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土葬在我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曾是主流的丧葬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推行了火葬政策。说是火葬,充其量只能说是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把尸体焚烧成骨灰,然后再进行下一步处理。

而真正的火葬应该是尸体在火中燃烧后

,骨灰要么随风而去,像印度一样,或者把骨灰装在坛子里放入恒河里,那才是真正的火葬。

而我国实行的火葬,是把尸体焚烧成骨灰之后,再妥善处置。

我国实行火葬的初衷,是为了节省耕地和防止土壤污染。

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实行火葬,但是火葬后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城市火葬之后,要么埋葬在公墓里,要么就是把骨灰寄存在殡仪馆里。

公墓是集中利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土地,骨灰寄存在殡仪馆内,就不占用土地。

城市在实行火葬制度后,确实节约了土地。

农村火葬后,会把骨灰放到棺材里,然后再埋入土里,实际上实行的是“二次土葬”,与以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多了一道火化的程序,减少了污染土壤的可能性,并没有真正的节约土地。

自从实行火葬以来,一直争议不断。

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围绕下面几个方面

  • 有人认为,人死后火化,感觉像废柴一样被烧掉,心里难以接受。
  • 污染环境,焚烧尸体时,会放出大量的烟,周边空气很难闻。
  • 浪费能源,焚烧尸体时,会用柴油和电,每年的用量也不是小数。
  • 农村占总人数的绝大部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

葬凸显出上述弊端?近年来有专家提出了生态葬。

比如树葬,海葬,花葬等。

树葬是把骨灰放进树干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葬是把骨灰撒进大海里。

花葬只是用鲜花代替了坟头和墓碑。

其实无论是树葬,海葬,花葬,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生态葬,因为他们都需要火化,只是处理骨灰的方式不同,只是节约了土地,但还是污染了环境。

那么,有没有既节约土地又不污染环境的丧葬方式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冰葬。

冰葬是先把尸体零下18度预冷,然后再放入零下196度的液态氮里,使尸体脱水,脆化,随后通过超声波碎化尸体成粉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再把尸体粉末进行树葬,海葬或者花葬,则全程既没造成污染,也没有占用土地,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葬。

但冰葬,成本较高,费用昂贵,一时难以大面积推广,由此看来,实行真正的生态葬任重而道远。

对此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