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给鱼做核酸似乎已经不稀罕了。

请欣赏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在多个平台上查了这个视频,但是均没有说清楚具体是哪个地方的。听口音,倒是比较偏向内地,当然也不排除是在沿海地区谋生的内地人。期待这个视频的事发地,能够回应一下:这到底是恶作剧,还是真实发生的。

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从现场来看,核酸检测地点是那种常见的正规摆置,棉签、管子等都是标准化的,做核酸的也是手法娴熟的大白,全套武装。拍段子的视频博主应该搞不到这套设备,在防疫与执法紧密挂钩的语境下,也没人敢冒充吧?

但是,哪怕我们留有余地来看,无论是哪种,这样的场景都让人觉得过于魔幻。

其一,这位大白为这些鱼虾螺蟹做核酸时,还不是用一根棉签,而是坚持了捅一个田螺,掰断;然后再拆开一根新的,然后捅一个螃蟹,掰断……以此类推。

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之所以讲究一人一根棉签,是因为我们是高贵的人,毕竟要讲卫生,但是对于鱼,也有必要如此吗?

既然它们的核酸,不是单鱼单管,也是多个混合到一个检测管内,那么分别用不同的棉签,意义是什么?是因为小虾明确提出了要求,拒绝和小蟹用一根棉签吗?还是小鱼怕一不小心,怀了小螺的孩子?

恕我实在难以理解,蹲一个科学的解释。做核酸,本来是一件科学的事情,一些地方的一些“专业人员”,如果把它搞成了反科学的事情,贻害无穷。

其二,此前大家已经讨论过了,鱼是没有肺的,人家用鳃呼吸,非要往嘴里捅是几个意思?

就在前天,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纯琪还在对媒体讲,采购的鱼在捕捞、宰杀、运输等各个环节,如果与新冠病毒感染者有过密切接触,鱼就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所污染,但新冠病毒不可能感染鱼类。

这也就是说,给鱼做核酸,性质就是进行环境采样,而不是测试鱼有没有感染,因为人家压根就不会感染。也正因此,所谓给鱼做核酸,棉签接触鱼的哪里都一样,没必要非得掰开嘴巴在里面捣一捣。推及到其他鱼类,田螺、螃蟹、皮皮虾,莫不是如此。

给鱼虾螺蟹做核酸,而且还都是捅嘴,这已经不是做核酸了,要么是作秀,要么是作践。

其三,随着受疫情的长期影响,不少地方的财政都比较困难。此前,我们就写过,一些地方直接声称自己财政困难,但又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要求中小学生日常自费做核酸,(详情可见《 》《 》)

先不说农村地区了,就在最近,《华夏时报》记者还从天津多个居委会了解到,从8月20日起,当地常态化核酸7日内只免费提供一次核酸检测,如期间再有需求,需按混检3元/人/次的标准收费。”上海之前也宣布,全市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免费检测服务,延长至2022年9月30日。

而在高温天气下,核酸采样的工作人员有多辛苦,我们也已经从主流媒体中看到了太多报道。我们不能只会一味地感动,却不懂心疼吧?

现在,给鱼虾螺蟹做核酸,在必要性、科学性、经济性上,能占一样吗?说到底,做核酸是一道防疫程序,可别成了某种展示、宣传、彰显的仪式。

类似给鱼虾螺蟹捅嘴的场景,越是规规矩矩,一本正经,我们看了就越是想笑,然后笑着笑着就不觉悲从中来。他们究竟是怎么了?能否尊重一下常识?再深入一点发问:我们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一再目睹这一切?

怕就怕的是,人们习惯了这一切,然后无限地“以此类推”,无论多么荒诞,都可以我行我素,也都可以默默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