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们采用公元纪年,称呼每一年都是四个数字。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古人是怎样计数年份的?其实,在我国古代常见有四种纪年法,分别是: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那么本期“三分钟文史冷知识”就带大家走进中国古代的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全称“天干地支纪年法”。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两两组合,一个干支组合命名一年,每年顺延一组,反复轮换。

十个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纪年法是最常用的古代纪年法,直到今天还可以见到它的影子。比如今年是公元纪年的2022年,用我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来表示就是壬寅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号纪年法

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君主开始命名年号,我国古代的年号纪年法随之出现。在位的皇帝可以选取一个词语来命名某一年,该年便称“xx元年”,而明年称“xx二年”,以此类推。比如“建元元年”“建元二年”……

年号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两字以上的多字年号;二是改换君主但不改换年号;三是明清时期每位君主只有一个年号。

年号纪元法今天早已废置不用,但却是历史研究必不可少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并不常见,仅见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后便少见这种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是用诸侯国王公的称号加上数字来纪年的方法,比如“齐桓公xx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使用比较繁琐,所以也不常见。顾名思义,是用皇帝所取的年号加上相应的天干地支来计数年份。

姜夔诗作《扬州慢·淮左名都》中有典型的“淳熙丙申”,便是由年号“淳熙”和干支”丙申”组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