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凌乱、面容憔悴、衣衫褴褛,两眼空洞地盯着远处……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在省会城市医疗系统有正式编制、拥有副高级职称、年仅四十出头的中年女性。是什么让这样一位原本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爱她的老公和可爱的女儿、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人生赢家”沦落到如今这般?她到底做了哪些糊涂事?

从部队转业后,王晓来到了哈尔滨市医疗系统一单位工作。虽然平时比较内向、不愿意说话,但是王晓为人谦和、性格温柔,在工作上也是一点也不含糊,她勤勤恳恳、吃苦耐劳,工作认真、业务精湛,受到单位和群众的肯定。十几年来,从普通的卫生员晋升到了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特别是结婚后,王晓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三口非常幸福,过着很多人羡慕的生活。然而,王晓却丝毫没有珍惜这一切。在无意中,她接触到了“网络赌博”,这让她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那是一个网络赌博网站,抱着试一试的心里,王晓充值了几十块钱,在里面挑了一个玩法。结果可想而知,开始都会赢。于是就提款了。提款,是为了看看能不能提出来,看看是不是骗人的。因为刚开始玩,肯定会担心资金安全问题。结果真的提出来了,没想到这里面的钱这么好赚,于是王晓充了几百进去。就这样连续赢了几把,有上千块,在那一刻,王晓的欲望之门彻底被打开了,几百、数千、上万……她越投入越多,投入越多输的越多,输的越多越是不信邪,辛辛苦苦几年才赚来的钱,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输得一干二净。

如果当时王晓痛定思痛,输了就算了,放手的话,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子。然而为了赌,王晓成魔了,她随时抱着个手机,魂不守舍,外面的一切仿佛已经跟她无关。她总以为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玩,一定可以东山再起的。而结果是,输得更加彻底。

输光了,没钱了,怎么办?王晓把目光投向了利用POS机套刷自己的信用卡,从2018年12月份开始,王晓用POS机先后绑定自己的两张银行卡,交易近300笔,总金额近300万元,不断地借新还旧。同时,王晓还把目光投向了民间高利借贷。随着时间推移,她借贷的本金和利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由于大量欠债,王晓的老公和她离婚了。与此同时,网贷平台的催款也开始“发威”——一天有十几个催债电话,还有恐吓短信发到王晓的手机上。仅靠王晓每月一万多元的工资已经远远不够偿还。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王晓清醒。每日都生活在煎熬中的王晓决定最后再赌一把。幻想着能够一夜暴富还清债务,她把目光投向了彩票,把彩票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从2020年5月份开始,王晓每期都要买四五百元的彩票,可是幸运之神从没光顾过她。此时,走投无路的王晓把目光投向了办公室内好大姐姚鹏的身上。

姚鹏是王晓在单位一个办公室的好“闺蜜”,两人平时相处得很融洽,平时几乎“无话不谈”。由于年龄比较大,姚鹏对手机的操作能力很差,遇到什么问题也总是向王晓等办公室的年轻人求助。同一办公室的其他人证实,王晓经常操作姚鹏的手机,帮助她进行手机支付、银行卡绑定等操作,平时办公室同事之间毫不防备,柜子和抽屉都不锁。就这样,王晓利用姚鹏大大咧咧的性格,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将她支付宝里的钱转到自己的账户上。

在发现这条“财路”之初,王晓还是有所顾忌的,内心也充满了害怕与担忧。第一次操作盗用几百元成功,当天晚上,拿到钱的她惶恐不安,哪怕是微信的一条信息,都把她吓得不轻。

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王晓一次次利用姚鹏对她的信任,把姚鹏微信、支付宝、银行卡、信用卡的绑定提示全部撤销,将里面的钱一笔笔转出或盗刷。她从最开始的战战兢兢,到胆子越来越大,最终陷入疯狂的状态。同事们只知道每天都能看见王晓端着一杯包含三四包计量浓浓的速溶咖啡,却不知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晓就会拿起手机、甚至拿着姚鹏的信用卡去ATM取款机转账、取钱,多的一次有十几万,最少的一次,王晓在半夜拿着银行卡从ATM取款机取走了100元现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料片)

王晓自觉一切都天衣无缝,可还是意外地漏出马脚。那是2020年12月份中旬的一个深夜,她刚刚用自己的手机登录姚鹏的支付宝账号,将500元转到了自己的银行卡里。殊不知几天前一次偶然,姚鹏让一名同事帮忙绑定了支付宝提示信息。收到转账提示后,姚鹏发现并询问王晓,王晓赶忙解释是自己不小心登录错了,误操作转走。第二天一大早,王晓就把这500元钱通过微信还给了姚鹏。可是纸终究包不住火,善良的姚鹏也终于意识到了好像哪里不对。姚鹏找到其他同事,帮忙查了一下支付宝账单,发现账单都被删除,直到在回收站里发现了被删除的多笔转账给王晓的账单,此时王晓再说什么也没人相信了。

公安机关在王晓的手机百度历史浏览记录及流览器软件历史记录中,发现其在被抓前曾多次查询盗刷别人信用卡如何处理,如何取证,以及手机银行、手机APP在别的手机上登录怎样才能不被发现等信息。

王晓盗窃同事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经审计认定金额为53万余元,实在令人震惊!一个原本有着美好前途的高知女性,却因为无法控制贪欲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记者 石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