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乌鲁木齐临时性静态管理取得阶段性胜利,8月23日,部分低风险小区经研判,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在这13个日夜中,守护这座城的志愿者们、社区工作人员、普通市民们心手相联,相互守护,彼此感动……

解封不解防,所有人付出,都是为了更好生活

8月23日上午,高新区(新市区)北纬一路社区辖区里,志愿者们依然在忙碌着。

忽然,西部豪庭小区志愿者薛淏天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小薛啊,你能不能帮我去我家里看看,我妈妈的电话忽然打不通了。”来电的是小区11号楼的一位居民,“好的,我现在就去。”薛淏天放下电话直奔11号楼,敲开老人的门,看到老人无恙,只是不小心将手机调成了静音,一场虚惊,而全速奔跑的薛淏天已是满身大汗。

薛淏天今年16岁,是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的一名学生,也是该社区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帮助家属照顾独居老人、为急需药品的居民配送药品,这样的情况很多,虽然看似都是小事,但大家急切的心情我能够理解。”说起这些天来的临时静态管理,薛淏天有很多话想说:“这段时间我们一起排班,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每天忙碌在小区的各处。大家互相补充、协调,每天的工作都收获着满满的自豪与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月23日,高新区(新市区)北纬一路社区志愿者薛淏天(右)帮助独居老人按时服药。通讯员陈建摄

“谢谢”是13天来,薛淏天听到最多的话。有的居民也会主动地为他送上自己做的各种食物答谢,但他都会婉言谢绝。“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甚至是人生第一次思考和感受‘责任与担当’这几个字的含义。”薛淏天说。

对于这段“静时光”,小区居民谢芸牢牢地记着一串数字:“13个日夜;配送生活物资16次,共约60公斤;扔垃圾13次;送药2次;充水卡1次。”

“一声感谢难抵心中想说的话。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工作起来一点折扣不打,还不图回报,特别是前两天的降雨天,在楼上温暖的房间里,看着楼下的志愿者们于雨中穿梭,让我破防了。”谢芸说,解除临时静态管理不是疫情的完全结束,现在临时性静态管理取得阶段性胜利,解封不解防,大家更要保持理性,做好防护,共同珍惜、守护来之不易的成果。

今天我们下楼来,专门当面道一声感谢

8月23日上午,83岁的张胜德和老伴下楼了。

张胜德是米东区东路片区丰园社区丰园小区的居民,他所在的小区是乌鲁木齐第一批解除临时静态管理的小区之一。

上午11时,居民陆续下楼,张胜德下楼后,第一件事是找到每天照顾他和老伴的志愿者李洪星。拉着李洪星的手,老人眼中充满了谢意:“谢谢你,这些天辛苦你照顾我和老伴儿。”

他对记者说:“这段时间,我和老伴儿两人在家,李洪星就像我们的孩子,每天定时定点来看我们,给我们买药、送饭。我每次都想给他带点吃的,略表心意,但他每次匆匆而行,总是来不及多听一声谢谢。看到孩子跑上跑下辛苦的样子,我们是真心疼。今天我们下楼来,专门当面道一声感谢。”

回顾过去的13天,这种被守护的温暖一直在张德胜心里回荡。

为居民买药,替居民扔垃圾、送水送菜、送医……这些天,这座城市中的志愿者们用他们不是那么坚实的臂膀扛下了一切。

他们中有刚满18岁的青年志愿者,也有一直站在公益岗位上的志愿者。他们中有老师、民警、私营企业家、社区工作人员。当城市“静”下来之后,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出了责任和担当。

回家路上,张胜德说:“疫情防控需要所有人的努力,现在还不是松劲的时候,大家要打心里理解、支持,心宽了,事就小了。”

大家相互包容理解,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

“呀,这不是魏丽嘛,这几天可辛苦你了,你看看,小姑娘都晒黑了。”“没事,阿姨,晒晒挺好,健康。”“哎呀,你瞅瞅,都瘦了一圈了,真是心疼死了,明天阿姨给你做红烧牛肉吃,给你老公也带上些。”8月23日,高新区(新市区)汉唐天下小区里,魏丽被居民陈爱英认出来,腼腆地唠了几句家常。

魏丽今年22岁,是汉唐天下小区的一名志愿者。从8月10日至今她和丈夫一起成为志愿者,为居民提供物资配送服务。

陈爱英心疼地说:“她比我的女儿还小10岁呢,每次看着她为我们送物资、扔垃圾、买药一趟趟的跑,心里真的很感动。”

当天中午,汉唐天下小区居民有序下楼,享受秋日的暖阳,温暖的阳光一扫前两日的秋凉,两人于小区绿道下漫步,背景如母女般温暖,不时传出的笑声,仿佛看到此刻午后暖阳洒进了她们彼此的心里。

连日来,志愿者的服务温暖着每一位居民自不必说,昔日很少交流的邻里,更是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我们以前只是邻居,但这段时间让我们对彼此敞开了心扉,大家相互包容、理解,真的是远亲不如近邻。”魏丽说,她感受到爱在这13天里沉淀、发酵,愿生活在这座城中的每一个人都以爱人知心,被爱包裹。

后记——

世界上最踏实的事儿是:背靠家中坐,斜眼看夕阳。

而在乌鲁木齐很多市民看来,这13个日夜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城市的每一位守护者,带来的绝非“踏实”二字这么简单。

那是一种相互守望,爱的双向奔赴,大家在临时性静态管理中彼此理解、包容、付出、无悔、自律、承担……爱的多种表达,其实更多的是源于我们都深爱乌鲁木齐这座城。

愿城中每一个前行路上的人,不忘回家的路,也愿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有家回,有人暖。或许,每一个人心里眼里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和沉淀后,目光所及,都可以分外美好。(记者王畅彤 陈彦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