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湖北黄冈、安徽安庆“寻访红色文艺轻骑兵 探索古韵黄梅新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展开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走进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探访优秀红色题材黄梅戏作品《大别山上红旗飘》主创团队,深度访谈岳西县文联与红色文艺轻骑兵,了解新时代红色题材黄梅戏的创作过程和传播经验。
2010年,在全国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岳西县为更好地保护岳西高腔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将岳西高腔艺术中心与岳西高腔剧团合并成立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此外,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前身也是安徽岳西县黄梅戏剧团。因此,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一直坚持黄梅戏与高腔并举,更是在去年推出了新创红色题材黄梅戏——《大别山上红旗飘》。
抱着对稀有剧种的敬畏之心、探索黄梅戏新发展的希冀之心,实践团队走进岳西高腔传承中心。“吱呀吱呀”的木质楼梯、被列为保护单位的古老剧场,这里的一桌一椅都雕刻着岁月的年轮,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岳西高腔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与当地文化土壤相结合,其群众性、参与性、民俗性的特征极为突出。作为国家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汪同元老先生向实践团队介绍了岳西高腔的历史与流变,他指出保护稀有剧种,关键是要坚持“全面保护,活态传承”的指导方针。汪老先生虽两鬓斑白,但他仍潜心于学术研究,其主持编撰的“中国岳西高腔文化丛书”,被国家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等学府收藏,影响深远。
高腔作为黄梅戏的借鉴剧种之一,在演唱形式、剧目移植等方面对黄梅戏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别山上红旗飘》由岳西高腔传承中心编排,剧本取材于历史事实,经艺术构思创作而成。团队有幸采访到了《大别山上红旗飘》的演员王翰林,他指出,新时代黄梅戏理应结合本土红色资源,做人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担当党和政府的“宣传口”。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岳西县文联开展主题座谈会,学习红色文艺轻骑兵创作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发展经验。岳西县“红色文艺轻骑兵”,分为戏剧曲艺家、作曲家等9个小分队,各分队坚持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演出+服务+辅导+发展”一专多能的路子,用实际践行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
会上,红色文艺轻骑兵副队长沈足芳对实践团队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相关情况;红色文艺轻骑兵戏剧曲艺家小分队队长汪宗青具体介绍了岳西县红色文艺轻骑兵戏剧曲艺家小分队的有关情况。自2019年4月28日岳西县红色文艺轻骑兵组建,到如今的发展壮大,这期间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其作品《这故事讲给世界听》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并在各类媒体上广泛传播。
红色文艺轻骑兵坚持打造品牌意识,用心创作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的好作品,坚持到人民中去,讴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记录乡村发展变化的一点一滴。会议最后,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潘莉教授向县文联介绍了学院文艺工作的发展建设情况,并对其热心接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7月22日下午,依着花果山,傍着衙前水,倚着金山廊桥,团队成员分组进行戏剧曲艺专访,学习黄梅戏经典唱段,并就红色题材黄梅戏进行深度访谈。实践团队到达前,两位老师早已在此等候,练习《女驸马》《天仙配》的经典唱段。老师们热情地迎接了团队成员,与团队成员亲切交谈。刘美蓉老师说,传统黄梅戏最重要的内核就是“真善美”,曲调婉转中承载的是生活中的三两小事,传递的是劳动人民美好朴实的生活愿景。
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红色文艺轻骑兵发展日渐壮大,经常会有“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平日里也会以授课方式教唱黄梅戏选段、塑造演唱体态等。谈及红色题材黄梅戏的创新发展途径,刘美蓉指出,一要加强对红色历史的了解与调查,熟悉本地的红色文化历史人物故事,才能加大红色题材戏剧创作的力度,从而培养更多的红色题材戏剧创作队伍。二要出精品,才能吸引观众,吸引年轻人。三是需要政府扶持加大力度,如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才能把红色文化宣传发扬光大。
大别山上红旗飘,大别山下颂歌谣。革命时期,岳西人民“父送子,妻送郎,踊跃参战,一杆枪,三代传,共赴国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岳西人民赓续红色基因,续写着先烈的故事。当地文艺工作者扎根于大别山的厚壤,践行着新时代文艺观,坚持以精品回馈群众的精神让实践团队深受触动。(通讯员 黄爽 管琦 吴雨曈 记者 张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