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6年,丹麦的三台风机撞开中国风电的大门,此后十几年,中国的风电市场,一直由外资垄断把持。被卡住脖子的中国,痛苦不堪!1999年,历经艰辛,我们才搞出首台国产风机S600。

2005年,全球风电霸主维斯塔斯大放豪言,风能将成为和石油、天然气一样的主流能源,其全球及中国市场份额都将大幅上涨。那时,它在中国的市占率,是38%。

2020年,国际三大风电巨头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和GE在中国的市占率,合计4%。曾经不可一世的风电大佬,只能在本土企业的胃口饭量之外,抢点量少质劣的残羹冷炙。

2021年,西门子歌美飒决定退出中国陆上风电市场,因为,“中国是国内制造商的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短短30多年,中国风电市场风云变幻,判若云泥。

外资巨头为何节节败退?

中国风电又如何艰难崛起?

今天,一心博士就为大家带来一场激动人心的风电逆袭之旅。

喜欢视频版?

点击下方视频号观看

1

外资称霸

风电的故事,还得从举世闻名的“童话王国”——丹麦说起。

1891年,丹麦气象学家保罗·拉·库尔(Poul la Cour)引入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现代意义的风力发电机。此后100多年,从主流技术路线到先进材料研发,从世界首个海上风电场到覆盖全球的商业网络,丹麦,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北欧小国,一直傲立在风电产业金字塔的尖端,俯视全球。

丹麦风电大佬维斯塔斯(Vestas),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早在1979年,当今天大名鼎鼎、炙手可热的风电巨头们还在风电门外游荡甚至还没降生时,维斯塔斯就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台风机。之后几十年,维斯塔斯又多次引领风电技术变革。

那时,两次石油危机突然侵袭世界,身受其害、经济惨遭重创的美国被迫把更多目光转向风电等新能源。

加利福利亚州,率先出击,推出十分诱人的风电税收优惠政策。美国加州,由此成为世界风电产业的朝圣地,一度吸引全球90%的风电投资。

但1985年,随着加州优惠政策的到期,美国风电市场风雨飘摇,深陷衰退泥潭。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维斯塔斯也大受打击,陷入破产危机,被迫变卖大部分资产进行自救。

痛苦不堪的维斯塔斯穷则思变,将目光投向了万里之外的有着世上最多人口的东方大国。那里,很可能是全球风电最大的潜在市场。

彼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兴奋期,中华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华景象。国门再开下,激动的国人正如饥似渴地学习探求各种外来知识技术。他们敏锐地洞察到,富煤贫油少气的中国,很可能需要风电等各种清洁能源。

而幅员辽阔的中国,恰好拥有陆风丰富的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地区和海风强劲的漫长海岸地带。坐拥如此丰厚的大自然的馈赠,不搞风电,简直太可惜!

但问题是,那时的中国,在风电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处于“要钱没钱、要人才没人才、要技术没技术”的“三无”状态。

没办法,我们只能眼光向外,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1986年,山东荣成马兰风力发电厂的建成并网,拉开了我国风电发展的序幕。

发电厂的核心部件,就是来自维斯塔斯的3台55千瓦风电机组。这个总装机容量165千瓦的风电场,平均年发电量只有26万度。

1989年,靠着丹麦捐赠的320万美元设备款和中国筹集的670万元配套资金,我国引进丹麦Bonus公司的13台150千瓦风机,在新疆达坂城建成当时亚洲最大的风电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也将成为中国风电的“黄埔军校”,很多在日后叱咤风云的风电大佬,都曾和新疆达坂城有过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集。

达坂城风电场的首任场长,是来自新疆水利水电学校的一名教师——武钢。

虽然有进口风机的支撑,风电场还是遇到了难题。那时,中国还没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通信条件相当落后,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只能发函联络国外工程师,解决问题要消耗至少两周。

并且,国外风机的在保时间只有1年,免费运维服务也只有1次。超出的维修需求,丹麦专家的收费标准是每次3700丹麦克朗,按那时的汇率换算,相当于100多个工人的月收入。

高昂的维修和时间成本,让风电场十分被动,痛苦不堪。这就是核心技术被“卡脖子” 的 惨痛滋味。

为了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糟糕处境,武钢暗下决心,一定要搞出中国自己的风机。

但看似简单的风机背后,却涉及空气动力设计、计算机控制、新材料研发等诸多技术。对本就没啥相关技术储备的中国而言,制造风机,难度可想而知。

万丈高楼平地起,武钢想到的,是从风机内部结构切入。

1990年代,达坂城风电场开始进口风机散件,按照图纸自己组装。零部件坏了,就联系国内厂商共同开发:先是螺栓,然后是塔架、叶片、齿轮箱,最后搞定风机控制系统。

同时,风电场在大量引进Bonus、NTK、维斯塔斯等欧洲厂商风机的同时,加强和不同厂商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向先进企业取经,不断消化吸收,并在制造实践中进一步内化完善。

靠着这种边买、边学、边干的“笨方法”和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执着追求,中国风电终于有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技术积累。

1998年,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公司(新风科工贸)注册成立,武钢出任总经理。公司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搞出600千瓦的国产风机。

一年前(1997年),有关机构已和德国一家公司签订600千瓦风机的生产许可转让合同。在此基础上,加上先前多年的技术探索和积累,1999年,新风科工贸顺利研制出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台国产风机S600。这项技术突破也在2003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1年,当新风科工贸改为大家熟悉的金风科技时,其600千瓦的国产风机也在河北红松洼风电场并网发电,彻底结束了外资巨头在中国风电市场20多年的垄断史。

不过,以维斯塔斯为代表的外资风电巨头十分淡定,那时,它们牢牢主导着中国风电市场,直到2006年,其市场份额仍超过50%,霸占半壁江山。

2

国产崛起

事情,在2005年开始发生转变。

这一年,中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人类首个限制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案《京都议定书》也正式生效,能源变革席卷全球,风电等新能源加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手握38%中国市场份额的维斯塔斯非常激动,大放豪言:“风能将和石油、天然气并驾齐驱,成为主流能源,我们全球及中国市场份额都将大幅上涨”。

但这种野心,很快遭到中国政策的当头棒喝。

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此后多年,维斯塔斯,这个曾驰骋沙场、风光无限的全球风电霸主却在中国市场屡屡失利,不断丢掉阵地。

2007年,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

要知道,2006年,中国风电总装机容量仅为260万千瓦。这意味着,未来10多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的增长空间将超过10倍。

政策扶持下,大量资本涌入风电领域,我国风电产业开启了不可思议的高增长之路。

2007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30万千瓦,超过过去20年的累计装机容量。并且,中国公司后来居上,新增市场份额达到56%,首次超过外资企业;

2006-2009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连年翻番,飞速增长;

201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高达44.7吉瓦,中国正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风电第一大国。

达到这一成就,我们只用了5年,这种中国速度,让世界大为震惊!

与中国风电企业高歌猛进的欢喜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资风电巨头节节败退的落寞身影。这种落寞,一方面因为我国对本土企业的政策倾斜,一方面也因为外资巨头自身的傲慢姿态。

当胆大激进的中国厂商直接跳过千瓦级别风机、引进推出1.5兆瓦风机时,维斯塔斯仍然抱着在欧洲市场淘汰的850千瓦风机出来应战;

当后来的国产“敢死队”不断抛出更低价格争夺市场份额时,那些外资大佬依然坚守自己技术高、品质好的傲娇B格,拒绝和这群 土包子 打价格战。

其实,外资的败局,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不懂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地盘上生存行事,却不按中国的规矩策略来,生搬硬套那些不合时宜的国际做法,结果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自尝苦果。

2011年,在中国风电市场上,维斯塔斯的市占率跌到第五,公司也出现多年来的首次亏损。2012年上半年,亏损继续恶化,甚至面临20亿欧元的巨额债务。公司被迫裁员近4000人,收缩战线,变卖资产,以求度过危机。

一时之间,有关金风科技、明阳风电等国内新势力可能收购维斯塔斯的小道消息,到处疯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3年,维斯塔斯的中国市场份额已跌出前十。中国风电市场似乎终于回到了我们自己手中。

但这时,中国风电产业,也出了大问题。

3

傲视全球

中国的风电危机,得从发展迅速的后起之秀——华锐风电说起。

这家2006年才成立的风电公司,只用两年,便在新增装机容量上超越昔日“大哥”金风科技,坐上了中国风电的头把交椅。2009年,华锐风电更是凭借3510兆瓦的新增装机容量,将国内一众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跻身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风机制造商。

华锐风电的制胜法宝,是低价和速度,是否挣钱先不管,把订单抢到手再说,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行业“卷王”了。

2008-2010年,在华锐的几番搅动下,1.5兆瓦风机的价格从6500元/千瓦跌到4600元/千瓦,跌幅近30%。

这种市场打法固然能快速扩张,但也带来了两大问题。

第一,产能的疯狂扩张让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甚至过剩,大量风电场出现并网消纳难题,“弃风”现象越发严重;

第二,低价策略下,产品把控不严,质量低劣,事故频发。

比如,一般寿命得有20年的风机,国内厂商硬是缩减到了7、8年;

又比如,2010年,辽宁凌河风电场的两台华锐风机,毫无征兆地突发意外,轰然倒塌。

这种背景下,国家开始加大审批力度,收紧相关政策,风电行业急转直下。

而华锐不走寻常路的逆市扩张策略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倒在了财务造假的丑闻中,昔日的千亿市值也成为昙花一现,只留下20万股民悲伤落寞的无尽叹息。

华锐风电的急速坠落,是中国风电产业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残酷市场,适者生存。但显然,这种靠牺牲产品质量换来的表面辉煌注定不能长久。

当行业大潮褪去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所幸,中国风电,并不只有华锐。

当华锐败势已定、被迫出局时,很多技术硬核、产品扎实的国产厂商便重回C位,成为中国风电的品质担当和真正脊梁。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前面提到的风电大佬金风科技。

和华锐风电不同,在行业火热的政策红利期,金风科技没有盲目打价格战、激进搞扩张,而是不断追求先进技术、持续提升产品服务。

2008年,金风斥资4亿元收购德国Vensys公司70%的股权,获得了一项世界领先的发电技术——直驱永磁。

与传统的双馈齿轮技术相比,直驱永磁的发电效率能高3%-5%,并且,由于舍弃了齿轮箱,其风机故障率将下降20%,也更便于后期维护。

2009年,通过对原有技术的不断优化,金风成功实现变桨和电控两大核心部件的国产化。2011年,又基于这项技术,研制出1.5兆瓦和2.5兆瓦的大功率风机。

此后,金风科技又把目光投向更多先进技术,不断更新打造中国风电技术的制高点。

在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持续驱动下,中国风电的度电成本得以大幅下降。2010-2020年,10年间,中国陆上和海上风电的度电成本分别下降40%和53%。这意味着,建设同样的陆上风电厂,中国公司的报价能低到只有外资的一半。

这简直就是对外资企业的降维打击!

2020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国际三大风电巨头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和GE在中国的市占率从早前的超过50%猛降到4%,只能在本土企业的胃口饭量之外,抢点量少质劣的残羹冷炙。

2021年8月27日,西门子歌美飒做出决定,退出中国陆上风电市场。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国是国内制造商的市场”。

西方巨头的大败退宣告了中国风电自主化的完全胜利。

如今,不管是规模还是技术,也不管是产业链还是综合实力,中国风电都已独步世界,领跑全球。

2021年,中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1年,全球10大风电整机商中,中国独占6席;

2021年,在长叶片、高塔架、低风速风电等技术领域,中国傲视世界。

1986-2022,短短30多年,中国风电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间,有痛苦、有彷徨、有激动、有喜悦、有辛酸、有淡定,但不管怎样,中国风电还是坚持跑完全程,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变身独当一面的大人,用自己的倔强执着完成了产业的逆势崛起。

但中国风电,还远未走到终点,未来的征程,是沙漠戈壁,是大海远方。

而以风电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必将彻底改变世界。

让我们一起期待,共同见证!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评论,咱们下期见。

参考文献:

1.中国风电产业走向世界市场,秦海岩

2.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连续12年全球第一——我国风电还有多大潜力,王轶辰

3.我国风电发展或将进入“倍速”阶段,安娜

4.我国风力发电正在“走向深海”,何亮

5.中国风电的破茧时刻,陈晨

6.西门子歌美飒放弃中国陆上风机销售业务,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