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春天,两位古巴特邀嘉宾来到香港。

他们是粤剧明星何秋兰和黄美玉,一个80岁,一个82岁。

这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摄影师刘博智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

著名导演魏时煜看到他们后对他们产生了兴趣,并拍摄了他们的专访。

随着采访的进行,接触的增多,她越来越觉得,两位老人身上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值得挖掘。

之后,她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反映古巴华语和粤剧传统的纪录片《古巴花旦》。

纪录片的主角是何秋兰和黄美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们既是粤剧演员,又是舞台姐妹。

他们的粤剧关系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们的表演舞台远在西半球的古巴。

它们反映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侨胞的血泪诉说。

身为地道的古巴人,为何如此爱唱粤剧?为什么他们老了还要去中国演出?

是情绪化的吗?或者还有什么秘密?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与中国的故事。

1931年,在古巴西部的比纳尔德尔里奥省,一个小女孩来到了这个世界。

不幸的是,她命运多舛,她的父亲在她满月时意外去世。

那时,她的母亲只有16岁。为了生存,她和等待被喂饱的女儿住在首都哈瓦那的街头。

因为他没有亲人,也没有其他的身手,只能靠乞讨为生。

有一次,他们在唐人街闲逛时,华人何麦生见他们可怜,就把他们收了进去。

因此,小女孩就有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何秋菊”。

两年后,何麦生患上了肺病。生怕被传染,妈妈只好带着年幼的何秋菊又睡在大街上。

不久,母女俩在街上遇到了中国青年方彪。

那一年,方彪已经快30岁了。

他来自广东开平。他出生于1904年。他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长大。

因为喜欢唱粤剧,他的梦想是成为著名的粤剧大师。

那时唱歌是最低等的职业,家里不让他当演员,百般阻挠。

在汹涌澎湃的激情之下,19岁那年,他唱了几首粤剧歌曲,毅然离家出走。

在海上待了几个月后,他来到了古巴。

一到古巴,他就陷入了经济困境,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

他虽然不能自理,但还是深深同情这对母女,把他们带回家。

方彪把“何秋菊”改成了“何秋兰”。

几年后,他娶了何秋兰的母亲,从此再没有孩子,把何秋兰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从此,这个平凡的古巴姑娘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演绎了一段听得见的故事。

谁也没想到,多年后她来到中国,她的事迹被拍成电影,轰动一时,感动了很多中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古巴经济处于鼎盛时期。

哈瓦那唐人街拥有超过10万华人,是美洲最大的华人生活区之一。

这些中国人大多来自广东。因此,唱歌和听粤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国人中很受欢迎。

在粤剧的世界里,古巴华人可以抚慰乡愁,品味家乡,撑起相思之情。

为了养家糊口,方彪在洗衣房打工,在“国光”粤剧团兼职。

生存的梦想没有错。他在四处奔波、努力工作的同时,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粤剧梦想。

同时,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养女何秋兰身上,想教她粤剧。

何秋兰4岁时问:“你喜欢唱粤剧吗?”她毫不犹豫地说:“是的。”

因为年纪太小,“国光”粤剧团没有收她,养父亲自教她。

他不仅教何秋兰唱粤剧,还教她讲汉语、讲中国文化和做人的道理。

“问天宫,努努心事重重,难以入睡……”这是养父教给她的第一首乐曲,永远铭刻在她的脑海中。

不仅如此,她的养父还请董祥师傅教她读、写、读、唱戏。

从小习得的男孩本领,让她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魅力,为日后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多年后,何秋兰拿出两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王宝川》、《花姑娘》、《东流春江》等剧集的片名和歌词。

那是她的养父教她学唱歌的。为了防止歌词纸变旧丢失,她抄歌词反复练习。

当她的养父去世时,她将这些笔记视为宝藏。

对她来说,这是她和养父之间的纽带,也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养父和师父的培养下,何秋兰8岁登台,15岁成为剧团演员。

彼时,剧团发展如火如荼,演员、剪辑、教学、武术、服饰等行业配套齐全,专业化程度高。

每周,剧团总是排得满满的,在剧团排练,在剧院演出,抽空去巡演。

有时,出巡几个月,作为剧团的顶梁柱,何秋兰整天忙忙碌碌。

演出总是座无虚席,深受古巴各地华人的喜爱。

何秋兰虽然没有中国血统,但很有中国风。

很多人愿意亲近她,把她当家人一样,所以她在华人社区就像是鸭子到水里。

唱粤剧成了何秋兰的工作。她在这方面有优势,也有自豪感。生活中她不愁吃穿,甚至可以靠拍照赚钱。

她还与同时期的歌手、影视明星、粤剧名伶同台演出,一路欣赏鲜花和掌声。

那是古巴华人的鼎盛时期。古巴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中国人安居乐业,社会地位较高。

而这一切都源于19世纪古巴的两次独立战争。

为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古巴人民奋起抗争,古巴中国人民也积极参与其中,为独立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

这是古巴人民对古巴华人的最高褒奖。

他们为中国人民竖立纪念碑,纪念共同奋斗的光辉岁月。

可惜何秋兰精彩的粤剧表演经历仅持续了十年,便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受到美国的制裁。

曾经繁华热闹的古巴和醉醺醺的哈瓦那,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唐人街华人的生意举步维艰,尽管大家坚持不懈,但依然难以为继。

没过多久,古巴就全面推行计划经济,消灭私有制。灾难真的落在了中国人身上。

很多中国人辛辛苦苦打拼了十多年,几十年的生意和店铺都被国有化了。

没有经济基础作为基础,一切都是靠不住的。

华人社区迅速衰落,看粤剧、听粤剧成了一种奢侈,许多剧团解散。

少数中国人选择接受国家分配的工作,大多数中国人选择离开古巴,要么回国,要么回国。

留下来的中国人除了习惯古巴的生活外,因为害怕丢脸,也没有足够的钱回国。

当时,胡秋兰已婚,丈夫也是广东开平人。

他不想胡秋兰出现,她彻底失去了上台表演的机会。

何秋兰转行,做过医院秘书、餐厅收银员,后来又做了报纸打字员。

但她从来没有忘记她唱的粤剧。虽然唱粤剧不再是一种职业,但她时不时会和养父对唱,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直到1996年养父去世,父女俩还在唱粤剧。

养父方彪以自己抚养女儿学粤剧为荣,养女的灵魂深深烙印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黄美玉高中毕业后继续读大学,毕业后成为外交官。

从此,两姐妹分居,很少聚在一起,成名的梦想也破灭了。

他们远离粤剧,在生命的长河中默默地生活了半个世纪。

黄美玉1929年出生,比胡秋兰大2岁。

她是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她从小就学习功夫和舞狮。

她虽然有华裔血统,但更像是古巴人。

因为父亲是裁缝,黄美玉总是穿着漂亮的衣服。

那时古巴的唐人街非常繁华,华人很多。哈瓦那有一所中文学校。

她第一次见到胡秋兰是在哈瓦那的中文学校。

两人是同学。在一次海外募捐活动中,何秋兰在台上献唱,黄美玉在台下羡慕不已。

第二天,她就加入了剧团,开始学习。

因为她不会中文,也不会说中文,所以学习戏剧对她来说非常困难。

何秋兰想出了一个办法:把西班牙文的读音写在汉字上,黄美玉只是念了读音,死记硬背。

在剧团里,两人是黄金搭档,一个唱花旦,一个唱武术,经常同台演出;两人在台下无话不谈,是同姐妹的闺蜜。

剧团解散后,两人分道扬镳。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把这句话放在他们两个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时间很快进入了1990年代,两人从年轻活泼的美少女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婆。

人们喜欢怀念老人。退休后,两人常常想起年少时唱戏的时光。

在华人社区重逢后,回归粤剧梦想的想法与两人不谋而合。

可惜当年的小伙伴有的已经开车西游了,有的已经不愿意再唱了。

他们找到了几个还愿意唱歌的搭档,重新组织了剧团。

平日在家自娱自乐,重大节日时组织排练,参加公演。

不幸的是,随着古巴华人的衰落,很少有人欣赏他们的表演。

小时候,他们有唱粤剧的梦想,但因为环境的突然变化,他们没有坚持下去。

现在,当他们想要重新拾起梦想的时候,是那么的艰难。

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美籍华裔摄影师刘博智和著名导演魏世宇。

这两个人成了他们生活中的贵族。

刘伯芝先是发现他们会唱粤剧,就资助他们回国。

而魏时煜则将他们的经历拍成纪录片《古巴花旦》。

2018年,《花旦》在香港上映30场。

2019年3月11日,第47届香港艺术节开幕后,刘博智再次携何秋兰、黄美玉来到香港。

电影节特别设置了一场名为“名伶花旦秀谈年”的演出。

在油麻地剧院,两人不顾旅途的劳累,迅速上台演出。《抛绣球》、《西本高五》、《平归别药》三段选段演出,赢得阵阵掌声。

这掌声是来自家乡的尊重和感动。

与其说是《古巴花旦》造就的,不如说是祖国和家乡造就的。时隔60年,88岁的秋兰和90岁的美玉仿佛回到了过去,找到了圆梦的感觉。

在后台的化妆镜前,她们享受着化妆师的帮助。

排练开始,在乐队的伴奏下,何秋兰的歌声高亢,动人心弦。

黄美玉饰演丞相王允时,虽然拄着拐杖上台,但她的表演却是看得见的;演薛平贵的时候,她把拐杖扔了,吴升英姿飒爽。

3月15日晚,何秋兰用粤语演唱《夜上海》,全场忍不住鼓掌。

接下来的两晚,他们唱着《帝王之花》和《茉莉花》,不情愿地告别了观众。

到了后台,魏诗雨忍不住抱住了他们。她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止不住。

事实上,不少观众也有类似的看完演出后哭泣的经历。

魏时煜不仅因为纪录片而哭泣,更重要的是,两位老人通过演出圆了他们重新登台的粤剧梦想,也让《古巴花旦》的观众见证了粤剧在海外的传奇.

演出结束后,他们收到了自己制作的演出相册,开心得像孩子一样,这是他们从香港带回家的最好纪念品。

何秋兰曾经说过,我是古巴人,但我的心是中国人。

除了舞台表演的梦想,她还有一个愿望——在中国“寻根”。

她的养父方彪喜欢粤剧。

然而,他挣扎了一辈子,也收不到回家的路费,回家的愿望一次次落空。

直到去世,他都未能如愿回到中国,这让他终生遗憾。

他希望何秋兰能将粤剧传承下去,将思乡之情写在史册上。

何秋兰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中国,让养父看到并实现他的夙愿。

她每月只有10美元的退休金,而且经常由国家补贴以维持生计。

她也面临着父亲没钱不能回国的窘境。

今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古巴华人都想回去看看。

但苍老无力的身体和现在的羞怯状态,在回家的路上变成了两座大山。

事情在2010年3月出现转机。

美籍华裔摄影师刘博智在拜访古巴华人时,偶然发现了胡秋兰和黄美玉唱粤剧的故事。

在与何秋兰的交流中,何秋兰表达了要去中国拜山的愿望。

一开始,刘伯之以为她要去玩,何秋兰却告诉他,她要为养父祭拜祖宗。

在刘伯之的帮助下,何秋兰终于在2011年回国,为养父完成了探亲。

广东开平方家祖坟前,何秋兰烧着香纸,神情凝重,带着几分落寞。

后来,她穿上古装,唱起了《花姑娘》,她永远也忘不了。

婉转的语气,饱含浓浓的深情,将在场的村民们带入了粤剧优美的意境之中。

空旷的墓地上空,响起了悠扬的歌声和雷鸣般的掌声。相信远在古巴的养父的灵魂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温暖。

88年前离开家乡的追梦少年,是一个动荡的终生流浪者,直到去世才回到家乡。

而现在,这个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女,却以属于他们俩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回家梦。

黄美玉还去父亲的家乡恩平寻找父亲的亲人。

唱了一辈子粤剧后,他们终于有机会访问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亚还有一位很有名的华人,名叫熊德隆。

作为一个混血孤儿,他两岁时被熊如丹夫妇收养在中国,结束了他孤独的日子。

熊如丹夫妇虽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他们用独特的客家方式让熊德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后来,熊德隆事业有成,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人。

但他始终不忘养父母的养育之恩,保持着中国人感恩而有回报的本色。

他的身上虽然没有中国血统,但始终有着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和赤城的客家情怀。

他用一颗中国心做事,孝敬父母,造福家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

他先后捐资数亿元,兴建了多所学校、医院、疗养院,以及无数的桥梁、道路和公园。

他的故事还被改编成电视剧《亲吻中国父母》。

在命运剧本的开头,他结识了养父母,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最重要的是,他不仅爱养父母,也爱家乡和中国。

这种大爱和博爱,展现了英雄的真面目。

无论你身在何方,岁月如何沧桑,中国心永远是最美的风景。

2018年,古巴开始重建哈瓦那的唐人街。

那里的中国元素古老而值得铭记。

可惜随着老一辈华人的凋零和华人年轻一代的搬迁,已经失去了昔日的人气。

属于普通中国人的移民历史必然会消失。

香港学者雷景轩的父亲是当年赴古巴的华人之一。

40多年前,我父亲从古巴寄来了两封信,信中的内容他至今记忆犹新。

父亲感叹生不逢时,战乱不断,他在古巴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糟糕。

小时候不懂它的意思,懂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当时,父亲在古巴的处境非常尴尬,他感到很惭愧。

后来,他受不了这种大惊小怪,回来了。

但等他回来的时候,情况就更糟了。他整天不高兴,不久就死了。

为了全面了解父亲在古巴的遭遇,雷景轩前往古巴进行实地考察。

1950年代,父亲来到古巴的时候,古巴依然繁荣昌盛。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胜利,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但对中国人来说,这才是真正磨难的开始。

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便立即坠入了深渊。

许多中国人的私有财产被没收,财富一夜之间归零,又回到了解放前。

雷景轩的父亲也注定了。

在寻找的过程中,雷景轩遇到了一位名叫潘松年的华侨。

他和雷景轩的父亲同时抵达古巴。

后来,他在古巴建立了家庭和企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没想到,因为突然的变化,他的幸福化为泡影,只好接受了分配的工作,30年后退休。

而潘松年的儿子,即使大学毕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靠摆地摊为生。

雷敬轩父亲和潘松年的遭遇,是当时古巴10万华人悲惨命运的缩影。

成千上万的古巴华人倒在了这个曾经令人向往的地方。

古巴不再是你可以挖掘黄金的地方。

了解了古巴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后,雷景轩彻底了解了自己的父亲。

身无分文,没有尊严,回到家乡还能做什么?有多少人能忍受这种耻辱?

比这些老华侨更惨的是那些没有亲人、没有理由的华人。

他们在古巴辛苦了一辈子,因为没有后裔,他们死后的骨灰只能存放在地下室。

它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蜘蛛网状,阴暗潮湿,被称为“乱葬岗”。

他们的骨灰盒只有死者的名字和死亡的时间,再简单不过了。

在我生命的尽头,却落入如此悲惨的结局,令人唏嘘。

大多数在古巴的中国人都无法逃脱这两种命运。

要么年轻时沾沾自喜,野心勃勃,年老时空手而归,饱受失败和痛苦;

要么故土难归,孤客死在异乡,被人永远遗忘,目不转睛难安。

即使是像何秋兰这样的古巴人,作为中国人的后裔,也面临着被抛弃和遗忘的命运。

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中国,国强民富,欣欣向荣。

何秋兰的愿望是每年回国一次,通过粤剧传达她的乡愁。

古巴90多岁的老人对中国情有独钟,怎能辜负她?

祝愿她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心想事成。

每年都来中国,唱粤剧,回老家,感受中国的美好生活。

中国人民随时欢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