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家铃 李文芳

上个月,儿子小盛(化名)终于可以健健康康去上班了,62岁的盛先生(化名)长出一口气,历经几个月的磨难,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

“这次治疗,我们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住院19天,特别感谢那里的医生:认真、细心、温暖。”盛先生在儿子出院后写了一封感谢信:铭记这份情谊,我在邵医19天亲历记。

这封五页的感谢信情真意切,他把信分别邮寄到省卫健委、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多个部门,“这么专业又有温度的医生,希望更多人能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发头疼致无法站立

小盛是今年2月份感觉到不适的:头疼、呕吐、躺下来会转好,一站立就头痛难忍。

“我们在家附近的医院检查,做了磁共振、腰穿,还测了颅压,说正常,最后怀疑是脑炎,住院几天就出来了。”盛先生记得,医生解释,也可能是偶发性头疼,“我们也认可了这种说法,想想可能会自愈,有些侥幸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小盛的情况并没有好转,他坚持上班,但依旧时不时头疼。5月份的一天,实在疼痛难受,他挂了第二天市医院的专家号,准备再去看看。

“当天他下班回家吃饭,头痛到要用手托着。”盛先生当即就带儿子去了医院。

一系列检查后,当地医生确诊小盛是低颅压综合征患者。

这是一种不少见,但容易被误诊的疾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六到八,全称是脊髓脑脊液漏颅内低压,简单来说,脑脊液外部包裹着硬膜囊,一旦硬膜囊破了,脑脊液漏出,脑组织失去了浮力支撑,就会出现头疼、恶心、耳闷以及颈部僵硬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引发颅内出血)脑疝,甚至死亡。脊髓脑脊液漏颅内低压最大的一个表现就是,患者一站起来就头痛、耳鸣、头晕、恶心,但躺下就好。经常被误诊为颈椎病,偏头痛,脑外伤等等。

住院10多天后,小盛的病情在加重:以前是躺下就缓解,后来躺下也不行了。

“医生说杭州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治疗低颅压比较有名,我们当天就赶过去了。”

医生主动给了他们微信

5月20日,盛先生带着儿子住进了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路院区神经内科的病房。当时小盛的情况已经比较严重:颅脑硬膜下出血,且出血面积增大,同时导致脑中线左移等。

“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急躁,这个病不同于做个阑尾炎手术这类,你能预判到术后情况。” 盛先生对低颅压这种疾病并不了解,儿子的一项项检查结果又在提示病情加重,“整颗心都被吊起来。”

在这种心境下,盛先生参加了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瑾组织的一次会诊,“很多个学科的专家都来了,他们给我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说实话,当时看到那么多专家在,大家态度又都很认真、严谨,我的紧张情绪略微缓解了一点。”

也是在这次会诊上,盛先生第一次见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颅内低压诊治中心、疼痛科主任何非方。

“会诊现场,何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会诊结束后,比我还先到病房,仔细问了我儿子,并告知了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盛先生之前并不认识何非方,只是在网上查过一些资料,知道他是治疗颅内低压疾病的专家。

在和小盛交谈后,何非方主动加了小盛的微信,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

这个小动作打动了盛先生,“觉得很意外,很少遇到医生主动说可以加微信的。”

当天晚上,盛先生思来想去,让儿子把何非方的微信推送给自己,“我想着,交流病情,还是我直接和医生沟通,方便。”

小盛一开始没同意,他觉得医生肯定不会通过的,太麻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说试一试,真不通过,也就算了。”盛先生坚持,“第二天中午,他通过了我的微信,还说:不好意思,白天在忙,没看到。”

这句话让盛先生无比感动,“我当时有点孤立无援的感觉,很多未知的东西,想问又不知道问谁。这个时候,医生的这句回复,让我觉得很温暖。我到这个年纪,也去过很多医院,从来没遇到过这么主动、细心的医生。”

持续6分钟的通话很治愈

加了微信后,盛先生问了很多和儿子病情相关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担忧和困惑,“他不一定会及时回复,但只要忙完了,就会回我,有时候还是晚上。我当时就觉得身边多了一位随时可以咨询的专家,心安了很多。”

让盛先生印象深刻的是,小盛做了检查脊髓漏点的水成像磁共振后,检查结果没出来前,他心急如焚。当时,小盛已经由低颅压中心核心成员之一的神经外科杨树旭主任团队做完颅脑右侧血肿引流手术,转入了重症监护室,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漏点。

能不能找到漏点?漏点在哪里?找到后能不能堵上?盛先生有无数个疑问。

“我知道治病是要步骤的,检查结果也要等一等才能出来,理智告诉我,不要这么着急,但情感上真的按捺不住。”盛先生那天在反复纠结,要不要再给何非方发个微信,“问吧,我怕烦到医生,毕竟他们面对的是众多病人,也不是只管我这一个;不问吧,我自己坐立不安。”

在这样的内心拉扯中,他最终没忍住,还是给何非方发了一个消息:何主任,已经做好两个水成像磁共振。

“其实我是想问检查结果,又不好意思问东问西,思来想去,顾左右而言他,其实发了一句废话。”盛先生自嘲。

消息发出后,何非方一直没回复,盛先生心里非常懊恼,他觉得自己真的唐突了,肯定是烦到医生了。

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9点多,何非方给他打来了微信语音电话,“我当时正躺在床上发呆,东想西想,一看到是他打来的电话,立刻从床上跳了下来。”

何非方显然看明白了盛先生的言外之意,仔细告诉他,在放射科张峭巍主任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以及完成并明确了脊髓脑脊液漏漏口检查及结果,说小盛的病情持续太久,神经根部被浸泡,受损范围扩大,漏点所在的区域延伸开来。他们已经制定了个体化手术方案,考虑到病情需要,何医生决定第二天先急诊实施脊髓脑脊液漏修复手术,等病情稳定即转入医院的下沙院区。

“我记得很清楚,那个电话持续了6分39秒,缓解了我内心的担忧和焦虑。” 盛先生说。

他说有些难以言表,会记着这份情义

第二天,何非方、黄华等在手术室、放射科等密切合作下为小盛实施了靶向双节段脊髓脑脊液漏修复及增压手术,小盛的漏口修补手术虽然复杂,但进展很顺利,手术之后,他的疼痛感就明显缓解,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何医生随即联系医务科等相关职能部门安排转入下沙院区疼痛科继续治疗,当时,疼痛科病房还住着来自全国10余省份和小盛一样疾病的患者。

手术后几天,小盛出现了低热,有几次,何非方门诊结束后顾不上吃饭,就来病房查看。小盛体温慢慢恢复正常,端午节那天,虽然放假,何非方还在晚上给盛先生发了微信:端午安康,几天观察体温还不错。

“我收到这个微信,特别暖心,这声祝福,让我感家人般的温馨。”

6月7日,在住院19天后,经过谢探护士长团队专业且精心的护理小盛终于可以出院。

当天手术有些复杂,手术结束后,何非方发了一条朋友圈

“他躺了19天,那天终于可以试着站起来。我很担心,他一站起来,会不会又要头疼,把病床一点点升起,升一点,他说没事,再升一点,一直到最后,他可以下床走两步,都没再觉得难受。我当时的心情啊,觉得病房的窗户都变得更明亮了。”盛先生甚至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比吃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开心。”

出院当天,何非方因为在庆春院区门诊没能到病房,何医生团队的医生办理好出院手续并告知注意事项,但在回家的路上,盛先生再次收到他的微信:回家路上注意安全,能平躺则平躺。有事随时联系,一起努力,达到最佳恢复。

到家一周后,何非方还主动询问小盛的恢复情况,盛先生一直觉得不好意思,“太被动了,我应该主动给他说的。”

对盛先生来说,小盛生病这几个月,历经波折,最后这19天惊心动魄,但却不缺暖意。

“在我的印象里,医患关系好像没达到这种亲和的程度,很多时候,对 患者来说,医生是救星,但也不能靠太近。这段住院经历,让我觉得,医患之间可以有另外一种相处。”盛先生形容那种感觉:如沐春风,“我想说出我的谢意,但又有些难以言表,只有在内心铭记这份情义,珍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