张爱玲只能改入香港大学读文科。读到大三,太平洋战争爆发,港大停课,无奈只能返回上海,开始卖文为生。

很快,张爱玲凭着《沉香屑》的两炉香一下子成了写作圈的新晋红人。一时间,上海最有名的刊物,《杂志》《万象》《天地》《新东方》《小天地》等争相刊登她的文章。

张爱玲声名鹊起,成为了上海滩最红的的女作家。

1943年,张子静和自己的中学同学合办《飚》的刊物,大家都说:你姊姊现在是上海最红的女作家,随便她写一篇哪怕是几百字的短文,也可为刊物增色不少。

于是,张子静就去找姐姐张爱玲约稿。

没想到,张爱玲听完弟弟的来意后一口回绝: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

当然,张爱玲拒绝了写稿的要求以后,可能也觉得自己这样有点不近人情,就给了张子静一张自己画的素描。

张爱玲果然学到了母亲的理性和冷静,懂得利益最大化,而且并不遮遮掩掩,“不”字说得干脆利落。

张子静很沮丧。回去后,大家一致举荐由他自己写一篇关于姐姐张爱玲的文章。

于是,张子静就写了一篇1400多字的短文《我的姊姊张爱玲》,这也是他发表的过的唯一文章;文章配上了张爱玲给他的插图。张子静说,这是我们姐弟此生唯一的文图合作。

04 大洋两岸的两姐弟

1952年,张爱玲离开了上海去往香港,后又从香港去到美国。走之前,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她没有告诉张子静。

一天,张子静像往常一样来看姐姐。姑姑打开门,对他说:你姐姐已经走了。然后就把门关上了。

张子静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张子静记起有一次张爱玲说这衣服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才走了,再没回来。

张子静想起,1948年,他跟母亲黄逸梵谈起,希望母亲找个房子住下来,把姐姐也接来一起住,这样,他也有一个家。但是母亲拒绝了:上海环境太脏,我住不习惯,还是外国干净。我这次走了就不回来了。

果然,母亲走了以后,再没回来。少年时,母亲放弃过他;如今他成年了,母亲再一次放弃他。

父亲对他同样如此:不让他进学校受教育,不给他娶亲。基本放弃他的人生。

而这次姐姐又走了,他又一次成为弃儿。

原来,张子静一直是被放弃的那一个。

终其一生,他没能从亲生父母和姐姐这里得到温暖。反倒是一直是虐待他的继母,成了他最终的依靠。

有一段时间,张子静在乡下教书。继母想与她弟弟同住,将自己住得十四平米的小屋换成大一点的房子,让她弟弟做户主,这一举措遭到张子静的激烈反对。

继母弟弟很不悦,指责张子静不孝,但也没坚持自己的想法。后来,张子静退休,户口迁回市区,就落在继母的户口簿上,后来继承了这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

这也是张子静从母亲和姐姐这里学到的冷静和理性。如果他被“孝顺”观念绑架,那么,他的晚年将居无定所,悲惨至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多余的话

一九八八年,有消息误传张爱玲已去世。张子静到处打听,最后联系到张爱玲本人。两人恢复了通信往来。

张子静跟姐姐写信说:他找了一个对象,想要结婚。但他没有房子,虽然对方并不介意这点,可他总觉得不太好,希望能得到姐姐的帮助。

张爱玲回信道: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其实我也勉强够用。

对于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传闻说她晚年贫困潦倒,这不是事实。1995年张爱玲去世后,她的财产多达三十多万美元。这笔钱当时可以在上海市中心买十几套房子。

张子静给姐姐写信在这之前几年,其实张爱玲是有能力帮他的,但是她拒绝了。

为什么,她不愿意帮一下弟弟呢?

据张爱玲的遗产继承人宋以朗先生说他也不知道张爱玲为什么不愿意帮弟弟。他又说,张爱玲曾考虑过给姑姑一些钱,还曾和父亲(宋琪)商议给多少比较合适。给多了,怕政府清算,给少了,又觉得没意义,后来作罢。

看到这个细节,我忽然明白了。原来,张爱玲并不是以亲情作为标准来划分亲疏远近的。

她首先衡量的是,这个人为自己做过什么。当年,张爱玲回上海没处可去,是三姑收留了她。一起居住的年月里,她们姑侄俩同吃同住,三姑给过张爱玲很多帮助。所以,一直到晚年,张爱玲还念念不忘三姑。

反观弟弟张子静,他为张爱玲做过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除了拥有相近的血缘。

张爱玲去世之后,张子静这样对记者说: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总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祇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张子静对记者说,他对姐姐没有抱怨。这恰恰说明他是有抱怨的,如果真没有,就不会特意提出这一点。

很多人觉得,张爱玲薄情,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自己又不是没有能力,怎么就不能搭把手帮一下呢。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同情张子静,都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对了天才发出诘难之语。

可是,弟弟呀,你到底为我做过什么呢?

张爱玲不是普通人,她持一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但她并非不通人情之人。要不然,她也不会写出那些对人性刻画丝丝入扣、鞭辟入里的经典之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