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ol.2839

自闭症儿子首先是个孩子,他也遵循普通儿童发展的规律,自闭症只是他的一部分。

文 | 桐妈

全职干预桐宝6年

成长型家长倡导者

无锡自闭症家长群群主

2014年,儿子三岁半时被诊断为自闭症,从此我开启了6年的全职家庭干预。

2017年,我成功把他送进了普通小学。在他康复历程中,语言训练占据了过半的比重。

相信“学说话”是绝大多数自闭症家长的共同烦恼。所以我把这6年里我解决他说话问题的经验分享出来,后面还附录了一份《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及能力发展目标管理表》,供大家参照。

#01

我儿子长着一双“假眼睛”——学说之前先学看

我儿子长着一双“假眼睛”,即使他非常喜欢的爸爸从门外回来,我夸张地指着爸爸过来的方向让儿子看,他也无法顺着我手指方向看过去。他喜欢吃的豆豆放在离他很近的桌子上,只要稍微有个其它物品在旁边,他一点儿来回看看寻找的意识都没有。

医生测评三岁半的儿子,眼睛观察的能力一岁水平。

我的方案是,从物到人逐渐过度,在有趣有需要的前提下,丰富他看的世界。

儿子吃的每一种零食,都被我管控在手里,我拿着好吃的蹲下去寻找他的眼神,引导他看零食。然后慢慢变化零食的位置,直到他都能看了才给他,最后过度到没有好吃的他也看我。

他喜欢坐公交车,我就带着他一站一站坐,顺便指引看着窗外的移动物体,指他看的过程同步教他:“我看见了出租车!”“我看见了......”每天坚持,差不多历时半年,他就能顺着我说的把我看见的各种车和人表达出。

#02

儿子听而不闻——学说之前先学听

儿子刚确诊的时候,我无比渴望他能早点和我们聊天,我想能和我们聊天了是不是自闭症就好了。于是我在教他说话上无比用力,但是收效甚微让我挫败至极!

哑巴不会说话,但听得懂我们讲话。而我的儿子,明明听得见,但是对于我们的话就像穿堂风一样。

我意识到:“听”是比“说”是更底层的能力,而且医生评测他听的极限长是6个字。

也就是说我以前我跟他说的话,90%以上都没被儿子听进去,,对于只能听句长6个字的儿子来说,我说的话超出6个字的部分,全是无效的噪音,他根本听不全,根本没有输入进去。

从那以后,我跟儿子说话,都卡在他听的极限能力上,控制在7-8个字以内,等他听得很顺利很稳定了,我再逐字延长。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听的能力一直练到他能在小学课堂里听老师一段一段连着讲。

#03

清心寡欲不关注外界——我把自己变成他最喜欢的大玩具

儿子对任何人、游戏、玩具、书、食物都没有兴趣,他只喜欢来回疯跑,一边跑一边甩手,头歪着,嘴里叽叽咕咕,无比沉醉,好像外面的世界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的方案是,把自己变成他最好玩的大玩具,加入到他的游戏方式中,争取从他自我沉迷的世界把他拉出来。

比如儿子跑我也跟着他跑,起初他一点反应都没有。跑多了,我会突然捣蛋挡住他,他急得直推我。在他暴躁发脾气以前,我赶紧见好就收继续闪开跑,一边跑一边招手邀请他来追我,我故意跑慢等到他追上,我就一把抱起他转圈圈,跟他说:“你太厉害了,追上妈妈了!”

他反复转轮子,我也拿一个一样的车,转得比他还来劲,还兴奋,他被我吸引了过来。我拿着自己的车和他交换,结果我玩得又比他来劲,他开始看我的次数越来越多,后来干脆扔了自己的车来看我转。

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加入新的变化,加入新的语言,放慢节奏,等待他更多回应。我把他一个人疯跑变成了他追我,我追他的追逐游戏;把他一个人转轮子变成了你来我往的互动游戏。我把自己扮成他最大最好玩的玩具,他越来越喜欢和我玩,渐渐地他不再只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04

没有主动表达需求——用饿和馋等生理本能刺激他表达

儿子主动表达的欲望太少了,他这也不喜欢那也不喜欢,唯一喜欢的就是自我刺激,所以一天也没多少需求表达的机会。为了增加他表达的机会,我得想法子让他饿,让他馋才行。

通过记录,我发现曾经精心周道照顾儿子,错得有些离谱:从小担心儿子吃得少,我一天张罗十几顿喂他,因为每次他都只吃一点点,我担心他吃得少,怕影响他发育,所以精心搭配买菜谱做各种中餐、西餐、零食,然而我越是照顾周道他越不爱吃。

我决定利用饿和馋等生理本能,教他主动表达需求。

首先,我要切断给他塞吃的和他不爱吃上的恶性循环!把饿和馋的动物本能还给儿子。

我不仅收走了所有的零食,把一天十几顿进食,一刀切成一天只吃三餐,无论他饿得哇哇哭拳打脚踢,他都只能在饭点吃饭,更重要的是主动出击加速他饿,比如我加大了各种大运动,慢慢地他开始饿和馋懂得珍惜吃了。

在儿子有了吃的欲望后,我才设计各种小困难小障碍刺激他需求,获得教他表达的机会——

我会在他饿的时候,自己打开饼干,夸张地一边吃一边引诱他:“哎呀,饼干太香了,怎么这么好吃啊!”把他吸引过来,看他着急赶紧辅助他说:“我要吃饼干。”我还把好吃的、好玩的放在孩子够不着的餐桌旁架子上,刺激他主动表达:“帮我拿。”

有时候还把吃的玩的,放在他打不开的透明罐子里,教他表达:“妈妈,帮我打开!”随着他越来越馋,我经常故意给他包装得很严实的给他,他急得发脾气前我就教他问:“剪刀在哪里?我要剪开”。把家里零食框端来,告诉他没有了,教他表达:“去超市买饼干”.......

桐妈和桐宝

#05

总学不会说句子——找出词汇盲区对症下药

儿子记性好,我也习惯在生活中见什么就教孩子什么。他认识很多物品,让我一度误以为他认知很好。但是让我困惑不已的是一个认知不错的孩子,怎么教他说句子就是看不见起色呢?我收集好各种认知卡,全面摸排一下儿子的词汇量认知情况。

一测,才发现儿子漏洞盲区太大,难怪进步速度被卡住:4岁的他只认识300来个名词,几个人称词,但是动词会的量太少了,连自己身体常用的动作词都稀里糊涂;而形容词、量词、方位词、介词等几乎一点儿概念都没有。

所以,儿子想吃饼干的时候,只会说:“饼干”。我明明给了,他还经常哇哇哭,原来是我经常会错意,给他的数量和形状都不对。当我想教他完整说:“我要吃饼干”,就不得不扩充人称词和动词。

#06

“你我他”乱用——让爸爸扮演影子在身后替他回答

四五岁的儿子,在桌面上已经专题教了“你我他”课题后,还是经常混淆,用的时候经常错。于是,我加大了生活中的练习来补充。我先教会爸爸如何做儿子的影子,让他扮演代替儿子回答。

我拿着儿子喜欢的蟹黄豆问:“谁要吃豆豆?”爸爸蹲儿子身后大声回答“我要吃。”反复演练,儿子仿说就可以成功。

很长的时间里,总会趁着一家三口在家时,专门腾一段时间,利用儿子已经认识的身体部位、五官、好吃的、好玩的,练习“你我他”,爸爸也从他的影子,慢慢撤了出来。

#07

不理解活动——利用便利贴,提示生活中常见且应景的话语

儿子喜欢认字,我就把常见的话写下来,贴在家里常活动的地方。我带着儿子挑选他喜欢的贴纸造型,按照他能看见的高度,统统贴上写着对应话语的便利贴。

如他每天都要出门去玩,我在大门上贴着:我要去超市。

在他的餐椅附近,贴着:我要吃饼干;我要喝橙汁......

卫生间门口写着:我要上厕所。他房间开关附近贴着:先关门,再关灯,最后睡觉。

他天天在这些地方活动,他又喜欢认读,他学会后只要看着读,我会立刻满足他。等他熟练了以后,我再换一批内容。

#08

说不了长句——爬楼梯练肺活量打开气息,突破句长限制

儿子认识的东西越来越多,词汇量扩充也成果显赫,但是无论怎么练,他说话长度很难破5个字,这是气息限制了他语言长度的发展。因为我发现他完全不会用鼻子呼吸换气,更不会擤鼻涕。

我家住23楼,每天带他爬,练肺活量,再经常带他去开阔的公园大声喊!

我准备了很多纸巾条,从又薄又软又窄,教他吹,慢慢把纸条变厚变宽,能吹动一张餐巾纸后,我就教儿子吹悬浮球和气球等,还给他买了各种口琴和口风琴吹着玩,帮他把气息打开,长句的生理性限制才被解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桐宝展示自己画得画

#09

听不懂复杂的话——使用5W1H句式信息提取,帮儿子理解不同句子

我把儿子的一些户外游戏的照片,编成完整句给他听:桐宝在捞鱼。

然后在反问他:谁在捞鱼?桐宝在干什么?

等他非常熟练后,我开始加长:星期天,桐宝在河边捞鱼。

最后延长成: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桐宝和妈妈一起,坐着公交车来到河边,用桶开开心心地捞鱼。

慢慢地,他能把“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干什么?为什么干?干得怎么样?”听懂并提取出答案来。

为促进类化,我再把图片替换成不同人做相同事,还有也会把句子中的熟悉成分逐渐替换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的事情......帮他提高听的理解能力。

#10

认识很多东西但不会分类——用“装篮子”策略解决配对和分类

儿子明明认识了很多东西,但是问他:“你想吃什么水果?”他不仅蒙圈还会急得发火。

他特别喜欢圆形,也认识非常多圆形的东西,但是问他:“圆圆的有什么呀?”他完全说不出来。

儿子认识的大量的物品,完全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脑子里调东西出来。

于是,我把儿子认识的图片按: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逐一分类装篮子;还把家里各区域用到的物品、周边各种儿子常去的幼儿园、超市、游乐场等场所拍照,对应区域里涉及到的物品、人物、功能等,逐一教儿子装篮子。

时间长了,他终于把塞在他脑子里的各种认知分门别类放在了不同文件夹里,从有形的篮子投射到脑子里无形的“篮子”里了,他的认知条理越来越清楚了,要用时候终于可以调得出来了。

#11

儿子话多,但都是短句错乱句——短话长说,拓展他的思维连贯与完整

我开始特意给儿子练习完整句的表达,还是先从他吃喝玩等需求出发,先把“我要出去玩”、“我想喝橙汁”等会说的,说得非常流利的表达,加长练习完整句。

在他逐渐建立完整句意识后,我从儿子最喜欢的玩具,跟他玩越说越长的游戏。

如:“我有玩具汽车”→加量词“我有一辆玩具汽车”→再加形容词“我有一辆蓝色玩具汽车。”引导孩子加到极限。

我按儿子认知储备,把5W1H里的成分逐渐延展,最后定了一个基础表达模板:

什么时间(when)

谁(who)

在哪里(where)

发生了什么事情(what)

是如何做的(how)

以后,我应该如何做,这样做有什么影响,变成儿子固定的行为模式的社交故事,从口头开始,借助他能简笔画的图,再到后来他会写了,就发展成了他能完整表达并学会调整自己言行的反思日记。

12岁的桐宝,9月份即将升入六年级

#12

听不懂记不住——长话短说,帮他学会抓关键词

儿子说的话越来越长了以后,进入了另一个误区,交流的时候会喋喋不休没有重点,甚至为了长而长。最关键的听别人讲话总是转眼忘,反复听听不懂。

比如,让他去超市问:“冰棍儿在哪里?”他听很多遍还不能把信息记回来。在家稍微长一点的指令,就会丢三落四少步骤,所以在幼儿园里老师安排事情他总是节奏慢几拍跟不上,发脾气。

于是,我又开始训练他“长话短说”,帮助他理解进一步提升抓取句式主干的能力。

我借助的仍然是他熟练的亲身经历照片,如:“放学后的桐宝,一边开开心心看电视,一边美滋滋吃冰淇淋”。让他缩短成:“桐宝看电视、吃冰淇淋”。

大量练习后,儿子就对语言句式主干中心的理解越来越清晰,记得也更牢了,说也有了一些进步。

#13

顽固仿说——用字条辅助代替第三者的语言辅助

儿子在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时,只会重复问题,你问他,“你去哪里?”他也回答,“你去哪里?”我们采取爸爸做他的影子,代替他回答的方法,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不便利,特别是不能保证爸爸随时在身边。

在我问他并辅助代替他回答的过程中,发现他完全复制了下来,经常自问自答。他和我去超市,看见想买的橙汁,着急地叨咕:“你要喝橙汁吗?”“要”。自己全部说完后见我没动静,就会发脾气。

为了减少他顽固仿说,成功撤退我们的语言辅助,我利用他喜欢认字的特点,把常见问题的答案揣兜里,一段时间我固定练几个问题,先把这些答案的字教会他。他学认字比学会对话的难度低很多。

当我在情景里问他,在他没来得及重复问我的时候,我赶紧拉开字条,让他照着读出来。我再好好夸他,他也很得意。

包括教他问问题,怎么都学不会问我,我也是拿纸条给他读,读完后我立刻回答。

再夸他:“宝贝问得好,你看,你一问妈妈就告诉你,妈妈一告诉你你就知道啦!”

字条相对于声音的辅助,撤退要容易很多。在儿子已经习得的问答能力后,运用中偶尔出现能力不稳定也是很正常的,于是我仍然采取退回去用字条辅助的方式,帮他重新夯实基础。

这些年,字条提示给儿子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14

掌握不了社交语言——收集生活常用对话,分类专项突破,在生活中创造机会大量练习替代

我发现问小朋友年龄是他们小时候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于是在家专题教会儿子如何回答,结果一出门儿子总是挫败,因为不同的人问法太多样了。

所以,我把“你多大了?几岁啦?属什么的?你哪年出生的.....”这些问题,每一个都独立的教会回答。

然后带着他在小区里找闲着的老阿婆、遛娃的宝妈们,来和他搭讪,练习不同人不同问法的类化。

会了以后,再收集在学校、超市、饭店等各个环境里,常用的社交社交对话,一点一点去教,从简单到复杂,慢慢浇灌。等在家教会了,我再带他去真实环境里,反复练习。

#15

说话不会举一反三,不会组合发散——用“句式成分”有规律的被替代

一般人学习母语,都不是按照语法学习,是在生活中在听说的体验中,自然就习得了。我们都是在完全精熟使用口语了以后,到小学中高年级,特别是初中才系统学语法的。

我借助了中文语法思维,融入了平时给孩子的教学,继续给儿子看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照片,让他来提取5W1H句式信息,就能帮助他对句子组合的规律和句式意义,在理解上显著提高。

我用“句式成分”有规律的被替代,来提高儿子表达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桐宝喜欢吃西瓜。”我把桐宝的照片换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甚至更多人,他慢慢明白了许多人喜欢吃西瓜的句子。我再把西瓜换成任何吃的,他就学会了不同的人喜欢吃不同的好吃的,等他都充分理解且会用以后,我再把“喜欢”替代成其它动词.......

#16

在家会,一出去就不出来——蹭1000家培训班体验课,解决泛化问题

儿子的听说能力在家的进步已经改天换地,但是一出家门,好像又被神秘力量格式化清零了一样,完全发挥不出来。特别是在幼儿园里,他能正常发挥出来的能力不及在家的10%。

于是,几年时间里,我蹭遍我所在城市和周边城市上千家培训机构的体验课,帮他把学会的听说能力类化,帮他把已经在家学会的听说技能,在任何场所、任何人以及不同距离下都能运用出来,最后内化成自己的能力。

桐宝一家,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NT妹妹

这些年我在教儿子说话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自闭症儿子首先是个孩子,他也遵循普通儿童发展的规律,自闭症只是他的一部分。

自闭症确实给他带来了许多能力缺失,比如他没有模仿意识,不会互动,他的感官系统没打开,有耳朵不听,有眼睛不看,甚至情绪行为大得像座小火山。

那我就得通过特教技术额外帮他补上这些缺口,他情绪平稳了身体强了感官也发达了生活经验丰富了,教他知识才吸收得快。

所以我教儿子说话会花力气研究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差异性,同时,也会参照普通儿童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孩子语言发展的规律上帮他查漏补缺扬长补短。

我把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和发展目标整理出来,供大家参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殷红博关键期与潜能开发系列从书

编辑| 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