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投资大师的共识

我做投资多年,见过不少基金经理,也近距离观察过身边不少投资高手,在用各种定量工具和定性框架分析他们的能力之外,更一直不曾停止地寻求这样一个终极问题的答案:投资能力从何而来?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市场,有的人选择集中+深度研究,有的人选择追求景气度,有的人注重管理层,有的人喜欢优质白马大龙头,有的人偏爱冷门黑马小盘股?

为什么同样采取集中+深度研究的投资方法,有的人能够选出三五年最好的股票,有的人总是差一点意思?

关于投资最需要的品质,巴菲特有过表述:

从事投资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如果你智商160在投资上也没用,还不如给别人30个点,你需要的是维持稳定的情绪,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根据事实和推理得出结论,不被别人的看法所干扰,这一点很多人来说很难,很幸运,我天生就是这样的人,我从来不会因为别人不同意我的想法,而感到烦恼,在一些事情上,有人说你错了,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我会回去看事实,我认为这比高智商要重要的多,或者比学校多上一门或两门的课,要重要的多了。 巴菲特

如果提炼出两个关键词,那么便是情绪稳定独立思考

的确,情绪稳定和独立思考都属于人的性格,而非需要上课学习的专业知识。

似乎投资能力最终来源于性格也不是巴菲特一个人的观点,从不少世界级投资大师的著作中,都能读到类似的表达,同时,我了解到我身边的高手也持相似的观点。

这里还有一则趣事,是某家投资机构的领导,把几位下属带到澳门赌场,让他们去赌,表面是团建放松,实则是考察他们的性格。其中一位把钱交给了其他人,自己不赌;一位只在有自己觉得胜率比较高的时候下注;还有一位则赌得很high。有意思的是,最终从过去几年的业绩看,不赌的那位其业绩之优秀,在公募基金可以排到前1%,我认为算得上是一代大师的水准了,当然剩下两位业绩也都优秀,且只在有把握时下注的那位业绩相对赌high那位更好。

坚持不赌,是极强的自知和情绪稳定的表现。赌博一事,于我们常人而言,并不占有任何技术上的优势,就好比在不擅长的领域做投资一样。能够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干脆利落地拒绝参与,连“就一点小钱,去娱乐娱乐无伤大雅”的想法都不曾有,这该是有多强的定力。

赌,但只在自己觉得有把握的时候去赌,相比常人也具有更稳定的情绪,能够身处赌场而不受环境影响,保持清醒和数学计算。但我怀疑其“有把握”是否真的有把握,毕竟赌场远比我们精明,除非我们是索普(曾研究出21点游戏打败庄家的方法),否则还是对自己的“有把握”保持一份怀疑才好。

情绪稳定虽然很大程度上与先天或童年期导致的性格相关,但恐怕也未必不能后天养成,这也算是一种“修行”。至少,了解自己情绪稳定不稳定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只要观测自己心情有无随着市场波动而波动即可。随着见识阅历的提升,亏过50%,自然对亏20%再无波澜。而独立思考则更难,难在不知道自己是独立思考而得到的结果,还是听到市场的声音,无形中认可后,而误以为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

一种检验办法仍然是看自己是否会被市场涨跌所影响,是否会因为大跌(如看空,则市场大涨)而怀疑自己错了,如果是自己独立思考,在此之时应是更为坚定去加仓(或做空,如果可能),但反过来,能坚定加仓(或做空)的,也不一定是独立思考,而可能是盲目的乐观自信。

人如何知道自己是对的,在我看来是投资的术里最重要的问题。

02

资产端和负债端谁更重要?

资产端是指投资能力,负债端是指融资能力(或获得资产的能力)。简单讲,在公募基金里,基金经理做的事是资产端,而各种销售做的事则是负债端。

投研出身的我在从业早期一直认为资产端的能力远胜负债端,很多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也是这么认为的,投研的地位非常高。

这样思考无可厚非,如果把公募基金产品当做公募基金的生产商品,那么投研能力直接影响了产品的业绩,而产品的业绩就是产品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类比成一般商品的话,投研能力就是研发商品的核心技术。那么一家公司到底是靠销售还是靠产品?毋庸置疑,除非你能在销售渠道上做到垄断,否则最终的竞争还是靠产品,尤其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毕竟一般人很难做,投资需要专业能力)。

但投资毕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为负债端的属性和性质对资产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市场一直在波动,而在波动底部的时候是不能减仓的,否则就是永久性损失。因此波动本身不可怕,但如果负债的期限很短,就会限制对波动的承受能力

众所周知,只有承受波动,才能赚到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期限很短的钱,天然很难获得高收益、高回报。如果我的负债都是期限很短的钱,或期限不固定的钱(随时可以赎回的那种,这种钱往往恰好在向下波动最大的时候被客户恐慌赎回),我很难通过承受波动来给投资人赚取长期的高回报。而反过来,如果我能获得期限很长的钱,只要这些钱的成本低于我所能做到的长期回报率,我就能够利用这些钱赚钱。

拿着这个道理去看海外的投资机构,就能理解为什么险资、养老金、捐赠基金会出投资大师,而这些机构也往往能够做大做强。

回到国内,公募基金的负债端就是没有固定期限的钱,而险资本该起到长期投资的作用,却因为每年的考核排名也变成了期限只有一年的短钱,至于像银行理财,就更别谈承受波动了,刚打破原来的刚兑,大家还并不习惯在银行买理财会亏损,银行也不敢上太多权益,而理财产品的期限还沿袭了原来的半年、一年这种短期形式,这也是为什么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别低的原因,负债太短、投资太过保守。

国内资产负债不匹配是目前体制下的一大问题,老百姓手里很多长钱,却没有对应的机制可以长期投资,市场却充斥着一堆多余的、不必要的短期理财产品,这些产品不敢承受波动,就去买债买同业,把收益全部打下来,大家也都赚不到钱。

目前还看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投顾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之前很多大V自己做,良莠不齐,现在监管之后,质量上自然是比之前更优的,但目前的渗透率很低,主要也是互联网渠道在做,传统的银行、券商还不具备这个实力,而银行才是占了理财资金的绝对大头。

国内的资产负债要匹配起来,这是一条漫长的路。

但这却也恰好给了我们机会。

03

普通人可以赚什么钱?

如果认为负债比资产更重要,那么普通人投资实际上比机构更有优势,因为普通人的钱是长钱,这可能是投资里第二好的负债种类(第一是类似保险金这样的“负成本”的长钱)了。

而资产端,很多人烦恼于没有好的资产,说“资产荒”。如果你抱着要无波动、刚兑的老一代理财心态,那确实没有合适的资产。但如果说目标只是长期赚取一个不差的回报,至少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吧,最次最次跑赢GDP5%(即使未来几年实际GDP不足5%,名义GDP也应该可以维持在5%以上一段时间),或者至少超过房贷利率,难度并不大。

你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利用上面谈的两点:稳定的情绪+长期资金。

长期资金,无惧波动,所以可以高仓位权益。而对权益资产,需要避开在最贵的时候买入,同时在最便宜的时候应该加仓,也就是老生常谈的“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至于什么时候是“别人贪婪”的时候,什么时候是“别人恐惧”的时候,极端的市场并不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去分辨,仅仅需要看身边的人对于股市的态度即可知道了。

即使你不懂金融经济,即使不会选股不会选基金,即使就买宽基指数,只要做好上面两点,也能获得至少超过银行理财产品或房贷利率的收益,而如果能挑选好的基金,或者跟随专业的投顾买基金(把选基金的过程外包出去),长期的收益率更不会低。

从2018年1月1日至今,偏股基金指数年化收益率8.46%,这还是在经历了18年一整年和今年1-4月两轮大幅回撤的情况下,即目前市场仍然是合理偏低估的。如果考虑所选基金组合能够打败偏股基金指数,考虑能够通过市场过热和极端恐惧的时候进行仓位的减增,考虑当前市场仍然合理偏低估,未来还有较大空间,最终长期的收益率恐怕还要高出8.46%不少。

8.46%或许看起来不算高,但考虑到达到甚至超过这个收益水平几乎不需要费任何精力,仅仅是懂得长期资金的优势和做好情绪管理,是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这难道还不够香吗?

当然需要提示的是,这几年也经历了一轮疫情导致的放水,和新能源这样的大产业趋势,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继续下行,8.46%并不代表未来一定也可以达到的水平。这里只是通过过去接近5年的例子,告诉大家普通人也是可以获得一个尚可的收益的。

不过据观察,现实情况是,真的很少有人可以在市场大跌的环境中不恐慌而坚定加仓,却又不会加仓过早或加仓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