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丰水期的蓄水量可达260亿m³,水面一望无际。但在2022年8月19日,鄱阳湖却提前进入了枯水期。

一方面,在罕见高温的影响下,长江流域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沿江湖库的蓄水总量持续减少。以鄱阳湖为例:7-8月,鄱阳湖逐渐由“湖泊相”变成了“河流相”,目前的水面面积比6月份缩小了75%,大片的河床沙地肉眼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蓄水量减少的鄱阳湖却出现了鱼群爆发的景象,场面颇为壮观。据新华社报道,江西都昌县渔政执法大队在巡江时发现,有很多鲢鱼不时跳出水面,有些还直接跳进了船舱,渔业资源恢复状况喜人。

反常还是正常?鄱阳湖出现大量鲢鱼,鱼多到跳上船

事实上,鱼群跳出水面的现象已成为长江禁渔后的新常态,地点也不局限于鄱阳湖。比如:今年4月,长江镇江段的渔政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场面,上百条鲢鱼在江面四散跳跃,“炸水”场面十分热闹,在场的人员都非常激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到鄱阳湖,出现大量鱼群更加不足为奇。首先,鄱阳湖体量巨大,蓄水容积9~260亿m³不等,天然饵料丰富,自古就是著名的渔业产地。根据1997~2000年的资源调查,鄱阳湖累计记录了136种鱼类,盛产鲌鱼、黄颡鱼、草鱼、鲢鳙,年捕捞量曾高达4.2万吨。

其次,鄱阳湖是各种鱼的产卵场和肥育场,生态地位非常特殊。鄱阳湖在湖口处和长江干流相通,很多长江中的鱼儿都会前往鄱阳湖索饵、产卵。在80年代前,来自长江干流的中华鲟、白鲟、鲥鱼、长江刀鱼等珍稀鱼种均在鄱阳湖栖息、觅食,湖区堪称洄游性鱼类的乐园。

其中,长江刀鱼和鲥鱼都在“长江三鲜”之列,刀鱼在1973年创下了375万公斤的产量,亲鱼在鄱阳湖的程家池、东湖、草湾湖等水域产卵,产卵面积约2000公顷;鲥鱼在1974年曾创下157万公斤的产量,亲鱼经由鄱阳湖抵达赣江水域的峡江江段产卵,幼鱼则在鄱阳湖西部水域暂留肥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鄱阳湖刀鱼资源监测

此外,鲤鱼等定居性鱼类也在鄱阳湖的浅滩处产卵,青草鲢鳙的幼鱼则在鄱阳湖度过幼龄期和发育期,就连江豚等顶级猎食者也在鄱阳湖捕食饵料鱼。所以,鄱阳湖不仅鱼的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多,“鱼群爆发”属于正常现象。

最后,长江禁渔给鄱阳湖的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上世纪80~90年代,湖区过度捕捞的现象十分严重,渔民利用迷魂阵、网簖、虾毫等40多种渔具捕鱼,网具设计不合理,比如:密眼网簖的网目直径只有5~10mm,加剧了鱼类的小型化、低龄化。

20世纪80-90年代,鄱阳湖渔具渔法名录

长江禁渔后,鄱阳湖进入十年修复期,上百种鱼可以自由繁殖,常规鱼类可繁殖3~5代,鱼种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大鱼的占比逐渐增多。8月18日,跳进巡护队员船舱的鱼种有鲢鱼、鲌鱼,目测体重有3~5斤,部分鲢鱼估计在5斤以上,这表明鄱阳湖的大鱼正在回归。

总之,野生鱼的增多并不是反常现象,而是预料之内的自然现象。不过也有网友表示担心:受干旱影响,鄱阳湖的水位已跌破10m,这些鱼类的生存会受到影响吗?

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鱼类生存会受到影响吗?

根据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的数据,截至8月19日19时,星子站的实时水位只有9.87m。结合时间和水位来看,2022年被认定为1951年以来鄱阳湖最早进入低枯水期的年份

鄱阳湖出现“枯水”现象不是没有原因,一是降雨太少,二是干旱加剧。全国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图显示,在7月21日~8月19日的30天内,湖南和江西的大部分区域降雨偏少了50%~80%,局部地区偏少了80%~100%。

再结合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来看,截至8月19日,江西大部分区域都已经达到“重旱”级别,部分区域达到“特旱”级别,干旱形势非常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高温作用,鄱阳湖的水源蒸发严重,导致蓄水量快速下降。我们来对比一组数据:6月23日,鄱阳湖出现今年的最高水位19.43m;8月19日,水位就已经跌破了10m。不到两个月,水位就下降了将近10米,消落速度相当恐怖!

正因为水量快速减少,鱼群的密度也明显增高,大量野生鱼被迫转移到水位较深的水域避难,这也是鱼儿集中涌现的原因。而随着水位的消落,野生鱼的生存还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鱼群搁浅。随着水位的快速消退,生活在浅滩的鱼虾会首先受到威胁,被滞留在局部的小水坑内,最终因干旱缺水而死。部分鱼类资源也可能成为水鸟的美食,比如:在8月5日前后,鄱阳湖的浅滩就吸引了成千上万只水鸟,南矶湿地再现“鹭鸟翔集”的景观。

鄱阳湖是世界著名的水鸟迁徙中心,被誉为“珍禽王国”,当地的水鸟也是自然生态链的一环,捕食鱼虾无可厚非。既然是自然现象,就不应该人为干预,搁浅的鱼群也不会“白白浪费”。

第二个影响则是鱼儿的饵料资源减少,繁殖活动受限。鄱阳湖水位的降低是一个平缓的过程,而鱼儿天生就有趋利避害的能力,大部分野生鱼都能提前转移到安全水域,甚至重返长江干流。

鄱阳湖与长江的水文联系

但作为代价,野生鱼的饵料资源也将减少。这是因为鄱阳湖和长江是两种不同的生态群落,前者是静水群落,阳光透射性好,藻类高度繁荣,单位面积的鱼产力更高;后者则属于流水群落,浮游植物容易受流水影响,资源密度低,鱼类生产力大打折扣。

另外一个影响则是和繁殖活动有关。以长江刀鱼为例:根据历史资料,鄱阳湖中刀鱼产卵的时间从4月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底。如今,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时间比1951~2002年的平均时间提前了100天,产卵场与主湖提前分隔,刀鱼的自然繁殖必然会受到影响。考虑到目前是繁殖末期,整体影响并不大。

需要说明的是,鄱阳湖是典型的过水性、季节性湖泊,鱼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水文变动,最近水位下降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大家不需要担心。

长江禁渔见成效:高温的影响有多大?

十年禁渔是保护长江生态的重要手段,禁渔退捕彻底解决了酷渔滥捕、竭泽而渔的问题,长江的鱼类完整性指数(F-IBI)正在告别“无鱼”水平,生物多样性正在增高,这是所有人都喜闻乐见的场面。

长江是一座富饶的鱼类资源宝库,拥有鱼类400多种,水生生物4300多种,生态价值不可估量。用“十年禁渔”换“年年有鱼”,这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

但禁渔的成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既有人为因素,比如非法捕捞,无序采砂;也有自然因素:比如极端的高温与干旱,长江支流可能出现断流现象。

高温还会对鱼类产生以下3个方面的影响:

1,高温导致水体升温,而鱼类的生长适温多为20~30℃,过高的水温会导致鱼类摄食率降低,甚至死亡;2,高温会导致水质变差,有机物浓度升高,“水呼吸”增加,溶解氧大幅度降低,不耐低氧的鱼类会因缺氧而浮头,严重的可能窒息死亡;3,在富营养化的水域,高温更有助于蓝藻等有害藻类的增殖,爆发性繁殖的后果就是“水华”的出现,这又是一种生态灾难。

为减轻高温的不利影响,我国目前正在积极调动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补水。在8月1日~15日,三峡水库已经累计补水10.9亿m³,减轻了下游的抗旱压力。预计16~21日,三峡还将联合上游的水库群向下游补水8.3亿m³。截至8月20日13时,三峡水库实时水位为146.06米,仍高出汛限水位1米,库容相对充足。

值得欣慰的是,长江流域的干旱有望在8月25日得到缓解,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地将迎来小到中雨。希望鄱阳湖、长江中下游能早日迎来一场及时的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