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门看见啥就要啥,不给买就哭着不让走;家里玩具太多了,玩几次就扔了,再买太浪费了;不想给买,但是看孩子又哭又闹,实在是没办法……”

以上情景多见于家长带孩子逛超市、商场时。孩子在面对新玩具的时候,总是迈不动脚,有些孩子比较含蓄,会一直缠着父母;而有些孩子就会爆发,闹个不停。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要求,家长经常进退两难。

在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买买买”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 父母过度溺爱

有的家长出于疼爱孩子,会一味纵容、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应当地,最终不知节制。当购物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通过哭闹的方式让父母妥协,满足自己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孩子金钱观尚未形成

受年龄、意识的限制,孩子对金钱缺乏正确的认识,随着家长纵容度的提高,孩子的购买欲望会不断增长,最终发展成“想买就买,不买就哭”的现象。

  • 好奇心的驱使

年龄较小的孩子,对周边事物具有浓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见到新奇的东西就会产生拥有它的冲动,家长一旦不给予满足,孩子就会通过哭闹表达抗拒情绪。

了解原因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多数家长通常会采取的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

  • 第一种“哭穷型”

这类家长的回答一般是“这个东西太贵了,我们家里没钱,买不起,等以后有钱再说吧。”跟孩子强调“买不起”,无形中会给孩子传递出“你配不上”的错觉,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

  • 第二种“训斥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会直截了当地拒绝孩子,训斥孩子:“家里玩具已经那么多了,你都玩不了,不买!”这种处理方式压抑了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被迫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之下,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产生逆反心理。

  • 第三种“宠爱型”

无论孩子想要什么,“宠爱型”的家长都不会拒绝,会百分百满足孩子的任何愿望。这种回应方式下养育的孩子,经常会出现耐挫力差,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

  • 第四种“说教型”

家长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孩子几个不能买的理由,他们通常会说“这个玩具性价比不高,不适合你这个年龄玩,买回去就是浪费。

“说教型”家长喜欢替孩子做决定,容易导致孩子缺少主见,对家长形成过度依赖。

以上几种方式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面对孩子的购买要求,家长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 提前规划,制定购物清单

在每次出门前,父母应该提前和孩子制定好购物清单。建议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这份清单,并让孩子负责带着去超市。孩子有了预期,拿着自己参与制定的清单,无形中会形成一种“任务感”,当看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不会太执着。

  • 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

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一定的零花钱,至于给多少,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可以将孩子购买玩具、零食以及去游乐场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制定一个合理的零用钱金额。在这个金额范围内,要跟孩子充分沟通,把规则制定清楚,保证孩子对零花钱有百分百的掌控权。

如果孩子想买的东西没有必要,家长可以跟孩子这样沟通:“你要购买这件东西,是你的权利,但是如果你的零花钱用完了,就无法购买更喜欢、更有价值的东西了,希望你自己做好选择。”

如果孩子还是执意要买,家长也要尊重他们的决定,让他们在错误中学会成长,而不是替他做决定。

  •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孩子买东西通常就是认为好看,好玩就买。作为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

一方面我们可以耐心地引导孩子:“这种类型的玩具家里已经很多了,如果再买是不是浪费钱呢?”经过长期引导,孩子在购物前就会养成先考虑是否需要的好习惯,从而避免浪费;

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刻意培养孩子的赚钱能力,如认真看书就能换来奖励,做家务可以换取金钱,让孩子明白金钱是要通过劳动得到的,在体验中成长。

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家长要多关注孩子购买欲背后的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管理购买欲,相信在家长们巧妙的引导下,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对父母充满崇拜!