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吴容
编辑 | 牙韩翔

“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餐厅”添好运(Tim Ho Wan)由于供应性价比较高、味道尚可的港式点心而在中国香港闻名。

最近,这个品牌被菲律宾餐饮巨头快乐蜂(Jollibee)正式全资收购。在快乐蜂给菲律宾证券交易所的声明中提及,快乐蜂以7156万新元(折合4.1亿港元)收购了新加坡私募基金Titan Dining所持有的添好运剩余15%股权。

按照此前的预估,添好运的估值达到了27亿港元。

添好运于2009年创立,由香港中环四季酒店中菜厅龙景轩前点心主管麦桂培主理。添好运最初开在香港油麻地广华街,门店仅设29个座位,主打酥皮叉烧包、香煎萝卜糕、香滑马拉糕、晶莹鲜虾饺等点心,每份售价从25港元至40港元不等。凭借地道的港式风味与平易近人的价格,添好运很快打响名声,在开出8个月后被评为“米其林一星级餐厅”。

发展至今,除了在中国香港拥有6家分店外,添好运也开拓了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澳洲和北美市场,共有40多家分店。

其中,中国内地门店分布在上海和杭州,目前分别为8家和1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6年添好运在美国纽约开店,吸引了大量食客排队。(图片来源:cfp)

快乐蜂或许人们不甚了解,但是你所熟知的永和大王便是它旗下的品牌。快乐蜂由菲律宾华人陈觉中在1975年创办,除了运营炸鸡品牌“快乐蜂”外,近年来借助收购加大海外扩张步伐,先后收购了永和大王、宏状元、石二锅等多个品牌。

事实上,在全面入主之前,快乐蜂早已“相中”添好运。

自2018年起,快乐蜂便开始投资添好运,先是花费约2.6亿港元收购其45%股权,接着,在2019和2020年再用约4.3亿港元和2.1亿港元相继增持至60%和85%,直到最近宣布完成全面收购。

一位在广东的餐饮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快乐蜂在菲律宾有“国民炸鸡”的知名度,近年来也扩张至中国香港开店。香港市场虽不大,但不时都会跑出一些有自身特色或者竞争力的餐饮品牌,吸引这些国际大型餐饮集团的收购。比如,此前谭仔米线曾被日本餐饮品牌丸龟制面母公司东利多收购。

高度标准化及可扩张的运营模式,是谭仔米线在一众粉面店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添好运也一样,由于点心的制作不太复杂,无须厨房师傅高深的技能,人员培训也相对容易,让这样的餐饮项目容易被复制,方便国际餐饮集团在收购后将品牌带到世界各地,通过特许经营或直营方式快速开店。

早在去年,快乐蜂就曾计划扩张添好运在中国的业务,计划未来4年内在中国开设100家门店。不久前开出杭州首店时,也曾表示今年要中国内地开10家添好运门店,包括扩张到北京和江苏。

不过,若在口味、品质和服务上无法说服消费者,后续扩张及运营也不是易事。

包括点心在内港式餐饮、粤菜等追求食材新鲜和地道口味,师傅们也想呈现食材本真的一面给食客。

当只有一家门店的时候,食材量不大,供应链准备不算困难,采用人工制作也勉强可以负担得起。而当扩张之后,拉长了供应链的筹备期,物流运营压力加大,如果不想在半成品、合成品或者中央厨房上做出妥协,就不得不面承担巨大的人力成本。

“一般来说,要维持稳定的出餐速度,一家店现做点心需要10个以上糕点师傅,而如果用速冻半成品,那么糕点师傅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这个矛盾带来的后果就是口味和品质的下降。”上述餐饮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说。

尽管添好运在相关宣传中都提到了“追求正宗”“现点现做,即蒸即食”等关键词,但如今在大众点评、小红书等平台上搜索,都不难找到消费者对于它的质疑。

有的人认为它端上餐桌的点心是“速冻品再加热”,有的人认为其“很普通”“菜品味道不及预期”“随时可以找到性价比更好的餐厅”,还有的食客在想念它第一家店点心的味道。

更关键的是,在中国内地,属于港式餐饮的黄金时代或已过去。

一方面,多年下来中国内地消费者对于港式餐饮有了更多的认知,这也意味着,大家这一品类的新鲜感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大量涌入,内地餐饮市场的创新被激活在内地市场,随着社交网络影响和年轻人越发不忠诚,餐饮品类的潮流,也变得越来越像快时尚一样难以捉摸,生命周期也在变短。

这样的背景下,餐饮行业参与者都在尝试用更“激进”的打法,沉迷对流量的追逐,并热衷投放社交媒体以制造排队打卡等。

这显然有别于香港本土餐饮的一整套逻辑,而愿意做出创新尝试的老牌港式餐饮品牌并不多。从目前在社交平台的营销投放及活跃程度来说,添好运似乎并没有跟上这样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