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本来是一个在听觉上敏锐得出奇的孩子,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父亲就感觉到了。当他的脑袋还不能自如转动时,他便开始用他那双乌黑的眼睛去捕捉声音了。风轻轻摇着窗外黑胡桃树的叶子,燕子在梁上呢喃,小小的雨珠落在水洼里,一只七星瓢虫展开黑色而透明的翅膀从空气中划过……都是一些极其微弱的声音,这些声音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觉察不到的,然而,他却都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并且是那样地感到新鲜,充满喜悦。”

这是曹文轩作品《大王书:火橡树》中的片断。

在他的极具画面感的细腻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雨珠落下的清新,能听见翅膀从空气中划过的声音,而那种新奇优美而充满愉悦的阅读感受,是曹文轩一贯的写作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作品中,似乎能够看到他总在用一双忧郁而多情的眼睛回望过去。早期的《山羊不吃天堂草》,以及“成长三部曲”中的《草房子》《红瓦》《根鸟》,无一例外。比如《草房子》,正是以曹文轩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素材的,通过一个叫桑桑的儿童的眼光,述说了油麻地小学及其周围的动人生活。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能让人想起浪漫、遥远的童年;《红瓦》以少年林冰的视角,描述了他所看到的南方水乡小镇的斑驳人生和那个特定时代的青春故事。采取儿童视角进入写作,使曹文轩感觉自己同时受到净化。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被过滤的世界。选择这一视角,意味着摒弃了将世界描绘得只有丑恶和残暴的书写,从而实现他美学上的一些期望。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曹文轩希望用文学的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很温馨的、很优美的、很抒情的东西,一种田园的、精神的东西”,让孩子领悟最真的情感和人性之美。他有一种固定的美学思想——美的力量有时大于思想的力量。作为作家,他也在不断自我突破和创新,创作其他类型的作品,比如奇幻儿童文学“大王书”等。

为了写作“大王书”,曹文轩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阅读了《原始思维》《野性思维》《与巫为邻》等二十多部人类学著作。他认为人类的真正幻想是在初民时代,后来的幻想不免有点儿僵硬。而原始初民的幻想是因为“万物有灵”的原始哲学观。大千世界,从喷薄而出的太阳到一粒细小的尘埃,从滔滔江河到叶尖上一颗露珠,都是有生命的。

那些沾染着泥土芬芳的文字,让我们的阅读变得与大地无比亲近。曹文轩的作品总是充满着善和美的力量,他把这些概括为“精神底子”。在《草房子》里,有主人公对厄运的抗争;《青铜葵花》中,有主人公对天灾人祸的抗争。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的目的是打“精神底子”的,这“底子”包括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包括道义、审美与悲悯情怀。曹文轩的文学创作正是以优雅的文学姿态、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忧郁悲情的人文情怀来表现儿童世界。在他的小说中,常常有一种似隐似现的伤感,但仔细品味,会发现忧郁背后隐藏着的却是美好与和谐。他关注美感,倾心雅致,致力于美好人性和高尚情怀的永恒追求,并在当代文坛上确立了自己独有的文学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