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代作家蒲松龄几次赴考都名落孙山,于是愤而弃科举,转著书文;学习勾践的刻苦精神,于是书此一联用以自勉。

而易中天却提出,越王勾践“最不是个东西”,此言一出,引起人们极大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几千年来作为正面角色和隐忍模范的勾践,头上的主角光环也布上了一层怀疑的阴霾……

一.勾践的“发家史”——坎坷的“求生之路”

吴国在夫差的带领下打败了越国,身为越王的勾践不得已只能选择屈服于夫差。

接着在谋臣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开始于暗中实施复仇计划。

为了鞭策自己,他每日晚上睡觉不用皮毛、芦花的暖和的床褥,只铺一些柴草睡在上面,同时又在屋子里悬挂了一枚苦胆,时不时尝一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在主动避免锋芒,在投降吴国后,勾践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穿的是她妻子自己织的衣服,吃得很清淡,衣服上也不织着繁华的纹饰。

为了繁衍生息,勾践下令,产妇在快要分娩时就要向官府报告,官府就会派郎中前去守护。

为确保产妇和婴孩的安全,产妇一次生三胞胎,全权由官府负责给孩子找奶娘并供养其长大,生双胞胎的话,官府给其家庭提供相应数量的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养流民为其提供安定的住所和土地,吸引他国人口定居越地,可以说勾践在增加人口方面有些无所不用其极。

发展民生的同时,为了博取吴王的信任,在投降的时候勾践就向吴王送出了大量的金银和美女。

勾践还进一步迷惑吴王,不惜自己的君王身份,自居于卑贱的地位,主动地侍奉吴王夫差,并派了三百名士人去吴国做臣仆,甚至还亲自给吴王充当马前卒。

凭借种种施行的政策,越国百姓家家户户都积累了三年的存粮,国库充盈,人丁兴旺,其中还有穿着犀牛皮甲的精锐士兵十万余人,战后百废待兴的越国一扫颓势。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经过二十年的博观约取,勾践终于完成报仇大业,一举击败吴国,取代吴王,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自此以后,他卧薪尝胆,厚积薄发的精神,也开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所谈论的佳话。

二、“最不是个东西”——勾践为君的“残暴”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成就霸业的君主,为什么易中天说他“最不是个东西呢”。举几个例子说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范蠡对勾践的评价:“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勾践能成王事,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范蠡和文种二人的谋划和帮助。

既然如此,那在勾践成王事,兴霸业以后,岂不是该对这二人论功封赏,进行褒奖,并且在今后的朝堂之上,继续重用他们吗?然而实际上,勾践却并没有这样去做。

相反,他在王事已成后不久,就将阴森的目光投向了范蠡和文种的身上。

所谓功高震主,范蠡和文种二人屡屡在关键时刻做出了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正确决定,这样的人在稳定的朝局中,一旦起了异心,自己都不一定斗得过。

好在范蠡精明,早就察觉出了异样。于是他率先溜之大吉,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但是文种的命运却与范蠡截然不同,文种在吴王围困勾践的时候,主动进言勾践:

《左传》记载中,在危难时期的勾践对于文种极为信赖,文种用商人在不同的时期提前积累不同的货物的例子,来指出勾践战前的谋划不足。

但是听到这番言辞的勾践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拉着文种的手与他一同商量对策,并派出文种与吴王和谈。

可以说,文种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挽救了越国,拯救了勾践。但是辛辛苦苦为勾践卖命的文种,在越国政朝稳定后,落得个被勾践赐死的下场,真让人忍不住替他感到悲哀。

其次,除了滥杀功臣外,勾践在军事上的所作所为,着实是令人毛骨悚然。

勾践在与阖闾对战时,组织了一批越国死士,在开战前,站在军阵最前面集体拔刀自刎,用这种残酷的场面恐吓阖闾,从而击溃了阖闾大军的心理防线。

但是这些死士并不是自愿的,是因为越王勾践将他们的家人软禁,用家人的生命来胁迫这些死士加入勾践的敢死队,并且在军阵前听取勾践的命令而自杀。

勾践最大的缺点,就是对于功臣的打压和戕害。勾践的自私忘恩负义,纵观史实,并不是对他进行夸大的批评。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勾践,他是一个不轻言放弃能忍受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一个对自己狠对别人绝的君王。

三、两面性的勾践形象

勾践作为一代君王,他在王位上需要采取这些“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他的所行所举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但是当身处春秋时期,这种行为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方式,只能说他巩固政权的手段不是那么和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司马迁评价越王勾践:勾践可不谓贤哉!他是一个不轻言放弃能忍受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一个对自己狠对别人绝的君王,不能称得上是一代贤君。

而“卧薪尝胆”这则典故,所表现出来的奋斗精神,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至于历史上真实的勾践,那是时代意义所决定的另一个形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