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一天,患有渐冻症的他正坐在电动轮椅上,突然听见电瓶位置发出“吱、吱、吱”的异响。

还没等他确认声音的来源,还没有确定确切的位置,轮椅就爆炸了。

这次事故导致他全身60%严重烧伤,在重症监护室抢救8个月。

光是植皮,手术就不少于6次。

就连像他这样强壮的人,也被痛苦折磨到了要放弃生命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有一堵理性之墙,顽强地跨越生死交界。

他真的很想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已经不在了,训练基地的孩子们该如何生存?

是你亲手打开了他们的重生之门,你要亲手关上那扇门吗?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他再次与灾难作斗争,度过了人生的危险时期。

他在极度痛苦中幸存下来。

他是来自河南的王少军。

他的人生就像被诅咒了一样,命运甚至懒得给他一副烂牌。

但他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死亡。

他与命运抗争,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1986年,17岁的王少军在课堂上为高考而努力。

年轻时,他憧憬着五彩斑斓的未来。

业余时间,他最喜欢踢足球,是队里速度最快的前锋。

不过,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还好好的,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立正时,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后仰,腿部肌肉变得僵硬。

在场上,他也打得越来越差,甚至小腿也开始失去力气。

父母知道了这些情况,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

检查的结果让全家人都难以忍受。

医生说孩子患有腓骨肌营养不良症。

怕他们不了解这种疾病的具体特征,医生给它起了另一个名字——渐冻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紧张地问医生:“能治好吗?”

他们只是想从医生那里听到或看到哪怕一点点的希望。

但医生摇了摇头,让他们失望了。

他的父母非常着急,以至于他们从那时起就在路上为他求医。

每一次,我都带着希望离开;每一个结果都非常令人失望。

一个看不惯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瞎跑的医生,诚恳地对他们说:

别再乱对待孩子了,静待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他虽然善意地提醒他,但也熄灭了家人最后的希望。

如果不能治愈,那孩子呢?你能活着和死去吗?

父亲沉默了,母亲常常含泪叹息。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儿子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面对父母的焦虑,王少军非常乐观:

哪里这么严重,对我不好吗?也许几年后可以治愈,但不一定!

儿子还没有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性,也无法预见这种疾病会给他带来什么。

我应该为儿子的乐观感到高兴,还是应该为儿子的无知而担心?

父母心中的石头沉重,连呼吸都不能自由。

一天,正在上课的王少军,突然被姐夫叫出了教室。

姐夫急忙带他回家。回来的路上,摩托车几次熄火。

回到家后,他得知自己54岁的父亲因急性心脏病突然去世。

他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父亲,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在父亲去世之前,最让人担心的就是儿子。

父亲离开后,祖母甚至没有离开过家。

每当我看到我的孙子,我总是拉着他的手讲到半夜:

君君,你该怎么办,你以后该怎么办?

几个月后,祖母也跟着父亲去了。

那一年,王少军顶住悲痛,参加了高考,考上了郑州的一所大学。

在大学期间,他向老师和同学隐瞒了自己的病情。

他希望身边的人能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对待,他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然而,因为生病,王少军腿上的肌肉却在逐渐萎缩。

他每次骑自行车,只要上坡,女孩子都能轻松骑,他却不行。

他这么固执,他想看看命运如何让他为难。

在同学和老师眼中,王少军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

不管学习多么辛苦,生活多么艰难,他总是很快乐。

好像没有什么值得他的愤怒,愤怒,悲伤。

事实上,他只是把所有的不快和痛苦都写进了他的诗中。

对他来说,他就是诗中真实的自己。

一年后,王少军的母亲突发脑梗塞去世。

这个总是默默地想着儿子就掉眼泪的女人,终于不哭了。

而王少君,在这个世界上,连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人都失去了。

无论他多么痛苦,他都无能为力。

命运之拳的结合,这一招击中了王少军的生命之门,他无法还手。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也没有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

相反,他决定:

就算孤单,也要好好生活,让父母在酒泉下安心。

我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让我已故的亲人为自己感到骄傲。

参加工作后,他会全力以赴做好每一项工作。

只要他能做到,他从不拒绝;今天能做到的永远不会放在明天。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在逐渐恶化,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他就再也不能工作了。

没有人想到,他已经这样做了9年,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每次上楼,都很累。

就像一个80多岁的老人,需要借助扶手,双手放在膝盖上,一步一步往上走。

在工作中,他变得越来越无能为力。

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同事的帮助下完成。

这一刻,他似乎有些害怕。

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真正面对最坏的情况时,我还是忍不住感到沮丧。

如果不能一个人走路,那不就是一个“瘸腿的人”吗?

如果你变成了一个瘸腿的人,你怎么能兑现你对父母的承诺?我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

他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安,明白了祖母的嘀咕,更明白了母亲偷偷流泪的悲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生活如此现实和残酷,何不赌一把,而不是白活呢?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辞职!

命运将他一步步推向了人生的绝境,但他倒是想看看命运会给他什么样的考验。

不久,王少军辞职离开郑州。

1999年,他坐着轮椅来到了相对落后的中牟县。

他想:

即使你不能走路,你也必须用你的聪明大脑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中牟县盛产大蒜,但当时市场信息传递相对封闭,往往导致大蒜销售缓慢。

王少军意识到,自己熟悉的网络优势,或许在这里有用。

就这样,他建立了大蒜电子交易中心,并在大屏幕上向商家实时播报大蒜入库信息。

该平台是免费的,他每天与蒜农分享这些信息并在网上销售。

虽然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它是义务劳动。

但所有这些信息都汇聚在这里,他也完全了解大蒜的实时走势,于是他开始了大蒜生意。

这时,命运似乎向他展示了仁慈的一面。

输了就避而远之,正好大赚一笔。

结果,他在5年内赚了超过1000万。

同时,他也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2004年,王少军的儿子出生。

看着自己满脸皱纹的儿子像只小猴子,他问自己:

作为一个残疾父亲,我能给孩子什么,如何为他们树立榜样?

因为有了孩子,王少军的使命感更加强烈。

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像他这样的残疾人身上,希望他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

他开始在网上写文章,并创办了一个名为“BeyondtheImperfect”的论坛。

他想通过互联网把更多的残疾人聚集在一起。

他说:

一个人很难战胜残疾,但和一群人一起更容易。

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根棍子很容易折断。

但是一堆木棍在一起,不会轻易折断。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力量很弱,但一群人的力量却可以激发出强大的光芒。

2008年3月,他的论坛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孩子,妈妈想为你而活”的文章。

作者是一位因受伤致残的截瘫患者王双女。

由于长期坐在轮椅上,她患上了褥疮和骨髓炎。

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可能会危及生命。

但是,5万元的手术费对她来说是天文数字。

她的爱人也是残疾人,全家靠爱人在福利厂的月薪600元生活。

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段落,都透着她一生的尴尬和无奈。

王少军被深深震撼了。

随即,他联系到了深圳的爱心机构,发起了在网上为王双女筹款的倡议。

同时,他还组织了残疾画家作品的拍卖,募集部分善款。

只用了两周时间,就为王双女提高了手术费。

手术后,王双女将剩余的3000元捐给了另一位患者。

王少君的帮助,不仅救了她,还推动她成为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网络作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有关部门征集奥运歌曲。

这让平时喜欢写作的王少军又多了一个真正的梦想,那就是让自己的歌曲在奥运会上大放异彩。

先后创作了《向前看》、《传递爱》、《托起你的梦想》等歌词。

其中,为残奥火炬传递而创作的歌曲《爱的传递》在数万首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残奥火炬传递之歌。

歌词如下:

珠穆朗玛峰上的圣光,点燃我们手中的奥运火炬,我们开始了爱的传递。

或许,命运的苦难是无法避免的,只要努力,就会创造生命的奇迹。

或许,心灵的伤痛难以忘怀,相信自己,你就会走出人生的误会。

无论走到哪里,请互相鼓励,无论风雨多少,都要自强不息。

让我们手中的火炬燃烧希望,点燃我们心中久违的梦想。

让奥运火炬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一个需要爱的地方……

随后,王少君将歌曲版权捐赠给了急需帮助的河北截瘫新娘尹淑君。

他说: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爱的传递”的真正内涵和意义。

也是在这一年,王少军获得了奥运火炬传递郑州站的火炬手荣誉。

这成了他曲折生活中的沉重色彩。

他带领残疾人走出家门,清明节到开封参观上河花园,开展“助梦放飞”公益活动。

带领大家参观残疾人企业,学习创业经验。

他希望能点燃残疾人心中的激情,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2014年5月16日,对于王少军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他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有人这样称赞他:

健全的人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残疾人也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不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王少军的脑海中,也正是这句话让他开启了自己的另一个梦想。

因为我见过太多没有技能的残疾人,我知道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绝望的境遇。

他经历过他们的痛苦和仇恨。

而他们的父母,就像他们自己的父母一样,为他们感到焦虑和折磨。

他决定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光明。

然而,在中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他们的能力太有限了。

怎样才能带领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王少军在与妻子商量后,用全部积蓄在河南打造了残友创业就业孵化基地。

此时,王少军的四肢肌肉功能严重丧失。他不仅要靠轮椅出行,就连上下车、上厕所都需要别人帮忙。

但他还是决定建立一个残疾人培训基地,帮助他们掌握就业技能,顺利就业。

因为做了十几年的电商销售,他认为网购往往需要客服来解决问题。

那么,让残疾人做网购客服,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吗?

就这样,他到深圳和杭州寻找可以接纳残疾人的公司。

但是,如果要促进残疾人就业,那么容易吗?

好在王少军用自己的证据,让一些公司接受了他的项目。

经过反复协调,最终国内某大型企业承接了残疾人安置的客服项目。

毕业后,残疾人可以在基地甚至家中成为企业的在线客服。

一台电脑就能实现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一切都在准备中。

没想到现场指挥施工的王少军突然口齿不清,大家赶紧把他送到了医院。

医生诊断为王少军脑梗塞,左侧血管和主干血管已完全阻塞,极力劝他卧床休息。

但他一离开救援室,就拿出手机,通过打字遥控施工。

他很担心,担心施工人员对无障碍设施的了解不够。

他们比他们更清楚该做什么以及如何让残疾人的生活更方便。

因此,即使不能亲临现场,也必须用电话“远程指挥”才能安心。

最后,在残联的帮助下,王少军建成了可同时容纳200名残疾人的培训基地。

并由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资助,学员可以在这里接受为期3个月的免费食宿培训,无后顾之忧。

2015年春天,基地迎来了第一批学生,但只有十几个人。

他们有身体残疾、脑瘫、小儿麻痹症……

每个人都疲倦,沮丧,一点也不快乐。

这让王少军心里很不舒服,他不喜欢这种毫无生气的样子。

他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告诉他们:

经过3个月的培训,如果能达到每分钟45个字的速度,就可以通过考试,正式开始工作。

有些人不情愿。要知道,正常人的打字速度在每分钟40-60字之间,但王少军让他们用正常人的标准。

这是一座残疾人无法攀登的山。

而且,其中有些人来自偏远的农村,没有接触过电脑,有些人甚至是文盲。

可以在3个月内完成吗?

是的,能用吗?

这是一个未知数,毕竟之前没有人做过。

王少军说了一句话:

这份工作让我们可以撕下残疾人的标签,但尊严是我们自己挣来的。

尊严是一个人的魅力。

如果他一生都胆怯地生活,即使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他也未必会幸福。

就这样,一场残疾人马拉松开始了。

而这个过程比王少军想象的还要艰难。

信阳农村人李翔(化名)因小儿麻痹症瘫痪,一天没上学。

与丈夫离婚后,她靠电动三轮车拉客,供养两个女儿。

因为她从来没有上过学,也没有接触过电脑,刚到基地的时候,她很茫然。

键盘上的大写拼音,她一个都不认识,坐在电脑前,她也无从知晓。

我终于学会了拼音,但我一分钟只能打一两个字。

经过三个月的免费训练,她每分钟最多只能打十几个字,远远达不到基地的要求。

如果她还想学习,她需要费用,但她没有钱。

就在李湘决定收拾东西离开的时候,王少君拦住了她。

他对李湘说:

只要你还愿意学习,费用由基地承担,你可以继续学习,直到拿到工号为止。

在王少军的鼓励下,李想日夜苦练。

三个月后,她终于顺利通过了入门速度测试。

然而,现实再次打击了她。

王少君应聘时,按照对方公司的规定,李想这样的一级残疾人是不能担任客服的。

这个消息,让李湘瞬间崩溃。

她觉得,如果她给了希望,然后将其熄灭,那还不如不给她希望。

为此,因不便而最害怕外出的王少军,先后两次前往浙江,与对方有关领导多次交涉。

面对对方的决定,王少军只能再次拿出自己的一等重伤证。

他说:

我也是一级残疾人,残疾程度不反映工作能力的大小。

残疾儿童越严重,他们就越需要一份工作。

如果门对她关闭,那将是不公平的。

王少军再次劝说对方,要求对方取消对一级残疾人的限制。

几天后,李翔终于拿到了工签。

那天晚上,她兴奋得一夜没睡。

她又哭又笑,笑完又哭,两种情绪各有各的原因。

不过,最麻烦的还不是李湘。

小佩(化名)五岁时因一场意外失去了双臂。

他连手都没有,怎么能靠打字来当客服?

而且,在基地生活不方便,洗脸、带他上厕所等一系列生活问题,没人能帮他解决。

每天他都在想:走吧,回家吧,学不会,学不会……

他做到了。

但王少军却和他谈了17次,甚至3次把他从家里带回基地。

王少军对他说:

不管能不能做,都要努力,先做。

就算最后真的行不通,还是说说行不通的方式吧。

如果是线呢?

无法抗拒王少军的劝说,小佩决定试一试。

因为小佩平时穿衣吃饭都是用脚,所以她有一定的基础。

经过反复训练,他的双脚打字速度从最初的十几个到每分钟48个。

他成为唯一一个用脚打字的客服人员,甚至被评为优秀客服人员。

昔日愁眉苦脸的青年,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而他最开心的事,就是不仅能挣到钱给自己花钱,还能补贴家用。

太多的故事在这里发生,太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希望,甚至找到了幸福。

王少军把基地跑得越来越好,大家都在朝着希望前进。

但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已经犯了3次脑梗塞。

上肢肌肉萎缩也越来越严重。矿泉水瓶的瓶盖拧不开,连碗都抬不起来吃。

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在对他说:“你越来越虚弱了。”

为了不让自己的腿看起来那么细,他总是穿着宽松的裤子。

而他又一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基地!

王少军一直是一个说到做到,从不退缩的人。

2019年,他开始扩大基地,甚至将招生规模扩大到全省。

扩建后的大楼有两部电梯和一条长长的无障碍坡道。

一楼是教室,二楼和三楼是宿舍。大楼建成后,可容纳600人同时学习和生活。

新桌椅陆续送来,电脑设备也在采购。王少军每天都很忙。

他谈合作,想为学生寻找更多就业渠道。

他甚至安排中小学生来这里体验,让他们近距离体验残疾人的世界,吸引更多人关注残疾人群体。

就在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

2020年春节刚过,王少军的电动轮椅突然爆炸。

他无法动弹自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无情地被火焚烧。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手术,王少军终于活了下来。

当疼痛难以忍受时,他想:

不然算了,我受不了了……

但一想到自己的妻儿,还有基地里等着自己的残疾学生,他就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果他走了,那些孩子的希望就真的没有了。

他一次次熬过,但他的左臂却彻底“废”了。

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脑梗塞和严重烧伤,每一种疼痛都在折磨着他。

王少军受伤的消息传出后,同学们自发组织捐款,亲友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不少爱心人士也带来了捐款。

连他70多岁的中学老师都在打电话,一一找同学为他捐款。

王少军的妻子几次想关闭基地,但想到每天十分钟的探访时间,王少军就问她:

你们好吗?还有什么可以吃的吗?

她又犹豫了:“要是关了,他走的时候就不放心了。”

一封又一封的信和汇款单从全国各地飞来,王少军的眼泪悄然落下:

我突然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他的后续治疗费用仍需数万元,基地每月需要花费7万-10万元维持运营。

该项目的二期工程也因此次事故而被搁置。

住院8个月的王少军决定回家,妻子对他的固执也无可奈何。

王少军对妻子说:

使用您在基地上节省的钱。

这次受伤让王少军更加坚定了帮助更多残疾人的决心。

他希望每个残疾人都能有机会“为自己活一次”。

回到基地,他每天都在想一个问题:基地如何生存?

他不收学生学费,平台培训客服也是免费的。

这种商业模式,他不知道基地还能支撑多久。

他试图带学生做工艺品、扇子、泥塑等,但市场需求有限,无法形成产业链,只好放弃。

他还想办法与爱心企业合作,做带货直播,希望拓展更多适合残疾人的就业项目。

对他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难的,难的是他不能出去谈合作。

以前王少军可以坐轮椅出门,现在只能躺在床上。

他叹了口气:

现在,谁能安全地与我合作?

2022年初,河南省残联就业服务中心、郑州市残联工作人员来到基地看望王少军。

他们和王少军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自从王少军建立基地以来,他们一直在帮助他招收学生,维护基地的运作。

但他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感到无助。

这个53岁的男人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一个成语:命运多舛。

这个半衰期一直伴随着起起落落。

为了缓解王少军的压力,他们带来了一箱箱大米、鸡蛋、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一行人还一起讨论了基地的未来规划。

王少军说:

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希望有一个团队一起把这件事做好。

七年来,王少军基地为4000多名残疾人免费培训并帮助他们就业。

其中,月收入最高可达1万元以上,最低平均可达2000多元。

然而,未能及时完工的基地二期工程,成为了王少军最大的顾虑。

有时候,他会让人把自己推到还没完工的教学楼前,躺在那里静静地看着。

3月11日,另一对在基地坠入爱河的练习生结婚,但他无法参加。

王少军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听着参加婚礼的同学们讲述着关于婚礼的趣事。

他们聊起了琐事:

院子里的横幅需要更换;

池塘里的芦苇要被连根拔起;

新的招聘季节已经到来;

仓库里的被子要拿出来晾干...

这一个一个,一个一个,是王少军所关心的。

他身上的伤口在不断的愈合,但新长出来的皮肤,因为脆弱,一擦就会变成新的伤口。

这些都需要钱来治疗,基地的维护也需要钱。

对他来说,基地比自己更重要。

他总是说:

基数是一群人的生存问题,治病是自己的问题。

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放弃?

他说:

生命可以结束,但使命尚未完成。

王少军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人。

用智慧的结晶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他就像一盏明灯,为残疾人照亮前进的道路。

但谁能成为他的灯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